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松+姚聲濤+李剛+韓沖+夏湘平+曾尤超+肖華+唐鈞+劉銳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介入栓塞治療對腦動脈瘤破裂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為今后腦動脈瘤的治療提供臨床價值。方法選擇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且均實施微彈簧圈介入栓塞治療。其中治療組的40例患者在入院3d內進行介入治療,而對照組的另外40例患者則在入院3d后進行介入治療。術后進行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在手術后的栓塞效果、并發癥情況,并利用改良Rankin表(mRS)評分進行療效分析。結果治療組完全栓塞率達85.0%,遠超于對照組的62.5%;且治療組的次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遠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術后6個月的mR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數據顯示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2.5%,明顯高于治療組的1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介入栓塞在腦動脈瘤破裂中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和預后,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動脈瘤;介入栓塞;預后
腦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的局限性異常擴張,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因素,約占80%~90%。此外還有一些少見的原因如腫瘤等也能引起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顱內血管發育異常等。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頭部“爆炸性”疼痛,同時會引起腦積水、缺血性腦梗死及血管痙攣等多種并發癥。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介入栓塞治療方法逐漸被應用在腦動脈瘤治療中,對于腦動脈瘤患者來說,采用介入栓塞治療不僅安全系數較高,而且還具有術后恢復快、最大程度減少患者腦部組織損傷等特點。雖然介入栓塞治療是近年來治療腦動脈瘤的主要方法,但對于其治療時機,目前臨床對早期和晚期介入栓塞治療存在一些爭議。本研究以早期介入微彈簧圈栓塞術治療80例腦動脈瘤破裂研究為基礎,進而為早期介入栓塞治療對患者治療效果及愈后情況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的收治的80例腦動脈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編號,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入院3d內進行介入治療40例和對照組(入院3d后進行治療)40例。其中治療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32~75歲,平均(56.1±9.6)歲;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34~70歲,平均(59.7±7.8)歲。隨機分組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在接受臨床研究前均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WHO關于腦動脈瘤的診斷標準;經DSA檢查方式確診;動脈瘤破裂的SAH。排除標準:巨型動脈瘤(直徑>25mm)、造影劑過敏、梭形動脈瘤、凝血功能障礙及肝腎功能衰竭者。
所有80例患者經過CTA(常規血管造影)、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與頭顱CT診斷確診,且臨床表現均以頭部劇烈疼痛為主,其中75例腦動脈瘤類型為單一型,發病位置分別為:前交通動脈位置40例,后交通動脈位置24例,基底動脈位置4例,大腦中動脈位置7例。另外5例為多發性腦動脈瘤。以動脈瘤直徑大小為依據進行分類,患小動脈瘤(直徑<0.5cm)者有13例,患一般動脈瘤(0 5cm≤直徑<1.5cm)者有57例,患大動脈瘤(直徑≥1.5cm)者有10例。對所有患者進行Hunt-Hess分級,分別為I級19例,Ⅱ級50例,Ⅲ級11例。
1.2方法
治療組在3d內進行電解可脫性微彈簧圈(GDC,Codman公司)栓塞介入治療。其治療步驟如下:對所有患者進行CTA檢查,同時根據患者情況,有選擇地對部分患者進行DSA檢查。首先利用靜脈微量泵方式將尼莫地平泵入患者體內,并實施氣管插管全麻,之后采用Seldinger技術進行股動脈穿刺,并利用DSA對雙側頸動脈、椎動脈等位置的動脈瘤大小、形狀進行確定,行湯氏位、旋轉及側位等造影以取適當角度拍片。確診后進行全身肝素化,將造影管更換為導引導管,以動脈瘤的實際大小選擇符合的微彈簧圈進行介入栓塞術。為確保栓塞安全,確保載瘤動脈通暢,再次進行造影檢查,確認無造影劑滯留于動脈瘤內,最后拔出導引導管,并進行術后處理。術后進行抗凝治療給予阿司匹林等常規性藥物,并需對患者進行24h內的嚴格下肢制動。對照組的治療方法與治療組一致。
1.3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進行術后6個月的隨訪,對兩組患者術后的栓塞情況、出現的并發癥進行比較,同時根據改良Rankin量表(mRS)進行評分。術后對兩組患者實施血管造影檢查,其中動脈栓塞小于90%為不完全栓塞;動脈栓塞在90%~100%視為次全栓塞;栓塞達100%可視為完全栓塞。而根據mRS量表對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的評分。量表設為0~6分。其中0分為預后情況良好,6分為死亡。評分越低,則病癥越輕。
1.4統計學方法
利用統計軟件SPSS19.0分析相關數據,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在進行介入栓塞術之后,其栓塞情況如表1所示。從中可以看出,治療組完全栓塞率達85.0%,遠超于對照組的62.5%;且治療組的次全栓塞率和不完全栓塞率遠低于對照組,分別為12.5%和2.5%,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早期介入栓塞術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2.2兩組患者6個月mRS評分
治療組在術后6個月的mRS評分為(1.16±0.28)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39±0.72)分,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比較
如表2可以看到,治療組中出現復發1例,腦積水1例,再次發生動脈瘤破裂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5.0%;相對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2.5%。可以明顯看出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治療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動脈瘤破裂的主要癥狀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病突然且伴有嚴重頭痛、嘔吐等癥狀,嚴重的有昏迷的現象。對患者給予早期介入栓塞術進行治療被更多專家所認可,從而改善臨床療效,降低患者復發的風險。介入栓塞術是近年來應用于顱內動脈瘤的新方法,它在治療時不需要開顱,且病死率和致殘率都較低,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臨床優勢。根據2002年國際SAH動脈瘤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試驗結果表明,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破裂在臨床預后方面明顯優于顯微外科開顱夾閉術,據統計在臨床上約90%的腦動脈瘤患者可以采用介入栓塞術進行治療,這樣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還制約了后期并發癥的發生率。對于介入栓塞術的治療時間,根據劉青報道,相對于入院3d后的晚期介入栓塞術治療,在入院三天內進行手術可以獲得更好的栓塞效果,并大大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本研究患者在進行介入栓塞術后,統計出早期進行介入栓塞術的治療組完全栓塞率達85.0%,遠超于對照組的62.5%;且其次全栓塞率和部分栓塞率遠低于晚期進入介入栓塞術的對照組,這說明早期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要優于晚期介入治療。從術后隨訪統計的主要并發癥情況可以看出,有13例出現了再次腦動脈瘤破裂的情況,其中治療組有2例,對照組有11例,即證明對于腦動脈瘤患者,早期介入栓塞術治療會大大降低再次發生腦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從而提高預后。除此以外,其他的并發癥還有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治療組2例,對照組9例);復發6例(治療組1例,對照組5例),腦積水9例(治療組1例,對照組8例)。
綜上所述,相對于以往的研究,本實驗研究顯示,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和病例的篩選,證明早期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治療效果明顯,不僅能夠降低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的發生率,還能減少再次出現腦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進而改善術后的mRS評分,提高患者預后,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