豆文君



畢節,是貴州扶貧攻堅的主戰場。
“3年脫貧125.9萬人”“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同時也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這是畢節面臨的艱巨任務。
畢節的脫貧攻堅與改革發展,事關全省大局。3月25日,貴州省委常委會議專題聽取畢節市工作匯報,研究指導畢節市經濟社會發展。會議提出,畢節要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堅持開發扶貧、生態建設和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全力建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高地,建設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高地,建設對口幫扶、多黨合作的高地,建設實干作風、奮斗精神的高地,與時俱進打造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升級版。
高效推進精準脫貧
按照畢節市委市政府所提出的目標,畢節要在2018年實現全部脫貧,這意味著每天約有1150個貧困人口要走出貧困。對畢節而言,這的確是個很大的考驗。
怎么做?精準識別是前提。
以“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為內容的“四看法”,是畢節市威寧自治縣迤那鎮駐村干部在大量入戶摸底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貧對象精準識別體系。好方法,大家用。通過“四看法”,畢節對125.9萬貧困人口信息進行更新、補充,為41.14萬貧困農戶建立“一戶一檔”,構建了一個信息完善、動態監控的精準扶貧信息平臺,有效解決了“幫扶誰”的首要問題。
找準了貧困戶,怎么幫?“問需式”扶貧方能引來源頭活水。
“問需式”精準扶貧的核心,是政府出資金、出政策、出思路,根據貧困農戶的情況、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個體差異,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問需式”原則,讓貧困戶自選扶貧項目,極大激發了貧困人口“我要發展”的積極性。
“我前些年外出打工傷了腿,回家后啥都干不了,就靠愛人種二畝點地過活,日子越過越差,一到過年心里就不是滋味……”鄭德華是畢節市七星關區撒拉溪鎮興隆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之一,父母年老多病,家里3個孩子都小,自己又干不了重活,里里外外只能靠妻子操持,生活十分貧困。
2013年,村里建起了村辦養雞場,優先安排貧困戶在養殖場務工,鄭德華的妻子就被考慮在內。養殖場務工人員工資按勞分配,每月最少2500以上。去年,鄭德華將家里的幾畝地流轉給了村里的刺梨種植合作社,自己被安排在種植園里打點力所能及的零工,年底還有分紅。說起這些,鄭德華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將來的好日子充滿了期待。
在興隆村,像鄭德華一樣通過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的農戶有220余戶。今年,村里最后62戶精準扶貧戶也通過多種扶貧方式實現全覆蓋。
目前,興隆村已創辦了規模較大的蔬菜種植基地、家畜家禽養殖場、經果林種植合作社等村辦企業20多家,各種產業發展良好,解決近500人就業。
“我們村今年建了蛋托加工廠和磚廠,用不完的賣出去,既節省成本又增加收入。2017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有望達到1萬元!”創業致富帶頭人、興隆村村支書劉廷榮說。
畢節市七星關區推出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是“問需式”精準扶貧的典型代表。“一市”指建立“免費苗木超市”。“五金”指建立大病醫療抵墊周轉基金、產業發展扶持基金、精準扶貧風險兜底基金、小額貸款貼息基金、壯大產業發展擔保基金;“多套餐”指精準扶貧多套餐。“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扶貧模式涉及具體操作流程、管理辦法等方面,明確了政策支持,解決了扶貧工作開展措施無力、辦法不多等問題。
綠色是底線也是起點
在織金縣板橋鄉幸福村鵪鶉養殖場四周的山坡上,以前被村民開墾出來種莊稼的“薄田”,如今退耕還林種上了艷紅桃,桃園積肥就來源于鵪鶉養殖廠。據板橋鄉黨委委員李天杰介紹,養殖場日產蛋1800斤,日產日銷,從不存貨,每天純收入6900元左右,解決了幸福村50余人就業,其中貧困戶20余人。桃園掛果以后,村民的收入還將增加。
對畢節而言,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綠色發展,既是生存根本,也是發展需要。
早年,受私挖亂采、濫墾濫伐及石漠化影響,畢節生態環境一度極為惡劣,曾被聯合國有關專家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
近年來,畢節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把生態建設與經濟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農民增收致富有機結合,整合林業、扶貧、畜牧、移民等項目和資金,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高山生態有機茶、中藥材和鄉村旅游等產業,逐步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
尤其是最近幾年,畢節探索出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橫耕聚攏栽培“拴帶子”、坡地種植牧草和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多種經濟“抓票子”、大田推廣良種良法“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立體生態建設模式,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還打造出中國“核桃之鄉”“櫻桃之鄉”“天麻之鄉”“竹蓀之鄉”“皺椒之鄉”等品牌,促進了經濟發展。2013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首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稱號。2015年,畢節市森林覆蓋率達48%。
多方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畢節的發展,離不開統一戰線和其他社會力量的支持。
28年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等統一戰線、10個東部城市的對口幫扶,為畢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特別是在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大方金門陶瓷工業園區里,貴州海美斯科技有限公司寬敞的標準化鋼結構廠房內,幾十位工人正在細細打磨已經制好的坯器,另一邊是精品陶瓷展示區,精致的陶瓷藝術品栩栩如生,在燈光照射下溫潤如玉、流光溢彩。
今年31歲的張邦蘭是大方縣雨沖鄉紅旗村的一名村民,到貴州海美斯上班后,在公司技師的指導下,學會了拌料、拉坯、貼花、上釉等工序,一日三餐在公司吃,每月工資收入2500元左右。
“以前在湖南打工,沒有技術,只能做服務員,一月2000元,除去生活開銷根本攢不下錢。”張邦蘭說在家附近打工,既能攢到錢還可以照顧家人。
在大方陶瓷工業園區,僅海美斯一家企業就解決了附近幾個村200多人就業,其中20多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園區管委會書記李志介紹,海美斯是從內蒙古引進的一家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也是民革中央參與畢節建設示范企業,公司三期建成投產后,可帶動當地1000余人就業。
康驊集團是織金縣城關鎮一個以農資化肥銷售起家的本土民營企業,在縣級統戰部門的牽線搭橋下,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產供銷一體化的合作幫扶模式幫扶當地群眾。目前公司已建成一千畝冷水稻米基地和一萬畝油菜基地,為基地農戶免費發放測土配方化肥,并以高出市場價0.2元的價格回購農產品,把附近幾個村的20多戶貧困戶帶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同時,企業負責人周其模還擔任了附近兩個村的“榮譽村主任”,為兩村集體經濟發展貢獻資源、出謀劃策。
從1988年到2015年,畢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6元增加到6945元,增長30倍,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62萬,貧困發生率從65.4%下降到17.9%,“人民生活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