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能給大多數從業的普通人提供薪酬不低、充足就業機會的行業,才是值得任本科階段選擇的行業,而不需要他們一路讀到名校博士學位才能在行業有立足之地。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抉擇行業包括兩個重要考慮因素:1.行業進入門檻(競爭壓力、培養是否過剩);2.行業平均薪酬,同職業收入差距。 600分的三個學生,分數—樣,選擇的行業不—樣,發展的路徑一定完全不—樣。作為考生來說,600分可以選擇材料科學與工程,也可以選擇石油工程,還可以選擇金融學。非常明顯的是,學金融學的幾乎沒有可能進入石油公司工作,學材料的也基本沒有可能進入銀行工作,學石油的更不可能進入鋼鐵行業工作。
因此,對于考生來說,填報志愿就是選擇行業,行業的抉擇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從最賺錢的10家企業來看,有6家是金融企業,有3家是石油企業,還有1家是通信運營商。從最不賺錢的企業來看,10家中有4家鋼鐵及冶金企業、2家煤炭企業、1家光伏發電企業、1家互聯網企業、1家化工企業、1家海洋運輸企業。
從上面的數據簡單分析來看,金融行業和石油行業的日子很好過,鋼鐵行業日子不好過。600分的學生顯然有機會進入人均創造67萬利潤的銀行行業工作,年薪10萬不是太大的問題。如果選擇石油專業的學生情況也會比較好——中國石油人均年薪13.48萬。而選擇了材料專業的學生可能就會面臨選擇月薪3000元或者4000元的鋼鐵行業或者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工作。因此,根據行業抉擇的兩個要素具體分析來看:金融行業門檻過高—名校碩士學歷,但是收入非常豐厚;鋼鐵行業門檻低一對口專業即可,但是收入水平非常低;石油行業門檻低—對口專業即可,收入可觀。
除此之外,從三大行業的銷售額、利潤額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目前國內行業的分級:金融業依托國家保護政策,并充分享受著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帶來的金融低成本,因此,金融行業處于社會的頂端;石油行業不但在國家對油價的保護政策下依賴于壟斷,并且相當低成本地開發國內的油氣資源,石油行業處于社會的上層;而鋼鐵行業是典型的制造業代表,不但嚴重產能過剩,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并沒有多少鐵礦石,嚴重依賴于國際鐵礦石的進口,在對鋼鐵冶煉沒有定價權且產能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鋼鐵行業處于社會的底層。
在當今的中國,體制內的行業可以如下分類:
國家級壟斷行業:金融、石油、鐵道、高速公路建設、通信、電網、發電。 地方壟斷行業:資源開發、民航、公立醫院、電氣設備制造。 制造行業:汽車、化工、金屬冶煉、家用電器制造。
體制外的行業主要分為:
地產、電氣與通信設備制造、小商品制造、輕化工制造、互聯網、法律服務、普通商業服務。
一句話來總結體制內行業的關系:中央依賴金融行業對經濟進行調控(印鈔票),地方發展依賴于房地產、交通和資源(招拍掛賣地、免費挖礦、找銀行借錢修路和收高速公路過路費)。
體制內處于頂端的國家級壟斷企業最為重要的核心領域是金融,石油、鐵道、基建、通信、電力行業均依賴于國家財政的支持與金融的投資。在改革開放初期,石油部門的大型勘探、鉆探設備,鐵道設施的建設,基建所需大型重型機械,電力發電設備,電網電纜與變壓器等幾乎都離不開國家金融的貸款和投資。像三峽集團的投資幾乎全部來源于國家財政支持與國家金融貸款,三峽大壩修建好以后,在歸還完借款與貸款后,剩下每年累計的利潤幾乎就歸壟斷企業自己所有。
與此類似的行業還有基建行業,高速公路集團修建好了高速公路以后,除去還貸款的過路費,剩余年限收取的過路費要么作為公司收益,要么由省級地方財政統收統還,過路費所得資金繼續支持其他高速公路的養護和還貸。而其他頂端的壟斷行業集中于能源行業、交通行業。對于這兩個行業而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是社會的高端人士還是社會的底層,他們都必須要消費能源和交通。對于考生來說,選擇壟斷
本文摘自陳麒新書《志愿檔案:行業抉擇與規劃》。本書中,筆者將通過真實案例向讀者深度解讀各個行業的發展規律與人才需求情況,另外通過各個核心職業的細致分析,幫助高中生在面臨行業選擇的時候,作出正確的選擇和規劃。例如,對于一般家庭、成績優秀的學生填報志愿來說,對幾個熱門的行業如何作出合理的選擇——成為高大上的建筑設計師?成為聽起來好玩的游戲程序設計師?或者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還是成為一名注冊會計師?這些職業的收入水平如何?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是否適合自己?結合家庭背景來說哪些行業是更合理的選擇?如果我有了好的行業規劃,結合高考成績我如何作出合理的專業選擇與高校選擇?上述問題都是本書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