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虎
立體保障解隱憂——創新人才優先發展保障機制
【路徑】
按照促進人才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等導向,重慶先后出臺《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重慶創業投資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財政傾斜、金融幫扶、項目申報、生活照顧等方面,打造針對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的全方位保障體系,解除創新人才施展才華的后顧之憂。
2016年3月21日,萬州區,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會議室。
該院“腦卒中診治服務創新團隊”正在舉行一場特殊報告會。
臺上,團隊負責人陳勝利端坐正中;兩旁,投影儀展示著報告內容。
“團隊的初步目標是建成區域性腦卒中防控網絡體系,并逐步建立國內一流水平的腦卒中一體化診療體系,打造一支享譽全國的診療團隊……”
陳勝利道出發展計劃,眉宇間自信滿滿。
被評為“區級創新團隊”不足半年,陳勝利就提出如此宏大的發展目標,底氣何在?
“我們有區委、區政府人才保障體系‘護航’。”陳勝利說。
政策傾斜
2013年9月,被劃入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萬州碰到了一個難題。
“萬州現有人才隊伍是在原有產業基礎之上搭建起來的——功能區域定位出臺后,產業開始加速轉型調整,意味著人才隊伍也需要同步升級。”萬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洪承義說。
如何在短時間內打造出一支適應功能定位的龐大人才隊伍?
幾經調研,萬州理清了頭緒:“逐步引進、加快培養、集中合力,以完善的人才保障體系,實現人才的較快聚集和培養。”
2014年8月,萬州區出臺《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重點創新團隊遴選培養管理暫行辦法》,提出面向全區遴選、打造20個左右的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重點創新團隊目標。
“創新團隊就是我們應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將獲得科研經費、項目申報、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洪承義說。
遴選辦法出臺以后,三峽中心醫院在原腦卒中團隊的基礎上,整合全院力量組建“腦卒中創新團隊”,并成功入選。
經費“輸血”
2016年3月底,三峽中心醫院院長辦公室。
陳勝利被院長張先祥請到辦公桌前。
“區里面的經費下來了,院里面再給些支持,你的計劃可以啟動了。”張先祥笑道。
原來,陳勝利一直計劃建立一個覆蓋庫區2000萬人口的腦卒中人群信息管理系統,卻由于經費原因,遲遲無法啟動。
如今經費到位,三峽中心醫院隨即與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開發協議,正式啟動了系統建設。
“多虧區里支持,預計年底管理系統就能投入使用。”陳勝利笑了。
這個龐大的信息系統,僅僅是萬州區為創新團隊落實經費保障的一個縮影。
按照規劃,所有入選的創新團隊,在3年內將陸續得到科研經費支持。同時,由各創新團隊所在單位和主管部門陸續配套項目資金,并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科研扶持經費,專項用于支持創新團隊開展科技攻關、平臺建設和學術交流活動等。
“經費支撐是我們為創新團隊提供的第一保障。”洪承義說。
項目搭橋
2016年4月6日,陳勝利接到一個電話。
“陳主任,這里有一個‘項目邀約’非常適合你們團隊,你們可以嘗試一下。”電話那頭,萬州區科委工作人員說。
原來,北京宣武醫院正在全國尋找“BAOCHE后循環取栓臨床研究項目”合作團隊,引發重慶一些三甲醫院展開爭奪。
聞訊,陳勝利決定參加這場角逐。
“北京宣武醫院的神經學科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該項目又是國家重點項目,如能加入進去,將會極大促進‘腦卒中創新團隊’的科研。”陳勝利說。
經過區科委推介,陳勝利與北京宣武醫院取得聯系,憑借在腦卒中研究方面的強大實力,“腦卒中創新團隊”成為重慶地區唯一入選的合作團隊。
“能爭取到這么好的項目,要感謝區委、區政府在項目方面的扶持。”陳勝利說。
“項目扶持”正是萬州為創新團隊提供的又一有力保障——在進行項目推介的同時,萬州區還通過渠道挖掘、政策幫扶等多種方式,幫助創新團隊積極爭取國家級、市級科技計劃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建設,并在申報過程中提供各類服務,為創新團隊創造良好的申報環境。
在此保障體系助推下,全區創新團隊先后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8項,市級重大科研項目32項,榮獲2項國家級獎項,取得發明專利51項。
生活解憂
2015年初,張先祥一直在為一事郁悶。
為擴充“腦卒中創新團隊”的科研實力,提高創新團隊的整體水平,三峽中心醫院提出了新建中心實驗室的計劃。
計劃落實后,張先祥一直沒有物色到實驗室主任的合適人選。
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博士李晶進入了張先祥的視野。
會后,三峽中心醫院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與李晶取得聯系。
彼時,李晶雖有意愿到醫院工作,卻仍有不少生活與工作上的顧慮。
“為解決李晶的后顧之憂,我們根據區里和醫院的人才工作政策,給予李晶安家費補償和科研啟動資金補助,承諾為李晶的配偶和子女解決工作和入學問題。”張先祥說。
有了政策保障,李晶很快成為“腦卒中創新團隊”的一員,并接連拿下數個重大科研項目。
“為解決各類人才的后顧之憂,各創新團隊所在單位和主管部門都出臺了配套保障制度,使人才得以專心投入到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中來。”洪承義說。
【點睛】
近年來,萬州一直在琢磨一個問題:如何快速聚集起一支與功能定位相適應的人才隊伍。
要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才隊伍,就必須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體系。
2014年8月,經過多次醞釀和修改,萬州區正式出臺《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重點創新團隊遴選培養管理暫行辦法》,嘗試在全區培育打造20個左右的重點創新團隊,作為進行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的排頭兵。
對創新團隊的建設,我們從一開始就強調“嚴格挑選”和“落實保障”雙向并舉。
如何落實保障?
我們提出了“三個著力”——著力提供資金保障,不僅設立了專項科研基金,還要求創新團隊所在單位和主管部門建立相應的配套資金;著力提供政策扶持,落實區領導定點聯系制度,鼓勵重點創新團隊內部實行股權、期權激勵。同時,在人才科研條件、工作環境以及住房、保險、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著力在政策范圍內給予配套支持。
通過“創新團隊”建設,萬州區帶動和引領人才隊伍積極從事科技創新、發明創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三峽庫區生態涵養發展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萬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長 洪承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