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城市——安全與舒適的環境設計》一書以安全與舒適為環境設計的基本目標,從多角度、多層次指引新的城市環境設計理念的形成,對城市環境設計產生指導、明確發展方向。本文從作者在書中想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入手,談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及走向。
【關鍵詞】人的城市;環境設計;發展趨勢;指導價值
【作者單位】周渝,四川傳媒學院。
《人的城市——安全與舒適的環境設計》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 ,該書提出的人與城市完美融合,打造安全、舒適的環境設計理念為我國城市環境設計指明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如何把握書中人與城市的協調發展,并追求城市環境與人生存環境的平衡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
長期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高樓林立、現代智能成為城市環境的新標簽。在人類的發展史中,人類努力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實踐工作從未停止。1929年,美國人Clerance Perry提出了“鄰里單位”的城市環境設計概念,并成為當時歷史時期構成城市的主要“細胞”[2]。后經過英國、瑞典以及蘇聯等國家的發展,這一環境設計理念演變為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理念。在200年時間里,西方國家城市環境設計歷經了“都市主義→非都市主義→新都市主義”的發展歷程[3]。反觀我國的城市環境設計,構成城市環境的基本要素也是由“鄰里單位”模式發展而來,完成新中國初期城市環境的組織構成,生存空間舒適性追求也由點綴形式的綠化向大面積的綠化方向發展,形成了觀賞性的城市環境。城市環境的設計離不開人對城市空間的全新理解,城市環境設計形式的演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時代人們對城市環境的追求。但對我國大部分城市而言,目前城市建設的步伐相對落后,僅僅滿足于公路的拓寬、城市綜合體的建設,雖然也為人們出行、生活服務帶來便捷,但卻始終無法為人們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環境,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并未得到全面統一?!度说某鞘小踩c舒適的環境設計》一書的出版,讓我們看到了人與城市完美融合的經典案例,以及打造安全、舒適城市環境的可行性。該書對城市發展空間進行了全新的定義和解讀,為我國現階段城市環境設計提供了極具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指導。
二
《人的城市——安全與舒適的環境設計》一書解讀了城市環境設計的幾個特點。
一是復雜性。城市環境設計內涵豐富,涵蓋面較廣。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可以被分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不同區域以及地域文化決定了其不同的特點。如書中對水之城、山之城、平原之城、文化之都、城郭都市、宗教都市等城市結構的闡述。
二是綜合性。城市環境設計表現出的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綜合性的特點。城市環境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們在長期發展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它賦予了不同城市風格各異的規劃特點。如書中闡述的那樣,城市環境設計當中包括觀看、感受、巡游與認知,分別從景觀、環境感知、移動點控制以及認知出發,將城市環境設計中的綜合性因素進行拆解,分析過程更加確切。
三是漸進性。城市環境設計在執行階段,要求協調各方面的根本利益,解決多種矛盾與相關問題。但從復雜性與綜合性的角度來看,城市環境設計的變化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作為城市生活的主體,人是城市環境設計的創造者,從最開始的設計環節到環境建設,每個活動因素的協調程度、密切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整體城市環境建設周期。
四是安全性與舒適性。人與城市,強調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共同營造與構建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度说某鞘小踩c舒適的環境設計》書中強調安全二字,是針對生存空間的安全而言。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安全,無非是預防犯罪與城市災害。預防犯罪指的是城市環境設計過程中要構建一個易于防范的空間環境,將社區安全作為主要設計目標??梢?,作者對城市環境設計的理解在安全性防范層面具有獨到見解。同時,在城市防災方面,書中對影響災害大小的成因歸類分析,結合人在受到災害時的行為特征與集體行為,完成居住區安全意識的防災教育。安全與舒適的城市環境相伴而生,屬于一個共同的主體,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安全是前提,舒適是根本。
五是創造性。與其他的設計類別相同,城市環境的設計理念同樣屬于一種創造性行為,整體的城市布局、城市自然規劃以及樓群的組合設計,都要求設計者在設計的過程中具有創造性思維,做好規劃設計。同時,由于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異性,規劃所涉及的內容并不完全一致,這就要求從城市特點入手,根據人的主觀感受與直觀感受進行設計[4] 。這也正是該書的核心價值所在。
三
《人的城市——安全與舒適的環境設計》一書的出版,將現代城市環境設計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作者從城市環境設計的研究角度對人與城市進行了全新解讀,為城市環境走向和諧發展指明了方向。人與城市的協調發展是城市環境設計的永恒真理。人、城市、環境設計、安全舒適看似一個個詞匯的排列組合,但恰恰是這些詞匯構成了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的整體結構。該書對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展望,主要概括為宏觀設計趨勢與微觀設計趨勢兩個方面。
第一,宏觀設計趨勢。即從宏觀角度去看待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具體可以分三個層面。一是回歸自然。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環境,但隨著科技進步及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原本的自然風貌已經越來越難以見到,導致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步惡化、疏遠。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生活方式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空調病、星期一職業病等問題接踵而至,導致無論是在心理層面還是在生理層面,人們都更渴望在城市環境設計當中找尋到一份悠然自得,尋求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這種迫切的需求使得城市環境設計逐漸回歸自然。在書中,作者也十分關注人對城市的看法,從多角度尊重環境,把握個體差異,旨在塑造一個健康城市、無障礙環境。雖然書中對城市環境設計的全新理解為城市環境設計實踐提供了方向,但城市環境設計的具體實踐依舊不如人意?,F代城市環境設計人造景觀生硬而枯燥,如何將自然景物引入其中,讓人們感受到自然情懷則成為當前城市環境設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例如書中第一章提到的幻想空中都市馬丘比丘。作為世界遺跡,馬丘比丘無論是在城市構成還是后天開發,都尊重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即以回歸自然為主。這一點在中國香港城市環境設計中也可以發現。香港80%的土地是丘陵和山地,獨特的地形使得其城市建設采取高層、高密度的發展模式。雖然建筑密集,但香港城市綠化率達到70%,為碳氧平衡提供了保障,有效改善了氣候環境。二是回歸歷史。正是因為歷史的積淀才形成我國傳承上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貧w歷史并非歷史車輪的倒退,而是在新的城市環境設計中找尋民族歷史傳承下來的精華。優秀的歷史理念與思想回歸是城市環境設計的重要發展趨勢。誠如書中對遺跡景觀的介紹、身體感受城市等,其所呈現的設計思想在中國城市景觀設計中得到了全面驗證。書中以云南麗江古城為例,這座古城將歷史文化底蘊作為城市設計的參照根基,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城市的古樸風貌[5]。古城街道、庭院小品,無不滲透著當地的文化修養與審美情趣,完全與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二者相輔相成,是城市環境設計回歸歷史的典范。三是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多元化、多層次是城市環境設計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日漸擁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越來越冷漠,二者形成高度反差。精神層面的空虛通常需要依靠各種娛樂活動來抒發和緩解,協調自身矛盾所在。因此,在城市環境設計當中融入多元化、多層次的內容,有助于營造安全、舒適的城市空間。在此,上海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在那里人們既能夠充分感受到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便捷,也能體會到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
第二,微觀設計趨勢。即從微觀角度去看待城市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一是城市環境設計的觀賞性與標志性結合。現代城市環境的發展,十分注重對潛在價值的挖掘,以滿足開發要求。例如城市環境設計當中的標志以及雕塑等,都集中設置在城市中心以及公共場所,這樣既能達到視線聚焦的效果,又展現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與內在價值。觀賞性與標志性結合的城市環境設計,通過醒目的色彩與巨大的造型彰顯城市特色。相對大型的雕塑以及建筑物而言,小型標志同樣承載著裝點城市的作用。遠近距離裝飾性與標志性的結合,烘托出近距離的親和性,共同打造出城市環境關注焦點。二是功能復合化傾向?,F代城市環境設計更傾向于開發環境元素,實現裝飾實用物的裝飾作用與使用功能。功能復合化傾向是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的一個基本走向,保證在有限的空間構成當中實現環境的和諧與友好。功能復合型城市環境設計要求能夠同時具備多種功能,將裝飾、實用、層次構建等多種功能有機整合,從而形成獨特的城市環境設計風景。三是安全性與舒適性結合。這不僅是書中論述的主體內容,也是城市環境設計未來發展的一個微觀層面趨勢。安全與舒適互為城市環境設計的前提條件,從而推動城市的迅速發展。第四,動態與靜態完美融合。在城市環境設計當中,水是一個重要的裝飾元素,可靜可動是水的基本特點。靜態裝飾如城市湖泊,動態裝飾如噴泉設計。雖然當前城市環境設計已經將水作為一個重要的設計元素,但其內涵依舊有可提升的空間?!度说某鞘小踩c舒適的環境設計》中以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為例,將水對城市環境設計裝飾的作用進行展現[6]。正是這種水與城市的完美融合,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空間所展現出的魅力,拉進了人與人、人與城市、人與環境之間的距離。
《人的城市——安全與舒適的環境設計》從人的城市入手,以安全與舒適為前提條件對城市環境設計展開研究,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城市環境設計的獨到見解與心得體會。該書指出當前城市環境設計所產生的弊端——現代化、智能化導致人與城市之間的距離漸行漸遠,無法真正協調一致,走向統一。作者將這一弊端作為研究重點,論述如何協調人與城市的關系,達到安全與舒適的設計目的,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讓研究內容更具體,為現代城市環境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理念。
[1]劉海平. 基于環境科學優化城市公園的設計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7).
[2]楊嵐. 城市環境藝術設計與環境保護關系的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9).
[3]余向勇. 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的水環境系統研究——以宜昌為例[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1).
[4]董冠華. 西安城市生態建設與景觀綠色生態環境發展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5).
[5]葉良飛,包存寬. 基于可持續性的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