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萬里

如果不是深入其中,很難想象,在這個西南邊陲只有35萬人口的小縣,創建了全省第一家縣級大學城,并探索出集團化、混合所有制、開放式等可資借鑒的辦學模式。
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教育改革已被獨山縣百姓評為“獨山縣最為成功的改革”。今年5月,省政府教育督導組在獨山縣調研時表示,獨山縣推行的教育改革模式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群眾得到真正實惠,是全省教育改革的成功典型之一。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根本的富民工程。”獨山縣委書記潘志立說,“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幫助貧困家庭致富奔小康的長遠之舉。”
教育一體化破解二元結構瓶頸
走進獨山大學城西校區,梧桐掩映,樂聲悠揚。黔南民族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正在寬敞的舞蹈室練習舞蹈。
2012年,獨山大學城從一張白紙上“起家”,短短4年時間,如今已形成了集“學、研、商、住、游”一體功能的獨山新地標。
目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黔南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獨山縣中等職業學校等已順利入住,泰國博仁大學、韓國首爾科學綜合研究生院等國內外院校也已簽約掛牌。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獨山過去長期背負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貧困程度深、民生欠賬大等諸多困擾,舉步維艱、負重前行。
在潘志立看來,獨山過去之所以發展較慢,教育滯后是其主要因素之一。“要改變落后的面貌,就必須從教育抓起,而且要加快改革創新步伐,把獨山打造成為黔南乃至貴州的教育強縣,亮出自己的品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讓人民群眾受益。”
“尤其是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獨山縣原來的學校布局和辦學條件已無法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獨山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鐘少蘭坦言。
對此,獨山開出了“教育城鄉一體化”的“良方”。
2012年以來,獨山縣結合教育和城鄉總體規劃實際,按照“小學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總體要求,有序推進學校布局調整,合理整合教育資源,全縣教育城鄉一體化工作穩步發展。
全縣設立了標準化公辦幼兒園10所,其中8個鎮各1所,縣城2所;設中心小學21所,完全小學13所;將全縣14所初中學校合并為4所初中。同時,設立2所獨立高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實現集中辦學,統一管理。
集團化辦學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清晨,薄霧還未散去,獨山縣基長鎮中心幼兒園里稚嫩的歡笑聲讓山間充滿了生機。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一項項游戲。
幼兒園園長羅老師告訴記者,基長鎮中心幼兒園隸屬于獨山第二幼教集團,和另外五所幼兒園一樣,統一調動教師、安排課程,實現了集團化管理。
“獨山縣過去的學前教育情況是,公辦園少,民辦園雖多但辦學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得到市民認可的民辦園收費又很高。”獨山縣教育局局長桑建安說。
在探索試行中,獨山縣采取“強校(園)+弱校(園)”、“名校(園)+民校(園)”、“大校(園)帶小校(園)”的辦學管理模式,整合教育資源。把全縣公辦、民辦幼兒園分別納入縣城四所幼兒園統一管理。目前已形成了第一幼教、第二幼教、第三幼教、第四幼教四大集團,覆蓋全縣所有鄉鎮,實行集團化管理模式,有效平衡了教育不均問題。
在義務教育方面,獨山把全縣中心小學、教學點按區域納入各鎮中心學校統一管理。以“西南巨儒”莫友芝命名的影山鎮友芝小學是獨山縣小學集團化辦學的典型代表。
2013年,以友芝中心小學為主,獨山撤并原兔場片區全部小學,重新組建了三所寄宿制小學,教師調配、物產管理、經費開支均實現統一管理。如今,學校已配備了學生宿舍樓、鄉村青少年宮、圖書室、舞蹈室、音樂室、電腦室等,讓農村孩子也享受城里的教育資源。
“集團化辦學的目的是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全縣的辦學水平和社會影響力。”桑建安認為,“集團化首先能實現的是教師力量的資源共享,如果區域內整體辦學水平都提高了,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緩解擇校熱的問題。”
開放式辦學補齊基礎教育短板
6月23日,高考成績揭曉,獨山縣一本上線358人,本科上線1132(含藝體考生)人,排黔南州前列。其中,獨山縣興農中學一本上線率66%,排名黔南州第一,全州前10名有4名出自興農中學。
從過去的“招生難”,到如今報考獨山縣高中的學生門庭若市,獨山縣教育體制改革的成功,與獨山深化開放式辦學,精準引入外來優質教育資源、增強自身教育扶貧造血功能的大膽改革實踐不無關聯。
近年來,獨山縣探索開放式辦學,積極與江蘇省海安縣、南京師范大學等加強教學科研交流、教育資源引進、職業教育合作,展開教育合作。
2012年,獨山縣與廣州大學附屬中學實行聯合辦學,成立獨山縣第三中學,成為獨山創新辦學模式的“試金石”。2015年,三中首屆畢業生中考成績名列全州第一。
2013年,獨山縣又成功引進貴陽興農中學,與獨山民族中學聯合辦學,明確學校性質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混合所有制民辦學校,享有學校的人事、財務、招生等辦學自主權。
“聯合辦學,實現的是機制、理念的輸送。”多次往返于貴陽、獨山調研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霓表示,異地辦學,本土建設,同步發展,是優質資源的輸出與民辦教育擴大再生產的一種新模式。
2015年5月7日,《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獨山實驗”,文章稱,獨山縣引入優質民辦教育資源“領辦”公辦高中,使獨山教育面貌煥然一新。
在學生營養餐方面,獨山縣抓住獲得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縣的機遇,實施后勤社會化管理,積極引進兩家中標配送企業,建成全省首個營養餐統一配送中心,2015年實現了營養餐計劃全縣全覆蓋。
專家點評
鄒聯克
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級督學、
教育學博士
集團辦學是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路徑
獨山縣積極探索推進城鄉一體、集團化辦學,有效解決了發展不平衡、優質資源短缺、辦學水平質量不高等問題,給了我們幾點啟示:
第一,切實履行政府職責是推動教育城鄉一體化的根本動力。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職責主要體現在科學配置資源、加大經費投入,就是要根據地方實際,切實有效解決“有學上、上好學”的問題。“有學上”就是要堅持就近入學、方便入學,既不過分擴大辦學規模,又不能因為學校布局調整而影響學生入學。“上好學”就是要落實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和城市學生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第二,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是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保障。“學校辦到家門口”是習慣性的辦學模式,雖然方便了學生入學,卻難以保障教育質量和水平。“大一統集中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做法,規模雖然擴大了,卻給學生上學帶來不便。獨山縣探索的“小學分散、初中集中、高中聚集”的教育改革模式,既整合了教育資源,又關注了不同學段、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群體,推動了教育均衡發展,是科學配置教育資源的成功范例。
第三,開放式辦學是化解擇校熱、推動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不論是哪種辦學模式,其根本目標在于促進學校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著眼于均衡發展和提高辦學質量。獨山縣始終堅持“優化整合、以強帶弱、管理同步、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辦學體制創新、教育資源配置創新、學校管理機制創新,走出了一條成本最低、風險最小、成效最大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成功發展之路,值得其他地方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