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2014年,有美國媒體組織過一次調查。
調查問卷上僅有一個問題:“對于創新,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調查問卷上僅有三個選項:左右未來的技術、創新英雄、時髦的生活。
調查中,75%的受調者選擇了“創新英雄”。
如此一致的調查結果,某種程度上也在情理之中。
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亨利·福特……這些“創新英雄”及其發跡的傳奇故事,往往特別能吸引公眾注意。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些“創新英雄”的背后,有一雙“隱形翅膀”在默默助力。
作為世界第一創新大國的“全民英雄”,比爾·蓋茨、史蒂夫·喬布斯、馬克·扎克伯格三人的創業經歷頗為相似——都是大學期間白手起家,都是憑借技術或商業模式創新出奇制勝,其創新成果都成為世界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里程碑。
當人們癡迷于稱頌“創新英雄”之際,卻常常不自覺地忽視“英雄”起飛的跑道——美國高校完善的創新創業支持平臺體系。比如,美國創建了一批產學研結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遍布制造創新基礎較好的知名高校和產業園區。作為產學研結合的“引擎”,這些中心不僅大力助推具體創新項目,同時也架起了政府和市場間的橋梁,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
完善的政策支持,濃厚的文化氛圍,以及政府和企業對個人創新創業的有力保障……這些由政府培育的支持要素,就是讓創新起飛的“隱形翅膀”。
縱觀全球各大科技強國,莫不如是。
對奔跑在“十三五”新征程上的中國而言,為創新插上“隱形翅膀”同樣關乎國運。
因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發展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正是在這樣的導向下,市委要求,必須加強黨對科技創新的領導,對創新驅動“第一動力”要優先謀劃、優先落實。
中央和市委的高度重視,賦予了全市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神圣使命——為創新插上“隱形翅膀”。
為創新插上“隱形翅膀”,要念好“懂”“引”“容”這“三字經”。
“懂”。這里說的“懂”,并不是要求領導干部都成為科研專家,而是要培養對科技創新大勢的敏感,以及將這種潛在“勢能”轉化為地方發展動能的能力。所謂“懂”創新,就是既要掌握國內外技術發展和演進大潮流,也要了解新技術、新模式的生成規律,以及創新成果如何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作用的機制機理,培養以創新推動發展的思維方式和實戰能力,還要磨練將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和具體創新項目相結合的能力,通過重點培育、定向突破,讓創新成果真正轉化為發展動力。
“引”。所謂“引”,就是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打通創新驅動發展各個環節。如在研發啟動環節,通過整合金融保障資源,幫助創新創業團隊破解融資難;又如在技術應用環節,通過建立供需對接機制,暢通科技供給和需求的互動渠道;再比如,在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環節,通過項目推介、生活保障吸引廣招賢才……隨著各個環節保障引導制度的建立,創新對于改革發展的驅動作用也就漸次增大。
“容”。在推動創新驅動過程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卻又常常被忽視的環節。對領導干部個人而言,“容”的核心要義有二——一是要尊重創新規律和市場規則,不以急功近利心態和行政命令干擾正常的創新進程,同時對可能存在的失敗心存寬容;二是要從制度層面探索創新容錯機制,在努力爭取成功的同時,降低創新探路者的失敗成本,讓他們放下包袱、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