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王亞同
執行力
——通過圍繞中心工作合理布局組織設置、創新黨員考核激勵制度、搭建黨員示范平臺,有效激發全市黨員在參與發展、銳意創新、攻堅克難過程中爭當合格黨員的積極性和使命感,讓黨員成為改革發展的探路者、排頭兵和突擊手。
“扶貧,既是我踐行合格黨員標準的舞臺,也是我參加工作以來干的最有成就感的事!”在豐都縣財政局工作了20余年的譚余慶,如今常常這么說。
2015年7月31日,譚余慶被下派到江池鎮鄒家村任“第一書記”。
到鄒家村不到一年,他就和村民打成了一片,扶貧工作也風生水起。
“關鍵要做好三種角色,用行動詮釋角色擔當。”譚余慶道出訣竅。
首先要做村民的“自己人”。
2016年7月13日一大早,譚余慶從村委會“宿舍”出來,準備開私家車到鎮里辦事。
“譚書記,捎上我們幾個哈。”3位村民圍了上來,準備搭他的“順風車”。
“沒問題,都上來坐。”譚余慶熱情地招呼大家。
譚余慶這一舉動,源于他剛下村時聽到的一句話:“譚書記,脫貧攻堅您幫我們跑點項目、資金就好了,其他事就不用您操心了。”
說這話的村民有口無心,卻讓譚余慶察覺到他與群眾的距離。
“要扶貧,就得走到群眾中間去,親近群眾,贏得群眾信任,才能讓他們跟你一起奮斗。”譚余慶琢磨著。
很快,譚余慶就發現了親近群眾的突破口。
鄒家村海拔600多米,距江池鎮場鎮4公里,交通不便,村民趕場辦事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時。
為了節省時間,不少村民在公路邊搭“順風車”。
而譚余慶經常駕車往來于場鎮和村里,于是,他就主動將自己的私家車當起了村民免費的“交通車”。
來去之間,坐上老譚私家車的村民,漸漸對他打開了“話匣子”。
“譚書記,我家的房子漏雨,你得幫幫我。”
“我的殘疾證作廢了,譚書記,你看看還能補辦不?”
…………
從此,譚余慶再進村入戶就熟門熟路多了,成了村民眼中的“自己人”。
隨著溝通的深入,譚余慶對村里的情況有了詳細了解:鄒家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1335人,全村建卡貧困戶46戶173人,一半以上屬于因病、因學致貧……
然而,“第一書記”要扶貧,僅僅當“自己人”還不夠。
“還得真正做村民的‘貼心人’!”譚余慶說。
接下來,譚余慶為全村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計劃——產業扶持43戶,低保兜底3戶。
五組居民梁復銀身有殘疾,妻兒均患有智障,家里沒有生活來源。
為幫助梁復銀補辦殘疾人證,譚余慶專程帶著老梁去縣城做醫療鑒定,還特意為他兒子爭取了一個公益性崗位,負責打掃村里的衛生,每月有1400元收入。
“譚書記真是貼心人!”從此,梁復銀逢人便講。
接下來,“第一書記”還需要當好另一個角色:美好未來的“開路人”。
由于鄒家村基礎建設薄弱,直接導致了人口外流。
譚余慶帶領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多次商討,擬訂了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雙管齊下”的脫貧攻堅計劃。
為此,譚余慶帶領工作隊員多次向上級部門爭取項目、籌集資金。
很快,840多萬元資金相繼到位,幫助村里完成了15公里機耕道、8公里的產業路改造,新建自來水廠1個、村便民服務中心1個,完成了全村82戶危舊房改造……
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為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為實現產業致富,譚余慶帶著扶貧工作隊將“一戶一策”的精準脫貧與規模化的產業結合,重點發展辣椒和青脆李種植。
目前,鄒家村已發展辣椒200余畝、青脆李600畝,吸引了不少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