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婧+梁宇+齊紅松



[摘要]目的探討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氣腫綜合征(CPFE)患者血清VEGF、TGF-β1、IGF-I水平及臨床意義。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CPFE、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IPF)以及肺氣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CPFE患者為A組,共34例納入研究,IPF患者為B組,共有78例患者納入研究,肺氣腫患者為C組,共43例患者納入研究。比較各組血清VEGF、TGF-β1、IGF-I水平,分析CPFE患者是否吸煙與血清VEGF、TGF-β1、IGF-I水平的關系。結果B組患者VEGF水平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患者TGF-B1水平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患者IGF-I水平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PFE患者中吸煙者VEGF水平顯著高于不吸煙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患者TGF-β1、IGF-I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VEGF水平下降、TGF-β1升高、IGF-I升高參與了CPFE的發生。
[關鍵詞]肺間質纖維化合并肺氣腫綜合征;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肺氣腫;轉化生長因子-β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
肺間質纖維化包括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以及其他類型肺間質性疾病,目前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胸部高分辨CT是診斷的重要輔助方法,患者可同時有上肺野的肺氣腫及下肺野的肺纖維化。CPFE雙重病理損害,患者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可出現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合并肺動脈高壓,預后差。本研究通過與IPF及肺氣腫患者進行對比,分析CPFE患者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胰島素生長因子-I(IGF-I)水平及臨床意義,以期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CPFE、IPF以及肺氣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相關診斷明確,臨床資料完整。CPFE患者為A組,共34例納入研究,其中男33例,女1例,年齡74~90歲,平均(85.1±10.6)歲;22例有吸煙史,占64.7%,平均每日吸煙(19.9±6.8)支,平均吸煙年限(18.1±6.3)年。IPF患者為B組,共有78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齡58~72歲,平均(63.9±8.6)歲;40例有吸煙史,占51.3%,平均每日吸煙(21.8±7.2)支,平均吸煙年限(19.7±7.5)年。肺氣腫患者為C組,共43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44~81歲,平均(48.1±14.6)歲;33例有吸煙史,占76.7%;平均每日吸煙(29.9±9.2)支,平均吸煙年限(27.9±8.4)年;其中25例為小葉中心型,11例為全小葉型,7例為混合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次日晨起采集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保存待測。血清TGF-β1、VEGF、IGF-I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有上海富眾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比較三組患者血白細胞超過10×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超過75%的比例,平均血氧分壓及平均二氧化碳分壓。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者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平均血氧分壓及平均二氧化碳分壓比較
A組和B組白細胞>10×109/L的相當,均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的血氧分壓顯著高于B組和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的二氧化碳分壓最低,其次為A組,c組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三組血清VEGF、TGF-B 1、IGF-I水平比較
B組患者VEGF水平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患者TGF-B 1水平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患者IGF-I水平顯著高于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CPFE患者是否吸煙對血清VEGF、TGF-B 1、tGF-t水平的影響
CPFE患者中吸煙者VEGF水平顯著高于不吸煙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吸煙者與不吸煙者患者TGF-B 1、IGF-I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CPFE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臨床并不少見,有學者報道其與長期吸煙有關,臨床表現為肺間質纖維化及肺氣腫,肺功能測定有典型的阻塞型、限制型通氣功能障礙。在本次研究中,65.8%的患者有吸煙史。胸部高分辨CT是診斷的重要輔助方法,患者可同時有上肺野的肺氣腫及下肺野的肺纖維化。患者肺功能彌散功能下降明顯,而肺容積可相對正常,肺動脈高壓。CPFE雙重病理損害,患者通氣及換氣功能障礙,可出現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合并肺動脈高壓,預后差。CPFE患者同時存在肺氣腫情況及肺纖維化情況。COPD主要表現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彌散下降,過度充氣。IPF主要表現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伴彌散障礙。CPFE患者,肺容積可輕度下降或者相對正常,可僅有輕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或者無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但是因為患者受到肺間質纖維化及肺氣腫的雙重損害,因此彌散能力顯著下降。因此在本次研究中,CPFE患者血氧分壓較IPF及肺氣腫高,而二氧化碳分壓介于IPF及肺氣腫之間。CPFE患者與IPF患者的白細胞升高的比例高于肺氣腫患者。可能與前兩者更容易合并肺部感染有關。
研究顯示,TGF-β1與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生及發展具有密切的關系,其可刺激成纖維細胞產生前膠原,促進纖維化,在本次研究中,CPFE患者及IPF患者血清TGF-B 1水平均顯著高于肺氣腫患者,也提示TGF-β1可能參與了肺間質纖維的過程。因此,TGF-β1可以為做一個阻斷點來預防和治療肺纖維化。有學者研究顯示,IGF-I水平與肺間質纖維化嚴重程度有正相關的關系。肺間質纖維化時成纖維細胞過度增殖,導致細胞外基質沉淀,進一步形成纖維化。IGF-I有刺激纖維細胞蛋白表達增強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CPFE患者及IPF患者血清IGF-I水平顯著高于肺氣腫患者,說明IGF-I參與了肺纖維化的發生。有學者研究顯示,IGF-I及TGF-β1在致纖維化方面有協同作用。VEGF是血管通透性因子,目前主要在腫瘤發病機制領域的研究較多,其廣泛存在于血管內皮,能夠促進血管內皮的增殖,增加其通透性。有動物研究顯示,VEGF減少能導致肺氣腫。健康人體VEGF蛋白主要由肺臟合成,放置內皮細胞凋亡,誘導抗凋亡蛋白、生存素在內皮細胞表達。其還在氣道上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肺間質、肺泡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上表達。VEGF在維持肺臟正常結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VEGF減少,肺泡結構改變,導致肺氣腫。在本次研究中,肺氣腫患者VEGF水平最低,其次為CPFE患者,而IPF患者最高。說明VEGF減少與肺氣腫的發生密切相關。IPF患者白細胞升高比例較高,說明患者存在炎癥反應,這可能與患者VEGF水平較高有關。吸煙與CPFE具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對CPFE患者是否吸煙者的血清VEGF、TGF-β1、IGF-I水平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吸煙對CPFE患者VEGF有影響,而對TGF-β1、IGF-I水平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VEGF水平下降、TGF-β1升高、IGF-I升高參與了CPFE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