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詩賞
2016年8月3日,傍晚的一場大雨驅散了空氣中的燥熱。
紅彤彤的云霞映襯下,江北區東方家園社區如披金紗。
陽光透過一棟居民樓的窗戶,灑在一方書桌上。
書桌前,一位老人緩緩打開一個抽屜。
抽屜里,放著一本巴掌大的小本子。
小本子封面上印著一行字:“遺體器官捐獻榮譽證書”,編號為“渝00035”。
證書內頁印著捐獻人的名字:吳玨章。
在東方花園社區,這位名叫吳玨章的老人算是個名人。
1995年,61歲的吳玨章從市工商局退休。
“就算退了休,也不能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吳玨章說。
為了“不忘初心”,吳玨章退休21年來一刻也沒閑著:他成了社區第一個志愿捐獻遺體器官的居民,也當上了服務群眾的“夕陽志愿者”。
生而不息
2015年12月底,吳玨章接到一個電話。
“我打算捐獻遺體器官!”電話那頭,老友沈偉聲音顫抖,語氣卻很堅定。
“你都快90歲的人了,還能這么想,讓人欽佩!”
“還不是被你這張嘴皮子磨的。”
放下電話,吳玨章心里有些感動。
在吳玨章動員下,越來越多的親朋好友像沈偉一樣加入了遺體器官捐獻隊伍。
而這,源于吳玨章對生命的理解。
2002年,吳玨章的老伴因肺癌去逝。
老伴的離去,讓他對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
“選擇遺體器官捐獻,既可以幫助別人更好地活著,也能讓自己的一部分生命得到延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既然對社會有意義,作為黨員就應該參與。”吳玨章琢磨著。
2003年初,吳玨章辦理了遺體器官捐獻手續。
從此,吳玨章仿佛找到了一項全新的使命——動員親朋好友和社區群眾參加遺體器官捐贈。
一開始,有親朋覺得吳玨章的勸說“晦氣”,潑了他不少冷水。
吳玨章卻不氣餒,繼續“厚著臉皮”介紹遺體器官捐獻的社會意義。
時間一長,人們也不再抵觸了,甚至有朋友開始咨詢“如何申請遺體器官捐獻”。
13年下來,在吳玨章動員下,已經有多位親朋好友加入了遺體器官捐獻者的行列。
領路護航
2016年6月2日上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二樓會議室。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一群離退休黨支部的老黨員,正在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一堂特殊黨課——“重溫入黨誓詞”。
其中,一位叫李金月的老黨員的聲音最大。“我是離退休黨支部黨齡最小的黨員——要不是吳書記幫助,我可能到現在也還沒資格對著黨旗宣誓。”李金月說。
退休后,李金月一直有一個“入黨夢”。
為實現夢想,李金月每年都會向黨支部遞交一份入黨申請書,卻始終不能通過考察。
李金月的執著,讓作為離退休黨支部書記的吳玨章深受感動,他決心幫李金月圓這個“入黨夢”。
很快,吳玨章成了李金月的入黨介紹人,三天兩頭找他談心。
“為什么你總通不過考察?”一次,吳玨章問李金月。
“不知道。”李金月摸摸腦門。
“因為你性格急躁易怒,不少同志都受過你的氣,因此很多黨員對你有意見。”吳玨章說。
李金月面龐一紅:“怎么改?”
“對同志要和善,不要得理不饒人;對群眾要和氣,能幫忙的就幫忙……”吳玨章緩緩地說。
聞言,李金月默默地點了點頭。
此后,李金月就像變了一個人——脾氣好了,心態也變得更加樂觀了,幫助同事和群眾也積極了……
李金月的變化和進步,大家都看在眼里。
2009年5月,李金月順利入了黨。
“網絡達人”
2016年7月2日晚上7點,吳玨章快速步入書房,打開電腦,登錄QQ。
很快,離退休黨支部其他黨員陸續上了線。
吳玨章點開“市工商局離退休黨支部”群對話框,進入“群視頻”應用。
一會兒,看到三四個腦袋齊刷刷出現在屏幕上,吳玨章忍不住樂了。
“這次支部網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學習習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以及總結黨支部上半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吳玨章說。
一場時髦的網絡組織生活會,就這樣在這群平均年齡80歲的退休老黨員中展開。
“離退休黨支部黨員年紀偏大,行動不便,到固定地點參加組織生活不容易。”針對這個問題,吳玨章提出了“網絡組織生活”的計劃。
提出這個想法之初,離退休黨支部的其他同志并不認同。
“一個原因是他們對互聯網這個新事物的好處不了解,另一個原因就是讓他們學習電腦技術有難度。”吳玨章說。
如何讓老黨員們學會電腦?
為此,吳玨章親自當起電腦技術“推銷員”,每次召開支部會議時,他都會推介學電腦的好處,還會為同志們演示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能。
時間一久,大家都經不住吳玨章的軟磨硬泡,相繼開始學起了電腦。
老黨員們一個個學會了上網,吳玨章又動員大家玩起了智能手機,建立了離退休黨支部微信群。
這群爺爺奶奶級的人物,就這樣成為了社區里的“指尖達人”。
薪火相傳
2016年5月的一天,東方家園社區露天廣場。
下午2∶30,距“華新龍門陣”故事會開場還有半個小時,來自華新街街道各社區的群眾已經坐滿了大半個廣場。
“我比較喜歡聽紅巖故事,所以特意趕了過來。”來自董家溪社區的李阿姨說。
一個小時后,吳玨章閃亮登場。
“我今天要講的是《紅巖》作者羅廣斌的故事,羅廣斌的一生可謂曲折坎坷……”吳玨章彎腰向觀眾致意,隨即開講。
當講到“11·27”大屠殺中羅廣斌和獄友歷盡艱辛從白公館監獄脫險的情景時,臺下觀眾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起立鼓掌……
“哎呀,糟了,聽故事入迷了,居然忘記買菜了……”東方家園社區的王阿姨聽得入神,慌忙起身往菜市場趕去。
而她的鄰居李大爺,正忙著在小本子上記著筆記。
“我孫子在巴蜀小學讀四年級,今天他要上學不能來,我就把故事記下來回去說給他聽,讓他也受受教育。”李大爺說。
像這樣的粉絲,吳玨章還有不少。
1950年,吳玨章與羅廣斌同在北碚團區委工作,并且共住一個寢室,從他那里聽來了不少紅巖先烈的事跡。
退休后,吳玨章希望能將這些事跡講出來,弘揚先烈精神,激發社區正能量。
于是,吳玨章開始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黨支部成員和群眾宣講先烈事跡。
時間一長,社區組織的一些群眾文化活動也開始主動邀請吳玨章參加。
如今,在東方花園社區,“故事王”吳玨章已經成了一張“名片”。
傍晚時分,“華新龍門陣”故事會講臺上,吳玨章講罷故事,即將下場。
觀眾再次掌聲雷動。
吳玨章深鞠一躬,向觀眾道謝。
一抹夕陽余暉鋪灑下來,照亮了這位八旬老黨員微笑的面龐。
這一刻,這個堆滿歲月痕跡的笑容無比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