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袁紹陽

老城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經濟開發區大道縱橫、保稅倉車來車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軸承加工一派繁忙,凈心谷景區打造如火如荼,現代農業園區內鐵皮石斛長勢良好……
盛夏時節,記者行走在接壤廣西南丹、有著“貴州南大門”之稱的獨山縣,悠見一片欣欣向榮、熱潮涌動的景象。
這里經歷了克難攻堅的“蝶變”:2015年,獨山地區生產總值達64億元,年均增長16.3%,是2010年的2.6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4元,年均增長16.4%,是2010年的2.3倍;爭比進位由2011年全省第70位到2015年全省非經濟強縣第12位。
這里書寫了改革創新的“傳奇”:率先在全省完成鄉(鎮)、村、組行政區劃調整,率先在全省建立縣級綜合保稅倉,率先在全省建立第一家縣級大學城,率先在全省完成機構“大部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實現村村通硬化路,全省首個通用航空實訓基地落戶獨山并成功首飛……
這里演繹著協調發展的“邏輯”:發展與生態共進共贏,質量與效益二者得兼,城市與鄉村比翼齊飛。
緊扣全省主基調主戰略,圍繞全州“一圈兩翼”新格局,大力弘揚“開放包容、敢為人先、誠信務實、追求卓越”新時期獨山精神,以實現全面小康和貴州南部經濟重心為目標,獨山縣正按下加速發展的“快進鍵”,跑出趕超跨越的“加速度”。
優化布局破瓶頸
經開區獲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同麻尾工業園區一同被列入省“100個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列入省“100個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園區”,高新區成為全州首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依托園區為平臺,獨山水晶飾品、軸承等主導產業風生水起,金孟錳業、中誠水泥、藍寶石襯底晶片、綠青緣、濟生鐵皮石斛、標準電機、磁性材料、李記食品、軍達鋼構、鑫鑫玻璃、石牛食品、新貴集團等一批重點項目“無中生有”、投產達效,創造了備受矚目的“獨山速度”。
而這,與獨山縣2013年啟動的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密不可分。
早在2010年,獨山縣在全面推進園區建設之初,按照“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推進,城鎮與農村統籌發展”的思路,結合園區產業布局,實施產業園區引領鄉鎮抱團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城六區”(即獨山大學城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麻尾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城鄉統籌改革實驗區)的新格局。
2013年,在“一城六區”發展平臺的基礎上,獨山縣將原有18個鄉鎮撤并為8個鎮(百泉鎮、麻尾鎮、麻萬鎮、影山鎮、基長鎮、玉水鎮、上司鎮、下司鎮),在黔南州率先實施行政區劃調整。
此前,獨山縣城鄉發展困難重重——全縣總人口35萬人,轄18個鄉鎮,鎮均不到2萬人。鄉鎮多、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發展不協調、進度不平衡、公共投入被稀釋、行政成本偏高,發展舉步維艱。
打破才能得生機,創新就會有前途。在此基礎上,獨山縣大膽探索“以區為主、區鎮合一、融合發展”模式,合一后的兩個行政主體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運作,產生了1+1>2的效應,創造了貴州鄉鎮區劃調整的“獨山樣本”。
區劃調整的目標,是讓群眾享受到更便捷、更優質的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獨山縣在新設的8個鎮設行政服務中心,在被撤并鄉鎮原政府所在地或中心村設22個鎮級社區服務中心,在64個行政村(居)設村社區服務站,機構設置上基本實現了服務網點全覆蓋,編織了“上下聯動、層級清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城鄉”的三級便民利民服務體系。
城鄉統籌改革實驗區(影山鎮)自成立以來,不僅成立了創業園、“園中園”解決就業創業,還依托深厚的影山文化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引進凈心谷旅游綜合體項目,新建了一批基礎設施、市政設施。隨著生態移民、面的進村、公交進鎮、服務中心等民生項目的全面實施,為全縣城鄉統籌提供了寶貴經驗。
獨山縣委書記潘志立說,行政區劃調整,最關鍵的是能更有效地優化資源配置,使原來分散的各類發展要素合理有效向各園區(鎮)聚集,吸引大批外來優質項目紛紛落戶。原來分散的公共服務資源進行整合統籌利用,切實破解城鄉二元格局,實現公共服務城鄉共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化”的新格局。
以城帶鄉重協調
驅車駛出貴新高速公路獨山站匝道口,筆直的毋斂大道從經濟開發區向舊城區延伸,直達大學城,車輛往來不息、高樓星羅棋布,一座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現代化城市映入眼簾。
2013年,獨山縣通過“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南北延伸、東西擴張”,全力構建“一體四翼”(“一體”即老城區,“四翼”即經開區、高新區、實驗區、基長新區)新格局。
緊扣“做大城市、做美城鄉、做特城鎮、推動發展”工作思路,獨山城鎮化建設快馬揚鞭。
南國印象·中央城、盛世峰景、福林銘城、陽光上城、城市之星等一批城市地標正在老城區競相突起;經濟開發區湘企商都、黔桂商貿物流城、劍橋皇家相繼建成;大學城、紫薇城、京都國際、國際溫泉城等重點項目扮靚新城。2015年,隨著紅色旅游大道的建成,“一體四翼”發展更加緊密。
昔日“一支煙繞三圈”的小縣城今非昔比。截至2015年底,獨山縣“一城六區”總規劃面積達206平方公里,縣城區建成面積達1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1萬人,城鎮化率達46.1%。
在黔南州實施“一圈兩翼”戰略中,獨山主動融入“泛都勻經濟圈”,“都(勻)獨(山)同城化”進程明顯加快。
“‘都獨同城化有利于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依托,互為補充,協調發展,推動貴州南部沿交通干道城鎮群形成及經濟聯合壯大發展。”獨山縣委副書記、縣長蔣海航說。
2015年11月,全長51公里、總投資50億元的都勻至獨山城市快速干道項目正式開工,預計2017年底建成通車。都獨同城化的目標,是要把都勻、獨山聯合打造成黔南100萬人口城市。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農村讓城市更向往。
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各區鎮結合自身特點,按照“一鎮一風貌”的思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打造一批具有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貌的綠色小城鎮,增強城鄉整體活力。其中,麻尾鎮列入全國重點建設鎮、基長鎮列入省州示范小城鎮進行打造。
“以前住土坯房,走泥巴路,沒有路燈,沒有活動廣場。”基長鎮陽地新村村民蒙澤云對新家贊不絕口,“自從住進新村,村民有了活動廣場,還有健身設施,生活條件不比城里人差。”
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中,獨山已啟動“531”新村建設點21個,盧家寨、鄢家山、城南、玉水新鎮區等一個個獨具民族風格的美麗鄉村正走進人們的視野。
美麗鄉村建設到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特色產業培育就跟進到哪。
根據鎮村所處區位、人口、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歷史人文等因素,獨山因地制宜規劃發展“一鎮一業”、“一鎮多業”或“一村一業”、“一村多業”,鼓勵并大力扶持一批專業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進一步推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和規模化生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城鎮與鄉村的協調發展,讓獨山跨越趕超步子更穩、成效更顯。
補齊短板惠民生
走進位于麻萬鎮的獨山縣思源實驗學校(第三小學),橘紅色的建筑和綠化景觀交相輝映,窗明幾凈的教室里書聲瑯瑯、歌聲飛揚。
獨山思源實驗學校是一所去年9月投用的標準化農村寄宿制公辦學校,學校將原來麻萬鎮中心小學、拉林小學、共同小學、擺九小學、高巖小學、亮洞小學等六所小學整合而成,目前全校在校教師有103人,學生1600余人。
“通過集團化辦學模式,解決了部分農村基礎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資源分散、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實現教育資源共享,讓鄉鎮孩子與城區孩子一樣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思源實驗學校校長韋靜告訴記者。
這是獨山縣實施城鄉供水、公交、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和城鄉區域發展“六個城鄉一體化”工程的縮影。
行政區劃調整以來,獨山縣重點實施“六個城鄉一體化”工程,將其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通過招引民資對國企供水體制進行改革,實施供水一張網工程,供水管網向鎮、村延伸。甲擺供水工程順利投入使用,縣城告別“旱城”歷史。
鐵路、高速公路、國道貫穿全境,“貴南”客運專線、獨山至三都高速等啟動建設。率先在全省提前實現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和“公交進鎮、面的進村”全覆蓋“雙百”目標。
全面調整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原則,投資20億元新建(改擴建)項目151個,撤并學校158所,對全縣校點重新調整優化,引入民資創辦混合所有制初中、高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同步發展,突破了28年來獨山學子沒有被清華北大錄取的歷史。
優化城鄉醫療資源配置,強化縣、鎮中心醫院建設,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推進集團化辦醫,將鄉鎮衛生院分別劃歸兩所縣級醫院委托管理,切實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
調動縣內金融、通信、郵政、廣電網絡資源,金融、信息服務網點遍及全縣每個村居,成立獨山農村商業銀行,打通農村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
“十二五”時期,獨山地方財政支出中,有61億元用于民生建設。
然而,對于這個國家級扶貧重點縣的獨山縣來說,脫貧攻堅任務艱巨:還存在74個貧困村(按未撤并前計算),72300余人貧困人口(2015年底數據),而且大多生產生活條件極度惡劣,剩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脫貧攻堅不懈怠。縣委、縣政府領導主動承擔起“指揮員”職責,縣級領導聯系包村,層層簽訂“軍令狀”。
獨山的目標,是在2016年確保摘掉貧困縣帽子,2017年8個鎮實現脫貧摘帽,2018年以戶為單位全面脫貧。
補齊短板惠民生,南部新城正崛起。潘志立表示,要有“輸不起”的政治意識、“錯不起”的機遇意識、“等不起”的責任意識,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全身心地投入這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
專家點評
李華紅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農發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獨山新路”
近年來,獨山取得巨大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與當地干部群眾開拓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密不可分。
獨山嚴格按經濟規律行事,準確定位“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獨山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政府把其工作重心始終放在城鄉布局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劃、制度創新、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等方面,把微觀事項盡量放給市場、交給社會,政府的最大作用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獨山縣所走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條注重內在質量轉型提升的“人”的城鎮化道路,它強調的是城鄉協調發展,注重特色塑造和產業錯位發展,讓每一個區域、每一個人都共享改革發展紅利。獨山縣所形成的“一城六區八鎮”格局和探索的“六個城鄉一體化”工程,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積累了經驗。
獨山人知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目標明確,始終如一。以建成全面小康和貴州南部重心為目標,獨山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堅持底線原則,包括就業底線、減貧底線,堅持民生至上原則,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獨山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