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勇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開陽縣作為貴陽市扶貧任務最艱巨、最繁重的縣份,更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沖破貧困的桎梏、撕掉貧困的標簽,堅決打贏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這場輸不起的攻堅戰,奮力闖出一條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子。
把握縣情
精準用好金融扶貧抓手
“十二五”的五年,開陽縣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7150元增加到2015年的51486元,年均增長17.56%,增長2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5393元提高到2015年的11658元,年均增長16.49%,增長1.16倍。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和產業化扶貧,開陽縣4個貧困鄉、123個貧困村成功出列,貧困鄉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超過7000元,全縣貧困人口累計減貧8.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實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五年間,開陽先后榮獲“西部百強縣”“貴州省同步小康創建示范縣”等各級榮譽稱號十多項。
五年來,隨著開陽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鄉鎮黨委、政府在解決全轄區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向前推進扶貧事業,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一定成績。
但是受區位條件、經濟基礎、地理特點和人文環境等因素制約,部分鄉鎮貧困人口規模占比仍然較高、待脫貧群體依然龐大,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按照貴陽市最新脫貧標準,開陽縣已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20850戶66054人,脫貧攻堅工作不能有一絲松懈。
按照開陽縣“十三五”規劃,未來五年要實現城鎮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和13%左右,農村低收入困難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6500元的目標。
針對貧困人口仍較多的情況,開陽縣進一步精準措施,特別是抓好金融扶貧,建立財政、金融等部門互相協調配合的新型扶貧模式,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用好金融機構在扶貧大數據上的優勢。以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為代表的金融機構,長期堅持“根在農村、命在農業、情系三農”。通過長期的基層調研和建檔立卡工作,以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農村貧困人口金融信息收集、分析、運用上有先天優勢,財政、扶貧、農業、民政等部門應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系,實現數據共享,推動精準扶貧工作扎實開展。
用好金融機構在把握扶貧政策創新金融服務上的優勢。中央、省、市各級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10”配套政策得到中央的高度認可。如何將政策切實轉化為老百姓的福利,金融機構在創新服務手段上是專家。數據顯示,開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積極推廣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煙草通”農戶貸款、“游在農家樂”農家樂貸款等惠農信貸品種,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同時,充分利用類似金融服務手段,為老百姓脫貧致富服好務、理好財。
用好金融機構在擴大融資規模上的優勢。脫貧攻堅是一盤大棋,不能僅僅依靠財政撥款,更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拉動市場資金,特別在產業扶貧中如何擴大融資、做大產業規模,政府應充分發揮政策優勢,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以專業的理念、專業的方法助力扶貧工作,扎實做好金融扶貧。
扎實調研
精準找出金融扶貧痛點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在貴州視察時強調,“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
解決問題要精準,首先發現問題要精準。為切實推進金融扶貧精準落地、精準見效,開陽縣政府聯合開陽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開展了扎實的調研工作,精準把握過去金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痛點”,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決策指導和依據。
從規模上看,金融授信額度普遍偏小,難以滿足農戶發展需求。通過對種植戶和家庭農場的走訪調查發現,一般專業種養殖戶對資金的需求為5至15萬元,家庭農場對資金的需求較高,達到15至30萬元。當前來看,農戶和家庭農場主要通過信用貸款的方式獲得資金需求,授信金額平均為3至10萬元,僅能滿足一般養殖戶需求。
從信息上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制約農戶發展水平。一是農戶與政策信息不對稱,調研發現,部分農戶對精準扶貧的認識不夠,甚至不知道精準扶貧具體政策,導致惠農措施無法落地。二是農戶與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戶渴望發展,但卻不知如何發展。三是各精準扶貧主體信息交換不通暢,特別是政府部門與金融部門數據未有效共享,各吹各號、小打小鬧,未形成合力。
從機制上看,金融扶貧信貸風險的分擔補償機制缺位,難以形成合力。當前財政撥款統一由縣政府管理下撥,鄉鎮難以依靠自身財力建立較完善的扶貧貸款擔保體系和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對貸款本金缺乏確切保障措施。同時,農業受氣候條件和市場波動影響大,投入風險高,但政府對農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尚未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支農信貸風險高,支農貸款額度偏小。貧困地區農業保險發展滯后,難以發揮必要的風險保障作用,也是制約扶貧資金投入的重要因素。
從措施上看,金融機構掛鉤幫扶存在落實不到位,幫扶措施乏力?,F階段金融機構扶貧更多是開展走訪慰問活動,輸血式扶貧,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掛鉤對象的貧窮問題,沒有撬動金融杠桿,未能形成聯動,實現造血式扶貧。
多措并舉
精準落實金融扶貧措施
在準確找到金融扶貧工作的“痛點”后,接下來就要轉變思路、制定措施,著力解決好“怎么扶”“扶得好”的問題。
堅持走產業扶貧的路子。著重利用專項扶貧金撬動金融杠桿,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選擇以特色種植業(核桃、枇杷、李子等)及特色畜牧業(豬、牛、羊、雞、兔等)為主的產業,采取合作社等經營方式,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打好生態牌,打造具有特色的龍頭企業和示范村帶動發展,最終形成鄉鄉有特色、村村有保障、戶戶有飯吃的局面。
大力支持創新金融服務。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也是新階段下的發展動力之源,開展金融創新,就要大力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方式。一是政銀保聯動,形成金融支持合力。政府應當因勢而為,為金融企業營造環境,通過政策精準支持、風險補償機制完善等措施有效降低貧困地區金融信貸風險。同時搭建橋梁,建立貧困地區農業保險與農信社信貸相結合的銀?;訖C制。二是配套政府扶貧資金,利用倍數放大機制,撬動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入。形成“信用+擔保+保險+風險補償”聯動機制,全方位支持貧困戶融資需求。三是積極與農信社等金融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專項精準金融服務,如農信社精準推出的“農戶小額貸”“產業扶貧貸”“龍頭企業幫扶貸”等,確保措施到位、百姓有用。
著力解決信息互通的問題。政府要主動與金融機構建立聯系,以推動金融精準扶貧為目的實現一定程度的數據共享,并建立開陽精準扶貧貧困戶統計數據庫,將政府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與農信社農戶貸款數據庫進行連接,對貧困戶的授信、貸款和還款提供數據支撐,為政府、央行統計金融精準扶貧成效數據提供幫助,對精準扶貧戶實現動態調整,保證扶貧資金使用精準,扶貧對象幫扶精準。
嘗試創新體制機制。建立金融精準扶貧服務站,由基層政府和鄉鎮一級農信社作為主導,多方配合組建村級精準扶貧服務站,各鄉鎮分社設分社服務站,指導和管理轄內各村級服務站,形成信息由下至上匯總、匯報和反饋,指令由上至下統一傳遞,層層獨立管理,總站統籌監管,良性互助的服務體系。同時由扶貧辦、財政、農業、人勞部門和農信社負責人聯合組成五人扶貧小組嵌入各級金融精準扶貧總站,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優勢互補、形成合力,以便更精準的識別扶貧對象,保障金融精準扶貧的長期性、持續性,同時為農戶創業致富提供金融信息、法規、政策服務,為組織存款和發放貸款創造有利條件。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金融精準扶貧的有序開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