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愚魯
2016年7月6日,北京中央電視臺梅地亞中心。
在媒體閃光燈的映照下,“李行天下——2016巫山脆李北京推介(品鑒)會”拉開帷幕。
望著推介會盛況,巫山匯創客公社負責人王闊有些激動。
王闊明白,隨著“巫山匯”品牌蜚聲全國,古老的巫山脆李開始在年輕的電商平臺上煥發生機。
打造新“引擎”
2015年,巫山縣供銷社主任蔡巍開始操辦一件大事。
巫山縣供銷社響應《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關于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準備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
當時,不少農村都已建立了電商平臺,但是大部分尚處在簡單地“買進賣出”的初級階段。
而巫山,則希望推動農村電商向高級階段“進化”。
“我們希望通過電商平臺,推動具有比較優勢的名優農產品實現生態產業化,形成線上線下相配合的集約化產業鏈,打造新型農業品牌。”蔡巍說。
按照這個計劃,縣供銷社將當地農產品“老字號”——巫山脆李作為突破口。
可是,作為一個傳統農業項目,脆李的生產銷售尚處于各自為戰、風險自擔的原始階段,不能勝任電商“品牌”重擔。
“要打造電商品牌,必須先對脆李進行全產業鏈改造,使之集約化、標準化、市場化——要做到這一點,僅憑供銷社很難做到,必須依靠市場的力量。”蔡巍說。
因此,縣供銷社開始謀劃:為脆李打造市場化平臺。
這時,蔡巍遇到了王闊。
王闊是巫山人,大學畢業后,他選擇留在重慶主城區,從事商業項目推廣。
經人介紹,蔡巍找到王闊,說服其回家鄉創業,打造巫山人自己的農產品電商平臺。
王闊欣然回鄉,成為巫山農惠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控股人,縣供銷社參股。
農惠源成立后,很快開通了巫山脆李官方網站及配套訂購渠道。
與此同時,農惠源也積極打造眾創空間,吸引本地加工、商貿等配套資源自發前來,為打造產業鏈做好資源和人才準備。
這就是縣供銷社和農惠源共同成立的巫山匯創客公社。
“除了農惠源,創客公社還吸引了其他農產品電商小微企業入駐,并注冊了‘巫山匯’商標。”王闊說。
這讓王闊很快聚集起一個“項目組”——借著巫山匯創客公社,他認識了淘寶運作、物流、訂單管理等不同電商環節的“小伙伴”,成立了“脆李項目組”,共同謀劃脆李電商發展大計。
上游正“本源”
2016年6月28日,巫山縣脆李基地——曲尺鄉,由巫山匯創客公社主辦的“2016年巫山脆李電商銷售官方開秤儀式”舉行。
望著熱鬧的儀式現場,蔡巍心想:“電商啟動,僅僅開啟了脆李產業化——要保證‘水到渠成’,還必須從生產源頭上提升品質。”
從前,名聲在外的巫山脆李,其生產和收購環節各自為戰,導致脆李大小不一、銷路不暢。
為扭轉這個局面,縣供銷社牽頭組織了技術學習培訓,又派出技術員進村入戶,對脆李種植進行統一標準化生產。
同時,由巫山匯創客公社組織銷售員,對脆李開展統一成片收購。
從此,張波成了家鄉人的“貴客”。
作為曲尺本地人,“脆李項目組”成員張波專門負責脆李訂購。
脆李成熟后,張波就會穿行在家鄉的山水林間,挨家挨戶上門訂貨。
不同于以前少量收購的水果商,張波從來都是大手筆——整戶按標準“包干”。
“比賣給‘散戶’省心。”農戶李久東說。
經過上游環節正本清源,脆李電商“源頭”品質大幅提升。
下游暢渠道
2016年的一天,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一位網絡買家收到了一個標有“巫山匯——巫山脆李”的紙箱。
紙箱打開,一顆顆黃綠飽滿的脆李映入眼簾。
這些脆李,從曲尺鄉的李樹枝頭送到萬里外的買家手里,前后不過48小時。
而就在一年前,脆李電商僅能賣到重慶主城區和四川成都等地。
變化從何而來?
第一步是通渠道。
一開始,“脆李項目組”接洽了順豐速運。
“我們希望用優質物流渠道,迅速拓寬銷售半徑。”王闊說。
對方報價是:1件(5斤)脆李,48元運費——這讓項目組難以接受。
這時,巫山縣政府及時伸出援手——相關部門負責人與順豐速運相關負責人進行專題座談,確定了戰略合作。最終,順豐把運費下調到1件30多元。
在物流配送體系支持下,巫山匯除官網主渠道外,相繼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官方淘寶店等網購渠道。
第二步是建節點。
巫山匯創客公社在曲尺鄉建立起了脆李倉庫。每天上午,農戶只要把李子送到倉庫,工作人員立即進行清理和統一包裝,送上順豐冷鏈車,到半夜就能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登機,發往全國各地。
第三步是合眾力。
巫山匯創客公社依托電商平臺和物流配送體系,推出了“脆李分銷”模式,打造脆李銷售集群。
2016年,王闊召集入駐創客公社的電商微企,號召同行加入脆李分銷。
“由我們統一發貨,售后也由我們負責。”
“我們旗下脆李定價138元一件,給你們105元一件。”
“合力參與,就能形成脆李銷售的集群效應。”
…………
在王闊游說下,不少微企動了心。
新模式一出,戰績斐然。
“我一個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賣脆李,一個月就賺了幾千元。”蔡巍笑道。
推介“揚名”
2016年3月,曲尺鄉,滿山李花綻放。
不少遙控無人機在空中盤旋,機上鏡頭正對李林花海。
由創客公社主辦的“巫山李花節暨重慶首屆無人機航拍大賽”,正在火熱進行。
舉辦這場大賽,絕不僅僅是為了“看熱鬧”。
“以前,巫山脆李品質雖佳,卻酒香也怕巷子深——市場知曉度較低。”王闊說。
如何提升?
“我們的脆李定位為中高端消費人群——宣傳上與其‘撒大網’,不如精準定位,針對消費能力中等偏上的群體投放廣告。”王闊說。
于是,巫山匯啟動“精準推介”,全面提升品牌知曉度。
“在主城地鐵、輕軌1、2、3號線及部分住宅小區密集投放廣告,同時,在政府推動下策劃專場推介活動。”王闊說。
“精準”定位下,一系列組合拳旋即打出。
6月30日,江北區觀音橋商圈,巫山匯脆李亮相全市農村電商展示展銷活動。
7月6日,“李行天下——2016巫山脆李北京推介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次日就收到了500多份訂單。
…………
至8月3日,巫山匯創客公社電商平臺當年脆李銷售結束。
“一算賬,竟賣了1萬多件,比去年增長了9倍,加上分銷商的部分,2016年巫山匯脆李已賣了2萬多件。”王闊笑了。
蔡巍也很開心:“有了脆李的經驗,到今年冬天,巫山的紐荷爾臍橙也將通過電商賣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