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關系并非盡善盡美,需要在發現問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中非關系的發展不僅對推動非洲減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的確對帶動世界關注非洲發展,以及推動世界經濟的企穩發展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创蟹顷P系還須持一種前瞻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而中非關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都需要在進一步的發展中來面對和解決。
不久前,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曾任美國財政部駐華經濟和金融特使以及世界銀行中國和蒙古局局長)在該學會網站上刊發了題為《還原中國對非投資的真相》(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on 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的評論文章,用詳盡的數字和圖表澄清了有關中國在非洲投資的一些國際“誤解”和“迷思”。文中從中國對非投資額仍相對較?。ㄟ€不到非洲所接受外資總額的5%,根本不具備“買下非洲之勢”)、中國并不都投資在政府治理糟糕的非洲國家、中國投資也并不都集中在資源領域,以及中國對非洲的基礎設施投資和中國百萬移民帶給非洲的技能和創業精神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等幾個方面,比較客觀地分析了中國對非投資所具有的真實規模及其產生的影響。[1]
的確,近15年來,隨著中非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西方輿論對中非關系的誤讀大大超過對中非關系的客觀分析,這也直接導致了所謂“中國新殖民主義論”和“中國掠奪非洲資源論”等不實論調的大行其道。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事實勝于雄辯。除了包括筆者在內的中國學者一直以來不斷地撰文進行澄清和反駁外,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勇于站出來為中非關系說客觀公道話的外國學者和外國媒體也開始逐漸增多。2009年,美利堅大學教授、著名的中非關系研究專家黛博拉·布羅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出版了她20多年來跟蹤并實地考察中非關系后撰寫的著作《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書中用大量實例客觀講述了中國幫助非洲脫貧與發展的事實,對那些抹黑中國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分析和證偽,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依筆者看來,那些歪曲或者誤讀的西方輿論在觀察和分析中非關系時有些類似盲人摸象,往往把“摸到”“看到”或“聽到”的局部問題“理解”或有意“放大”為全局問題。而當杜大偉和布羅蒂加姆站在客觀和全局的角度來審視中非關系時,自然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另外,中非關系是動態發展的進行時,猶如一幅徐徐打開的畫卷,需要我們從理性平衡的角度以及前瞻發展的視角來感知它帶來的美麗與震撼。
客觀理性和平衡的視角
首先,和世界上任何一種關系一樣,中非關系也并不是一種盡善盡美、毫無瑕疵的關系,需要在發現問題、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一方面,中國政府(如外交部和商務部)以及金融機構(如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非發展基金)等相關決策部門和執行部門一直是在發現問題和糾正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中國的對非政策。從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每三年召開一次并推出的行動計劃和中非合作藍圖都體現出強烈的與時俱進精神。中非合作論壇從不墨守成規、故步自封,而是隨著中國、非洲和國際形勢的發展以及中非合作關系的深化而不斷充實論壇的框架和內容,從而實現論壇自身的不斷發展,并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升華,打造論壇的金字品牌。如第一屆論壇北京會議為中非發展長期穩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關系確定了方向;第二屆會議增加了“中非企業家大會”;第三屆會議建立了“中非外長政治磋商機制”;第四屆會議召開前夕則舉辦了“中非婦女論壇”“新聞研討會”;第五屆會議前后又有了“中非智庫論壇”“中非法律論壇”等新的對話機制。這使得中非合作論壇的合作領域不斷從政治層面擴大到經濟、文化層面,從政府間對話延伸到企業、傳媒界、民間友好團體之間的合作對話。另外,從論壇推出的行動綱領看,每屆論壇提出的促進中非關系發展的舉措均很好地體現出中國對非政策的延續性和創新性。如第一屆論壇重點是對非減免債務,為非洲關注的巨額債務減免問題發揮作用。第二屆會議強化對非人力資源培訓。2006年北京峰會則大幅度、全方位在減債、投資、援助、民生等方面提出了對非合作的“八項舉措”,使中非關系邁上了一個新臺階。2009年第四屆論壇提出的“新八項舉措”則回應國際社會和非洲提出的新關切,在延續和提高以往各項領域的支持力度之外,又在環境保護、清潔能源、科技合作以及支持非洲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政策措施。2012年第五屆論壇之后開始把加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以及推動中非智庫與民間交流作為新的關注重點。應當說,中非對話與合作內容的不斷擴大正是對實踐中所面對問題的一種政策反應和適時調整。
另一方面,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即便中國學者也并不是一味地只看積極面和歌頌成績,他們經常在赴非洲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向決策部門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案。決策和執行部門也經常委托研究部門就相關問題進行調研和提出對策。筆者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每年出版的《非洲發展報告》黃皮書就是秉承“問題意識”,每年就中非關系中的一個專題(如經貿關系、軟實力、中國企業在非洲等)深度挖掘和分析中非關系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對策和建議。[2]
其次,中非關系發展雖面臨挑戰,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成績巨大,不僅對推動非洲減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帶動世界關注非洲發展,以及推動世界經濟的企穩發展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均做出了重要貢獻。非洲經濟之所以能在最近15年里保持年均5%左右的經濟增長率,從一個“被遺忘”和“沒有希望”的大陸成長為“崛起和發展的大陸”,而且能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北非地區動蕩的沖擊下得以快速復蘇,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與中國等金磚國家以及亞洲國家日益密切的經貿聯系。非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中國等金磚國家和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正日益呈現出一種互利的共生共贏局面。南非標準銀行2013年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十年來金磚五國同非洲之間的貿易增速遠高于它們同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增速。2012年,金磚五國同非洲的貿易總額達到3400億美元,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10倍以上,2015年的貿易總額則將超過5000億美元,而這其中約60%是由中非貿易構成。[3]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上的殖民附屬關系,非洲經濟與歐美市場的聯系非常緊密,往往是“歐美經濟打噴嚏,非洲經濟就患重感冒”。但如今,隨著非洲經濟伙伴的多元化,歐美經濟在非洲經濟中的權重不斷下降,非洲經濟的抗打擊能力不斷增強。非洲經濟雖然因金融危機的影響在2009年遭到重挫,經濟增長率下降到2%以下,但因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強勁帶動,非洲經濟在2010年很快觸底回升,達到4%以上的增幅。2011年更恢復至6%。西方與非洲的經濟關系似乎已基本反轉為“歐美經濟重感冒,而非洲經濟打噴嚏”了。當然,因近年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下降,非洲經濟增長率今明兩年有可能下降到4%左右,非洲經濟要實現自主發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客觀、理性、平衡視角是不回避問題,但也不刻意放大問題,而是要建設性地解決問題。個別和局部問題的存在并不能抹殺全局和整體關系推進中取得的成績。中國既不是非洲環境和人權問題的“麻煩制造者”,也不是非洲脫貧和發展的“救世主”。但中國愿意也真誠希望在非洲脫貧和發展的道路上施以援手,拉非洲一把。那種把中非關系說成是一種“掠奪”或“新殖民主義”關系的人,則只需看看近15年來中非關系蓬勃發展的事實以及非洲大陸所發生的積極變化。在事實面前,這種“掠奪”的簡單否定定性的說法不僅與發展的事實相悖,不值一駁,而且是對積極發展與中國經貿合作關系的非洲國家和人民的“智慧”及“能力”的一種侮辱。
前瞻和發展的視角
由于中非關系發展的動態性質,看待中非關系還必須持有一種前瞻的視角和發展的眼光。目前中非關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加強中國公司的本地化進程,提高當地勞工的就業率、保護非洲幼稚工業、促進中非貿易平衡,等等)都需要在進一步的發展中來面對和解決。
首先,中非關系中出現問題并不可怕,但這些問題必須也只有通過發展才能解決?!坝冒l展來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發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這些中國在自身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發展觀”不僅是指導中國對非關系發展的“信念”和“原則”,而且也越來越被非洲國家所接受。甚至國際發展經濟學界也通過研究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及東亞各國的快速發展而創建了“發展型國家理論(Theory of Developmental State)”,發展型國家也專指那些把發展經濟放在首要位置的國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里,中國從貧窮落后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通過發展解決國內的就業、教育、減貧等問題,已使中國當之無愧成為“發展型國家”的典型代表。因此,當中國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非關系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時,也自然秉承發展的思路來進行規劃。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2015年8月訪問非洲時曾表示,中國愿幫助非洲建立自主工業、糧食安全、公共衛生防控三個發展體系,解決非洲面臨的就業、吃飯、健康三個關鍵的民生問題。具體而言,中方愿以礦業開發為龍頭,開展中非產能合作,幫助非洲建立自主工業體系,解決就業問題;以農漁業合作為切入點,幫助非洲建立糧食安全體系,解決吃飯問題;以醫療衛生為突破口,幫助非洲建立公共衛生防控體系,解決健康問題。[4]即使是長期困擾非洲的和平安全問題,中國也主張通過發展的思路來鏟除沖突和動蕩的根源。王毅在2015年年初訪問非洲時說,和平與發展是當前非洲面臨的兩大任務,二者互為條件,相互作用。沒有和平,發展無從談起;沒有發展,和平難以為繼。對中國和非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是根本,是基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有助于帶來持久和平。[5]
如拿中非關系中常被提及的解決非洲人就業問題來說,就需要以投資帶動項目以及加強職業培訓的雙輪驅動。新工廠的投產和新項目的啟動,再加上合格的本地技術工人隊伍的培養,自然能夠大幅提升當地勞工的就業率。如2012年在坦桑尼亞出口加工區成立的中資東奧服裝廠,總投資約1600萬美元,在過去三年多,已把1500位坦桑平民培訓成為服裝技術工人,在未來兩年內,還將增加到6000坦桑人受訓。[6]筆者近期赴肯尼亞考察了建設中的“蒙內鐵路”(連接肯尼亞港口城市蒙巴薩與首都內羅畢),這條于2015年初動工,首次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制造和中國管理建造的標軌干線鐵路不僅將帶動肯尼亞GDP增長1.5%,而且截至2016年2月,項目已累計創造當地工作崗位超過3.8萬個。[7]另外,由中國企業承辦的各類職業技術培訓學校也在非洲陸續出現。如2010年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航國際)在肯尼亞科技大學設立了中肯職業教育合作示范中心。2014年2月中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在安哥拉創立了“中信百年(安哥拉)職?!钡鹊?,這些本地培養的技術人才不僅可以在當地中資公司直接上崗就業,而且是該國未來工業化發展的技術骨干和人才隊伍的重要基礎。
其次,觀察中非關系還應有前瞻的眼光,要看到潛力無限的未來。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推出了未來三年推進中非關系、主要以投資帶動并且總額達600億美元的超強度升級版“十大合作計劃”,將在工業、農業、基礎設施、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交流、和平與安全等十大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在自身經濟發展呈現增長率下降態勢的情況下仍然逆勢而上,繼續加大對非合作力度,充分表明了中國推動非洲發展以及中非團結共度時艱的決心。這種態度和勇氣理應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而不是與之相反。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第一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的開局年,中國將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與非洲國家一起大力推進“三網一化”(航空網、鐵路網、公路網加非洲工業化)建設,加強與非洲的工業產能合作和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為此,約翰內斯堡峰會上推出的“十大合作計劃”中專門設立了首批100億美元資金的“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并為中非發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貸款各增資50億美元。中國擬與非洲合作新建或升級一批工業園區,設立一批區域職業教育中心和若干能力建設學院,為非洲培訓20萬名職業技術人才,提供4萬個來華培訓名額。如今,包括像上述蒙內鐵路和中資東奧服裝廠這樣的基礎設施及工業投資項目已經在非洲多國遍地開花。從發展和前瞻的視角看,中非關系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本文系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第一批)“中國對非洲關系的國際戰略研究”(批準號為15ZDA06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David Dollar,“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on Chinas engagement in Africa”,https://www.brookings.edu/blog/order-from-chaos/2016/07/11/setting-the-record-straight-on-chinas-engagement-in-africa/.
[2] 張宏明、賀文萍編:《非洲發展報告——中國在非洲的軟實力建設:成效、問題與出路》,第17卷(2014-2015年);張宏明、李智彪編;《非洲發展報告——中國企業在非洲:成效、問題與對策》,第18卷(2015-2016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9月和2016年8月分別出版。
[3] 陳頤:《金磚國家間經貿合作日益密切》,載《經濟日報》,2013年2月20日第4版,http://paper.ce.cn/jjrb/html/2013-02/20/content_145127.htm.
[4] 《王毅:中方愿幫助非洲建立三個發展體系、解決三個民生問題》,2015年8月11日,中國外交部網站,轉引自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5-08/7242490.html.
[5] 《王毅: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2015年1月16日,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1/16/c_127390959.htm.
[6] 轉引自王文:《非洲向中國外交官求治理錦囊》,載《環球時報》,2016年8月15日第7版。
[7] 項目實施中方企業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3月發布的《蒙內鐵路項目2015年度社會責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