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萬里?吳艷蘭

“我家兩堵墻,前后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隨著今年春晚《六尺巷》歌曲的傳唱,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再一次走進大眾視野。
與六尺巷典故異曲同工,黔南州貴定縣新巴鎮在調解樂邦村兩個村民組的林權糾紛時,巧用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組織群眾觀看《六尺巷的故事》,春風細雨般化解了這起長達43年的信訪積案。
這看似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卻給當地干部上了一堂鮮活的“黨課”,由此故事總結出來的“新巴經驗”更是在貴定縣得以全面推廣,成了當地開展“兩學一做”的生動案例。
林權不清引發糾紛
位于樂邦村七沖山的32.18畝山林的歸屬權,從1973年開始,就是樂邦村坪江二組與樂邦二組產生糾紛的焦點。
坪江二組的村民們出示了1981年貴定縣革命委員會頒發的《貴定縣社員自留山證》,樂邦二組的村民們則拿出了1983年貴定縣人民政府頒發的《貴定縣山林所有證》。兩份證據,都分別證明產生糾紛的山林歸屬權是自己所有。
兩組村民之間也因山林權屬糾紛而產生了多年積怨。43年來,雖然村鎮兩級政府多次調解,但兩個組的村民都認為該山林的權屬歸本組所有。也因為爭執,沒有人種植,變成了荒山。
2015年,當地為了發展山地農業,計劃引進企業種植香榧,爭議地塊剛好在規劃土地中。面對產生的經濟利益,兩組村民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升級,隨時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
今年58歲的羅德貴是坪江二組村民選出來的村民代表之一。說起這個長達40多年的爭議,他感嘆道,“在我小時候,就知道兩個組為了這片山林的歸屬鬧得不可開交,雖然政府也多次派人來調解,但一直沒有解決。在村里很多老年人的心里,他們始終覺得,那是祖輩留給自己的東西。”
“這塊爭議的山林雖然不大,證據也有歷史遺留問題,但因為兩組村民都能拿出證據,在調解過程中,雙方互不相讓,調解十分困難。”貴定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陸曙光說。
但是如果不盡快調解好,這小塊土地很可能影響外來企業的落地問題。經過多次調研,反復思考,新巴鎮黨委書記王慶紅想起了電影《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
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的故事》與我們兩個組村民多年的爭議很相似,如果組織大家觀看,說不定能對群眾有所啟發。”王慶紅在會上給調解組支招。
美德教育打開心結
一切準備好后,今年5月10日,陸曙光及新巴鎮人大主席謝政旗帶著鎮政法委、國土所、司法所、林業站、駐村干部組成了一個調解組,又一次召集兩個組的村民進行調解。
陸曙光回憶,剛開始講道理時,雙方依然各執一詞,一度陷入僵局,激烈的爭論持續了3個多小時,因爭論過于激烈,調解工作一度叫停。
隨后,調解組決定組織雙方群眾觀看電影《六尺巷的故事》。起初,村民們以為只是看電影,還看得很投入。不曾想50分鐘的片子看完后,很多人久久都沒有說話。
新巴鎮政法委書記陳國全借勢對大家說:“這片地,在很多村民穿開襠褲的時候就在爭,到現在都爭成了老頭子,難道我們還要讓子孫后代再繼續爭下去嗎?要讓這塊地一直荒廢下去嗎?”
長時間的沉默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們主動要求調解組再次進行調解。村民黨員們提出,對于爭議的土地,大家各退一步。
兩個組經過協商,同意將爭議山林一分為二,在土地流轉期間所產生的收益,由兩個組共享。為避免土地流轉期滿后,界線劃分再產生新矛盾糾紛,村民代表建議,對爭議山林及時劃界。
達成協議后,調解組與全體村民代表及部分村民來到七沖山進行實地測量,用GPS將土地定位,并劃分界線。之后,雙方對兩個地塊的權屬進行抓鬮,確定了各自的土地范圍。
劃分過程中,部分村民又對山林的寬窄提出質疑,樂邦二組的黨員、村民代表張明當即說,“雖然我們被分成了兩個組,但大多數人都是親戚,不要為這點土地傷了和氣,和氣才能生財。”眾人相視一笑,不再爭執。
從山上下來后,司法所、樂邦村調解委員會及時制作了調解書,全體調解組成員、村民代表、部分村民都高興地在調解書上簽字,并鄭重地摁下了手印。
坪江二組的村民代表羅貴祖還當場即興作詩:開天辟地有青山,青山主人有若干。當今只見青山在,前面主人又何然。和平相傳創世界,奔向小康是必然。
糾紛化解了,阻礙發展的絆腳石也挪開了。記者在樂邦村采訪時,幾十位村民正在地里給香榧樹除草。
“沒有化解之前,這塊地是荒廢的,現在卻成了我們的致富地。”村民李貴英高興地說,土地成功流轉后,她們在地里打工,一天就有70元的收入。
“新巴經驗”得以推廣
巧用美德教育化解群眾糾紛,新巴鎮這一創新方式被外界喻為農村社會治理的“新巴經驗”。
為紀念這樁43年的糾紛成功化解,樂邦村群眾主動集資在村口廣場邊立了一塊“同心石”,上書“和樂興邦”。如今走在村里,路邊隨處可見一些關于“禮讓”“謙和”的橫幅。
貴州省群眾工作中心的總結文章指出,新巴鎮成功化解樂邦村多年的矛盾糾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巴經驗”,是深入把握“德、謙、和”的重要體現。一是注重對“德”的教育,夯實了“兩學一做”根基;二是注重對“謙”的教育,深化了“兩學一做”內涵;三是注重對“和”的教育,展現了“兩學一做”成效。
“樂邦村兩個組矛盾糾紛能成功化解,不在于分清了是與非、黑與白,而在于村民之間以相互謙讓、相互諒解為原則,本著為子孫后代造福,營造友善鄰里關系的真心和誠心,各自做出退讓達成了調解協議。”貴定縣委書記莫春開說。
莫春開告訴記者,糾紛化解的第二天,就有干部向他作了匯報,當時遠在延安學習的莫春開有感而發,在電話里即興點評——你謙讓我謙讓同給后代做榜樣,不必爭不必鬧互諒互助更重要。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新巴經驗為我們提供了生動案例。”莫春開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巴經驗”給基層工作有三大啟示:
宣傳教育是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動力,對矛盾糾紛的化解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黨員群眾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守規矩、崇和善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多元化解是關鍵。在樂邦村林權糾紛的調解過程中,黨員干部融法律于情理之中,既著眼于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現實糾紛,又放眼其未來的合作和睦相處。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的調解,不僅要理順社會矛盾,也要釋放群眾情緒;不僅要定紛止爭,也要面向未來。
民心所向是歸屬。做好群眾信訪工作,就是要強化群眾的“問題導向”,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努力提供什么,群眾期待什么,我們就努力做好什么。我們為群眾解決的問題越多,就越贏得群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