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明
“開放式創新”概念是哈佛大學教授亨利·切薩布魯夫(Henry Chesbrough)提出的,他認為企業或組織在創新過程中,可以利用內外部兩條市場通道,將企業內外有價值的創新資源集中起來創造價值。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開放的、非線性的活動過程,可以跨越企業的傳統邊界,不再完全依靠自身力量。
事實上,開放是創新的本質特征。單純從概念上看,創新是從研發到市場化應用的一個過程,強調在市場上的價值實現,可見其本身就是開放的;從創新過程來看,創新必然是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即便是突發奇想,也是與外界交流之后得到某種印象的反應,這更說明了創新的開放特征。因此,我們講的開放式創新,是指創新的形式或者組織上更加強調開放的特征,在創新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外部的創新資源,強調企業對內外創新資源的有效整合。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以人才、知識產權等為表現形式的創新資源跨國界流動日益加速,一方面,風險資本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可以產業化和獲利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也不斷走出國門,尋找可以實現產業化和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給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對我國企業來說,可資利用的海外創新資源十分豐富。
國際創新資源既包括科研基礎設施、設備等有形資源,更主要的是科研人員、研究機構、知識產權等無形資源。發達國家高端創新人才密集,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經濟體的科技人力資源約占全球科技人力資源的70%左右;我國海外留學人員群體龐大,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以留學生身份出國在外的人員有127.32萬人;發達國家擁有高質量的研究機構和研究體系,美國聯邦政府擁有720多家實驗室,150所研究型大學設有約6000個院系實驗室,5000個擁有眾多專職研究人員的獨立研究所;世界科技創新成果極其強烈的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愿望,也給我國企業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供了基礎。
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有助于我國企業更快地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也是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成長為世界一流跨國公司的必然途徑。在利用國際創新資源上,我國企業應根據需要,形成相應的戰略步驟,明確突破的環節和方向,當前應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對國際創新資源的整合利用和消化吸收。企業創新首先應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基礎,不論以何種形式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都應加強對相應技術的消化和吸收,著眼于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在與海外合作研發過程中,強調技術路線和方案的選擇由本企業決策,加強企業研發人員的參與,避免過于倚重外部創新資源而導致企業對創新方向失去掌控、創新實力不足難以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的現象。
二是積極布局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形成與國內研發的互補,便于就近利用國外創新資源,比如聯想形成了以美國的羅利、日本的大和,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構成的全球研發網絡。企業還可以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在國外建立合作研究開發中心或聯合實驗室,或開展實質性的項目合作。
三是充分利用海外并購等方式獲取國際創新資源。我國企業面臨著利用海外并購整合產業、提升創新能力的良機,當前應更加重視利用并購獲取技術創新資源,加強并購過程中的技術管理,在并購前開展技術和知識產權評議,盡早掌握和了解被并購對象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價值,形成整體的技術吸收和使用方案。加強在并購后對創新資源的整合,比如形成全球研發網絡、吸收和利用高端創新人才等。
四是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創新創業。根據企業發展需求,采取多種形式充分利用國外的人才資源。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