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經濟增長的迷霧:經濟學家的發展政策為何失敗》,作者為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伊斯特利。
據中信出版社編輯介紹,2015年底,國務院高層曾經想看《經濟增長的迷霧》,但是由于此書早已賣光,所以最后出版社呈上的是一本做了筆記的舊書。經此一事后,出版社感覺到了此書的價值,馬上再版。因此,看了這本書,對理解高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政策思路都有很大的好處。
這本書有何獨到之處?讓我們跟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的點評,一起來撥開迷霧,洞察經濟增長的奧妙。
《經濟增長的迷霧》研究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減少貧困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共同關心的主題。幾十年的經驗表明,扶貧是一項艱巨和困難的任務。事實表明,僅僅有好的動機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好的動機還可能引出壞的結果。比如,單純地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資金和外國援助并沒有達到好的減貧效果,反而增加了腐敗。本書的出發點是經濟增長對減少貧困、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福利的至關重要性。這是有事實根據的。本書所引的證據表明,一國的經濟增長是減少貧困的重要推動力。經濟學家根據對65個國家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相關數據的研究,發現高速的經濟增長導致貧困率快速下降,而經濟衰退則導致貧困率上升。比如,如果一國的人均收入每年下降9.8%,那么該國的貧困率每年增加23.9%。反之,如果一國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長8.2%,那么貧困率每年減少6.2%。因此,GDP不僅對一國的發展有益,對減貧也非常重要。
本書有兩大主線。首先,尖銳批評了一個又一個所謂啟動經濟增長的“靈丹妙藥”。這些藥方大多是從經濟理論中推導出來的政策。但事實證明,它們大多在現實中是無效的。本書對這些藥方,包括增加外國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增加國內投資、提高教育水平、減少人口、與改革掛鉤的外國援助、外債減免等做了分析。從對數據的分析上看,它們都沒有達到提高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目的。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經驗問題。
為什么呢?作者認為這不是經濟學的失敗,而是沒有很好地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的失敗,這就是有關人的激勵問題。這構成本書的第二條主線。作者認為,激勵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政府的激勵。如果外援落在一個腐敗的政府中,它當然不會提高增長。如果外債減免給予政府今后可以得到更多貸款的激勵,這種減免也不會對增長有益。其次是私人部門的激勵。如果私人部門從“尋租”中獲得的好處大于從生產中獲得的好處,那么這種激勵將指揮他們致力于重新分配蛋糕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在不少國家,表面上看似對窮人有利的福利政策,反而成為對窮人努力的懲罰,因為一旦他們經努力脫離貧困,便失去了福利。第三是援助者的激勵。外國政府、國際組織或非政府組織,它們往往有其他的目的(政治目的、生存目的等),并不同受援國經濟增長的目標完全一致。這就使得援助的效果受到影響。
從對這三個方面的分析,作者的結論是“沒有把激勵搞對”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最大障礙。那么“把激勵搞對”是不是又一種靈丹妙藥呢?作者認為,它只是一個經濟學原則,而不是一劑處方。把這一原則付諸實踐,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實施。這正是本書作者認同的所謂“增長共識”。經濟增長和扶貧問題具有全世界的共性,具有一般性的規律。中國自然也在其中。“把激勵搞對”既是我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沒有“把激勵搞對”也是目前許多問題的癥結。
對關心增長和減貧問題的讀者,《經濟增長的迷霧》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雖然它沒有分析中國的情況,但它對我們同樣非常有啟發。我希望這本書對思考我國的經濟增長和減貧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摘自錢穎一書評:《把激勵搞對,促進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