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軍波+萬俊紅+莊燕群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劑量孕激素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本研究選取了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各30例,分別給予三組患者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治療,觀察不同劑量孕激素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療效。結果A、B、C三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3.3%,96.7%,96.7%,三組患者治療后的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B、C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3%,13.3%,26.7%,B、C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A組顯著提高(P<0.05),C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療效無明顯差異,但隨著劑量的升高,患者的不良反應增多,臨床應盡量對患者采用低劑量孕激素治療,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孕激素;劑量;臨床效果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是由于調節生殖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發生紊亂而導致患者出現不規則子宮出血的疾病。無排卵型月經失調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對患者的健康具有不良影響。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孕激素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然而不同劑量的孕激素治療效果不同。所以,對不同劑量孕激素治療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療效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各30例,分別給予三組患者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治療,觀察不同劑量孕激素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90例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均為女性,患者年齡范圍為21~55歲,平均(36.4±4.5)歲,患者的停經時間為2~6個月,平均停經時間為(3.5±1.0)月。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的血清孕酮水平均低于9.51nmol/L,B超檢查顯示所有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均超過0.5em。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選標準為:所有患者均符合第6版《婦產科學》中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診斷評價標準;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且所有患者均無意識障礙及精神系統疾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參加。
1.2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安宮黃體酮(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33020715)藥物為片劑,2mg/片。對三組患者分別采用不同劑量的孕激素進行治療,方法為:對于A組患者,給予其100mg/d藥物治療,在每天晚上臨睡前給其口服100mg安宮黃體酮治療;對于B組患者,給予其200mg/d藥物治療,在每天早上及晚上臨睡前分別給其口服100mg安宮黃體酮治療;對于c組患者,給予其300mg/d藥物治療,在每天早上及晚上臨睡前分別給其口服150mg安宮黃體酮治療。對三組患者持續治療10d,觀察療效。
1.3觀察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觀察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
1.4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在停藥后,患者出現撤藥性出血,月經出血量評分及子宮內膜厚度均在正常范圍;有效:在停藥后,患者出現撤藥性出血,但月經出血量未達到正常水平,且子宮內膜厚度大于正常厚度;無效:在停藥后,患者未出現撤藥性出血,且子宮內膜厚度無減小。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A、B、c三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3.3%,96.7%,96.7%,三組患者治療后的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前的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的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比較
B、c三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3%,13.3%,26.7%,B、c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劑量的增大,患者的不良反應也在增多。見表3。
3討論
在臨床上,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該病是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的常見疾病和好發疾病。在正常情況下,女性的激素分泌穩定,其月經周期就會正常,然而在其激素分泌紊亂的情況下,女性就容易出現月經失調等婦科疾病;尤其是一些女性伴有排卵障礙,常會導致其孕激素分泌不足,從而導致其子宮內膜不能進行正常脫落而造成月經無規律,這就稱為無排卵型月經失調。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及工作壓力逐漸增大,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導致多種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發病率上升尤為明顯。該病不僅容易造成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影響其正常工作及生活,而且也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不利。
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病因主要為孕激素分泌紊亂或分泌不足,故臨床上常對此類患者采用孕激素治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藥物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一些不良反應。所以,找到能夠有效治療疾病且導致患者不良反應少的給藥劑量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目前,黃體酮是常用的孕激素之一,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治療具有良好效果。黃體酮是由人體卵巢的黃體所分泌的一種激素,該激素對患者的子宮內膜具有較大影響,其可以促使處于增生期的子宮內膜轉化為分泌期的子宮內膜,并促使子宮內膜發生蛻膜變樣,達到萎縮及脫離的目的,最終起到保護子宮內膜及良好的止血效果。
為探討不同劑量孕激素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分別給予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治療,結果顯示:三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治療前后的子宮內膜厚度相比無明顯差異,治療效果相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劑量的增大,患者出現惡性嘔吐、腹痛及眩暈等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升高。
本研究說明,不同劑量的孕激素對無排卵型月經失調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小劑量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少,臨床上可以盡量對患者采用小劑量藥物治療,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本研究為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在臨床上的孕激素用藥劑量的選擇提供了一些參考,為患者的合理用藥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因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樣本量較小,所以日后可積累更多的病例樣本用以進行劑量選擇的深入研究,以更好更充分地說明劑量選擇對患者治療的影響,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有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