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程彥+余玉銀+徐順鵬

[摘要]目的探討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診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8例,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39例實施血管內栓塞治療,觀察組患者39例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增加(P<0.05),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P<0.05)。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格拉斯哥預后分級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均可用于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其中顯微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更佳。
[關鍵詞]顯微外科手術;血管內栓塞;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常見病癥,高發于顱內動脈管壁部位,發生破裂后,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較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意外,其發病率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出血,能直接危及患者生命,預后不良。臨床治療方案有多種,但治療效果不同,此次研究將78例顱內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行血管內栓塞治療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針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診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8例,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排除患有器質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疾病、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兩組,分組經患者同意和倫理委員會通過,對照組患者39例,年齡為36~72歲,平均(52.1±8.3)歲,男21例、女18例。發病部位:基底動脈1例、大腦中動脈2例、前交通動脈17例、后交通動脈19例。觀察組患者39例,年齡為34~73歲,平均(52.0±9.1)歲,男22例、女17例。發病部位:基底動脈1例、大腦中動脈2例、前交通動脈16例、后交通動脈2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病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血管內栓塞治療,操作如下:給予全身麻醉后,經股動脈插管行腦血管造影,確認腫瘤所在位置,觀察大小及周邊血管走行,在直視下于動脈瘤部位安裝導管,將微導管置于腫瘤頸部1/3處,在透視下將EDC可脫彈簧圈送到動脈瘤內,確認安置后解脫,根據殘留動脈瘤大小繼續栓塞。
觀察組:患者實施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操作如下:給予全身麻醉后,行標準翼點入路,在顯微鏡下解剖側裂池,打開視交叉池,釋放腦脊液,暴露動脈瘤后用合適的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頸,實施止血處理,用含罌粟堿的棉片將分離的動脈瘤覆蓋,時間5min,如果動脈瘤頸部較寬,可采用弱電流將其縮小后再行夾畢處理,確保安全后,常規關閉顱腔。
1.3評定標準認知功能評分標準
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定,滿分為30分,分數越高,認知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標準: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參考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滿分45分,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格拉斯哥預后分級標準:I級死亡,Ⅱ級植物生存,Ⅲ級重度殘疾,Ⅳ級中度殘疾,V級預后良好且能正常生活。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相關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增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28.3±0.4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61.1±9.5分)高于對照組(26.5±0.6分)、(50.6±9.4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3.6±0.5分)低于對照組(4.5±0.7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格拉斯哥預后分級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格拉斯哥預后分級(I級34例、Ⅱ級4例、Ⅲ級1例、Ⅳ級0例、V級0例)好于對照組(I級22例、Ⅱ級11例、Ⅲ級5例、Ⅳ級1例、V級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6%)低于對照組(1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顱內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顱內動脈瘤多因腦動脈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內壓力增高的基礎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其發病率約占腦動脈瘤的70%~80%。顱內動脈瘤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動脈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幾種:先天性因素;動脈硬化;感染;創傷等。
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常用術式為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血管內栓塞是介入性血管內治療技術的一種,具有一定優勢,分析如下:(1)血管內操作不需要接觸腦組織,機體顱內壓和血管痙攣等病癥對其影響不大,可避免手術牽拉而造成的腦組織損傷,能大大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的發生風險,也避免手術創傷而造成的顱內血腫和顱內感染等并發癥。(2)血管內栓塞在很多情況下需要阻斷載瘤動脈,可使用球囊輔助,這樣操作時間也可大大減少。(3)血管內栓塞的操作創傷較小,對機體干擾情況少,術后恢復較快,對于合并嚴重全身性疾病的病例接入治療,可以讓難以忍受手術治療的部分患者得到處理。(4)Remodeling技術和支架植入技術的發展會讓部分復雜、寬頸動脈瘤成為介入治療的適應證。
顯微外科手術也可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指外科醫生借助于手術顯微鏡的放大,使用精細的顯微手術器械及縫合材料,對細小的組織進行精細手術。在手術顯微鏡下做手術,組織被放大,不僅能看清手術野肉眼看不清的細小組織,而且還有立體感,因而有利于外科醫生精確地解剖、切開和縫合各種組織。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增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說明顯微外科手術與血管內栓塞均可用于顱內動脈瘤的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格拉斯哥預后分級好于對照組,說明與血管內栓塞相比,顯微外科手術的治療效果更佳,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可大幅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應用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分析如下:顯微外科手術的主要優勢在于術中可以看清動脈瘤和周圍血管走行,治愈率較高,必要時,可對患者進行血管重建,但該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手術可以有效清除患者蛛網膜下腔積血,明顯減輕機體腦血管痙攣的病程和程度,可大大降低缺血性腦梗死而后阻塞性腦積水的發生風險。
因而認為兩種手術方法均可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治療,各有所長,應當相互補充,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將另一種方法所取代,對于患者的手術方案選擇要考慮患者的具體情況,還要考慮醫院機構處理該動脈瘤的實際能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此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樣本量較少,需要進一步擴大。顯微外科手術是否為最佳治療方案,是否適用于其他動脈瘤手術的臨床治療,仍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