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在距重慶主城區百里之外的江津區大山深處,有一座千年古鎮,名曰“中山”。作為曾經的三省通衢、兵家要地,這里自古就是商貿中心。
盛夏時節,小鎮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蘇醒,鱗次櫛比的商鋪次第開張,準備迎接八方賓客。
飄飛細雨中,千百年的時光靜靜淌過矗立的吊腳樓、斑駁的青石板路。時光輾轉之間,古鎮早已物是人非。而始終未曾改變的,除了淳樸的原生態,還有祖宗留下來的規矩:為商之道,以誠為貴。
“老秤一斤十六兩”
一副戛然而止的對聯,已在江津區中山鎮流傳多年。
上聯是“老秤一斤十六兩”,橫批是“天下太平”,下聯空缺。
上聯出自鎮里的老秤匠廖明德之手。可直到老人2009年去世,也沒人能對得出下聯。
這副對聯究竟有多高深的學問?
廖明德80歲的遺孀告訴筆者,老伴生前曾受江津區質監部門委托,每年給部分國營商鋪的秤做鑒定,只有鑒定合格才允許“上崗”。“獲得這一殊榮必須做到誠信公正。”中山鎮文化站站長劉棟林說。
在廖明德老人家里,筆者見到了用于校秤的砝碼,小到幾公斤,大到幾十公斤。每次外出做鑒定,廖明德都會用一個竹簍背起砝碼翻山越嶺,常常一走就是幾個月。
為了利益,常有商販在秤上動歪腦筋,卻逃不過廖明德的“火眼金睛”。
一個姓陳的商販曾請廖明德修秤。
這是桿“八兩秤”,被憤怒的顧客發現后砸爛。
發現了秤上的貓膩,廖明德二話沒說,直接把秤扔了出去,嚴厲地說:“你的錢買不了我的良心,我要給子孫后代積點德,別做這挖根斷命的事!”
此后,廖明德得了個外號:“廖秤棒”。
“錙銖必較”是廖明德為人做事的準則,也是對世間的期望。這樣的價值希冀,都被揉進了這副“天下太平”的對聯:只要人人都像這桿十六兩的足額老秤一樣,不欺瞞、不爭利,何愁天下不太平?
一副對聯,考的是學識,更拷問著良心。
“寧愿把自己先放到‘被告席’上”
中山鎮的誠信商德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的“禁賣發水米碑”。
當時,一些不法商販為了牟取暴利,就以“發水米”以次充好,導致當地制假一度猖獗。
光緒二十五年,為遏止制假售假之風,中山鎮各界人士齊聚商鋪云集的三合場,立下了“禁賣發水米碑”。
碑文洋洋灑灑數百字,不僅將制作“發水米”的流程大白于天下,還寫明了懲罰措施,字里行間彰顯著將打假進行到底的決心。打那以后,“發水米”在中山鎮近乎絕跡。
這個由中山鎮百姓共同發布的“打假公告”,在其后百年間塑造了當地人的行為準則,讓誠信不欺的傳統代代相傳。
當年,尚年少的“九齡堂”藥鋪傳人方聯海跟隨祖父方九齡舉家來到中山鎮扎根行醫,也正是因為祖父看中了這里的淳樸民風。
至今,77歲的方聯海還能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抓藥的情景。
當時,一名患者來店里抓藥,因為認識方聯海就點名讓他來干。方聯海心里想著這是要命的事兒,生怕給人抓錯,沒想到竟抓了兩個小時,而患者竟也耐心地等了他兩個小時。
從此,方聯海就養成了較真的性格。一次患者抓完藥走后,他發現漏了一味藥。盡管沒被人發現,他還是趕緊另外重抓了一服藥托人給患者送去,生怕耽誤患者治療。
方聯海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抓藥從不收藥方,每次抓完藥他就會把藥方還給顧客。“對照藥方,患者可以檢查一包藥有多重、缺不缺、對不對,有的人懂藥,就能看出來。”方聯海解釋。實際上,為了防止醫患間扯皮,售藥者可以收取藥方作為憑據。難道就真的不怕吃冤枉官司嗎?“給患者治病是第一位的,我本著醫患之間的信任,寧愿把自己先放到‘被告席’上。”方聯海說。
“吃虧是一種福氣”
在“九齡堂”藥鋪的斜對角,也有一家老字號——趙記老布店。
十幾平方米的店面一塵不染,墻上有序地懸掛著各式花色的布料。
布店的主人“趙二姐”趙世容一直銘記父親的教導,自布店開張起,賣出去的布從沒短尺少寸,店里也從未發生過爭吵。
提到鄰居“九齡堂”方家,趙二姐豎起了大拇指。由于離得近,兩家經常走動,方聯海母親“兩元錢就抓一包藥”的故事曾讓趙二姐感動不已,受方家熏陶,她為人處世一直在向他們看齊。
鎮上曾有一戶人家準備籌辦婚禮,因為家境貧寒,就在趙二姐的店里賒了幾百塊錢的布用來做新衣,直到三四年前娃都上了高中,才把錢給還上。十幾年來,趙二姐從沒催過:“人家結婚是好事情,我很高興成全別人,這是做多少好事都填補不了的呀。”
今天賒出去些,明天尺寸富余些,女兒忍不住發了牢騷:“媽媽做了半天生意,越做越窮!”但趙二姐有自己的生意經:“人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吃虧是一種福氣,能吃虧的人老天一定會給飯吃。”
古鎮常年游人如織,趙二姐特別看不慣個別商販總把利益計較得過重,她認為經營者要學會擺正自己的位置。“有的商家一看到游客只逛不買,臉就黑下來了,我就會熱情地招呼他們來坐,看到有人拿著空瓶,我還會給他們添熱水。只要是有人來,我們就要表示感謝。”
“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趙二姐一直在經營的點滴細節中踏實踐行。趙二姐店里的棉綢成衣很熱銷,可剛買回去的新衣服一洗就變形,讓顧客很是頭疼。趙二姐定下一個規矩,棉綢布料一定要先下水,然后再做成衣,這樣顧客買回去就不會縮水了。她還特意買了一臺縫紉機,鄰居、游客在店里買了布,她就給人免費軋邊。
女兒對母親的“吃虧理論”很支持,但也有不理解的時候:“有一年下大雨,媽媽聽說后山一個孤寡老人的家里塌方,就跑去幫忙。我在外地聽說直后怕,她要出了事兒這可怎么得了,但后來一想,如果當時我們不及時伸出援手,就會錯過最佳救援時間。”
從對誠信原則的堅守,到以誠相待的互信,再到與人為善的本能,“誠信”二字對中山鎮人來說,早已超越最初的內涵而成為一股浸潤人心的正能量,而這也許就是這座千年古鎮生生不息的秘訣。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