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2016年7月5日,城口縣高觀鎮中心敬老院,天朗氣清。
這天,我到這里采訪敬老院“院辦經濟”模式。
中午剛過,一陣亂哄哄的豬叫引起了我的注意。
“該喂豬了!”院長范開德起身,把我引向豬圈。
來到豬圈門口,一股熟悉的味道飄來。
范開德笑了笑,說:“味道有點臭喲!”
我說:“不怕,我也來自農村!”
進到豬圈,我一下懵了,豬棚上面六具黑色的棺材迎面撞進視線。
“這些空棺材是為老人們準備的,每天看看它們,老人才睡得著覺!”范開德立即解釋。
見我神情有所緩和,范開德開始給我介紹他們的養殖場:“我們養了二十幾頭豬……”
此刻,在這個小小的豬圈里,我瞬間明白了這個重慶最偏遠區縣、最偏遠鄉鎮探索“院辦經濟”的真諦——讓老人活著有肉吃、“走”了有棺材睡。
向死而生
早上8點,從城口縣城出發,沿任河逆流而上。
一個半小時后,我來到了高觀鎮敬老院,見到了范開德。
2000年3月,40歲的范開德被調到敬老院當院長。
報到那天,范開德至今難忘。
租來的破爛房子、16位面色蠟黃的老人、臟亂的居住環境……眼前的一切讓范開德皺起眉頭:“當時國家受財力所限,對五保老人的補助每月只有十幾元,敬老院通常一周只能吃上一次葷菜,吃的還是人家賣不掉的肥肉。”
不久后,一位老人的離世更觸動了范開德的心。
“院長,我的棺材到了沒?”年近80歲的劉道忠彌留之際緊緊拽著范開德的手,“怕沒棺材睡,我不敢閉眼呀!”
“已經派人去鎮上買了,您放心!”范開德說。
過了大半個小時,只聽院壩里有人喊:“來了來了,棺材來了!”
看到棺材的那一刻,老人閉上眼睛安詳離世。
此情此景,讓范開德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親。
父親曾對他說過一句話:“老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你既然是院長,怎么也要讓老人們活著有尊嚴,即使他們哪天離去,也要走得有尊嚴。”
“向死而生,更要好好活!”這成了范開德探路“院辦經濟”的初衷。
探路“院辦”
“吃飯了、吃飯了!”
中午12點過,廚師陳洪秀就開始張羅老人,聲音響亮。
“大部分老人的耳朵都不好使,要大聲點才行!”陳洪秀說。
敬老院也給我添了雙筷子。
“哇,這么豐盛!”走進食堂,看著滿桌子菜,我有些吃驚。
“菜都是地里剛摘的,豬是自己養的,吃得放心!”范開德自豪地說。
讓老人吃好,這是當初探路“院辦經濟”的主要目標之一。
當年,在農技站工作過的范開德決定帶著老人自力更生。
“這些老人都是種地老手,就算住進了敬老院也老惦記著種地!”范開德說。
于是,范開德開始行動——流轉土地。
這天,范開德來到70歲的周云富家。
周云富家境還算寬裕,兒女在外打工,家里土地撂荒了好幾年。
“我們家的5畝地你們免費拿去種!”聽明范開德的來意后,周云富爽快地說。
土地有了著落,范開德又通過縣民政局申請了一部分資金,開始養豬。
隨后,范開德又建了一座小魚塘,從縣里批發魚來賣,賣魚賺到的差價就用來改善老人的日常生活。
種菜、養豬、賣魚……“院辦經濟”開始慢慢壯大。
兩年后,老人們過上了每天能吃兩頓肉的生活。
“年底時,院里還會給每位老人發100元過年紅包。” 范開德說。
如今,敬老院的種植面積從幾畝擴大到現在的20多畝,養豬規模也增加到了20多頭,實現了自給自足。
配套管理
與“院辦經濟”配套的,還有完善的管理。
吃過午飯,我繼續跟老人們拉家常。
其間,61歲的王太學一臉燦爛。
“聽說您剛來,還適應嗎?”我問道。
“說實話,還不太適應!”王太學笑得像個孩子。
王太學剛來不到一個月,由于敬老院有嚴格的管理規范,對生活散漫的王太學來說是個挑戰。
“出去兩個小時以上還要請假!”王太學已好幾次違反了這條紀律。
于是,王太學被院長“約談”了。
“這有個適應過程!”范開德說。
為幫助王太學盡快適應,范開德出了個主意。
“你身體硬朗,不如擔任生產組組長?”范開德提議。
王太學爽快地點了頭。
“官職”加身后,王太學立馬“本分”了。
“現在,每天都帶著生產組的人勞動——要管別人,自己就不好意思違紀了!”王太學不好意思地笑了。
現在,敬老院入住老人已增加到42名,為更好管理,敬老院將老人交叉分成生產、安全、后勤、衛生、飼養、學習、娛樂、調解8個小組。
“每位老人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愛好,自愿報名分組!”范開德說。
王利有擅長調解,報名參加調解組。
王世原擅長養豬,報名參加飼養組。
黃耀安愛唱山歌,報名參加娛樂組。
…………
“分組管理主要是讓他們多活動,有機會鍛煉身體!”范開德說,此外,敬老院又專門請了3名廚師和護理人員,照顧老人的衣食住行。
“其實,給老人分組,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他們找到存在感,哪怕只有一點點。”范開德說。
慢慢的,敬老院“院辦經濟”的名聲傳開了,引得不少人夸贊。
“獲得肯定后,老人們都很自豪!”范開德說。
安享晚年
聊了會兒天之后,老人們各自回房休息。
其中一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形影不離,很是親密。
我問道:“他們是在談戀愛嗎?”
“哈哈,對頭!”范開德笑了。
原來,為讓獨身老人能互相照顧,敬老院工作人員當起了“紅娘”。他們偷偷觀察看誰跟誰走得比較近、性格比較合得來,然后,看準時機,分別找老人談話,如果愿意互相照顧,就把他們撮合在一起。
如今,敬老院工作人員已經撮合了4對!
為讓老人們安享晚年,范開德和工作人員把老人當成了家人。
2013年,老人范明義去世前曾臥床半月。
其間,范開德像親兒子一般每天守在他身邊。
范明義臨走前拉著范開德的手,哽咽著說:“院長,沒想到我孤苦伶仃一輩子,最后幾年還有了你這個‘兒子’,謝謝!”
16年來,范開德一共送走22位老人。
每當院里有老人去世,范開德總會像孝子一樣,用酒精擦拭遺體、換上壽衣,請來鑼鼓隊送上一程。
對老人們臨終前的愿望,范開德總是想辦法滿足。
吳根元老人想去亢谷景區看看,范開德就找來一輛面包車,和幾位硬朗的老人輪流背著他去玩了一整天。
難怪百歲老人吳新傳總說:“在這兒,我再不用擔心死了沒人‘送’了。”
下午2點,我和敬老院道別。
透過車窗,望著沿河而建的敬老院。
河水緩緩流過,波光粼粼。
河岸上,敬老院種的豇豆、玉米正在享受日光浴。
遠處,青山蒼翠、連綿起伏。
院壩里的老核桃樹下,幾位老人打著盹兒——從表情上看,他們的夢一定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