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仲相+霍紅軍+張永紅



[摘要]目的觀察并對比甲狀腺癌患者行甲狀腺全切術與近全切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兩種術式的特點。方法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共90例,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癌,觀察組采用甲狀腺近全切術治療甲狀腺癌。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甲狀腺癌的治療效果、復發率、轉移率、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甲狀腺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8.6%,明顯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甲狀腺癌的復發率與對照組復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甲狀腺癌轉移率為2.3%,與對照組轉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低鈣血癥、聲音嘶啞、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甲狀腺近全切術與全切術對甲狀腺癌復發與轉移的影響無明顯差異,但甲狀腺近全切術治療甲狀腺癌總有效率較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有效,適合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甲狀腺癌;甲狀腺全切術;近全切術;隨機對照研究
甲狀腺癌大多數情況下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是一種甲狀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率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為內分泌系統中最易發生惡性腫瘤的器官。甲狀腺癌的死亡率比較低,約為0.5%,我國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過去10年內,甲狀腺疾病發生率增加了約為12%,甲狀腺癌占甲狀腺疾病的15%左右。甲狀腺癌發生的病因各有不同,與高碘飲食、放射線照射、促甲狀腺素慢性刺激及性激素受體分布有關。甲狀腺多發于女性,主要集中在20歲以上的青年人,15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甲狀腺癌的情況較少見?;颊咴缙谝蚣谞钕侔┚驮\是因為發現頸部出現腫塊,且腫塊質地較為固定且硬。部分甲狀腺癌患者因惡性腫瘤的侵襲與壓迫作用,患者會表現出聲音嘶啞、吞咽困難或交感神經受到壓迫而表現為Horner綜合征。目前治療甲狀腺癌的主要方式為手術切除,關于手術切除范圍,目前仍存在爭議,本研究觀察90例患者,選用不同的手術方式,對比兩種手術方式術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共90例,所有患者均通過病理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符合甲狀腺癌的診斷。排除有嚴重傳染病或心、肝、腎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術者,排除有嚴重出凝血疾病或各項實驗室檢查有手術禁忌者。收治的患者依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共46例,男21例,女24例,年齡35~61歲,平均(46.2±12.9)歲,甲狀腺癌病程(2.56±1.23)年,46例患者中單發結節20例,雙發結節12例,多發結節14例。觀察組共44例,男19例,女25例,年齡32~59歲,平均(45.3±13.6)歲,甲狀腺癌病程(2 46±1.34)年,44例患者中單發結節18例,雙發結節15例,多發結節12例。兩組患者性別比、年齡及甲狀腺癌類型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甲狀腺全切術,觀察組患者采用甲狀腺近全切術。對照組患者取仰臥位,在麻醉效果滿意后,充分暴露甲狀腺上極后結扎相應甲狀腺上極的血管,并且充分游離甲狀腺懸韌帶,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外側支。之后順著甲狀腺外沿將甲甲狀腺輕輕游離,于甲狀腺下極較遠處結扎相應甲狀腺下極血管,耐心輕柔的將甲狀腺的峽部、側葉及甲狀腺全部切除。切除后注意包扎止血,并且放置引流管,將表皮進行縫合。觀察組患者選擇甲狀腺近全切術,方法大部分同對照組甲狀腺全切術,不同的是在切除甲狀腺組織時注意保留甲狀旁腺與喉返神經部位相應組織,并將殘余的組織徹底縫合。
1.3觀察指標
手術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1個月后復查,觀察甲狀腺癌復發率與轉移率,并比較術后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治療效果評價分為四個等級。顯效:患者術后甲狀腺癌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不存在相應體征。有效:患者甲狀腺癌癥狀體征基本得到緩解,但未全部消失。無效:手術后患者甲狀腺癌癥狀與體征未得到緩解,或出現加重的情況。死亡:患者術后因為各種原因不耐受發生死亡,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并發癥包括低鈣血癥、聲音嘶啞及甲狀腺功能低下,具體評價標準見《實用內科學》。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治愈23例,有效1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6%;對照組患者治愈13例,有效20例,無效12例,死亡1例,總有效率為71.7%,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甲狀腺癌復發與轉移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甲狀腺癌復發與轉移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觀察組復發1例,出現轉移1例,對照組復發2例,轉移1例,觀察組與對照組復發率、轉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見表3,并發癥主要有低鈣血癥、聲音嘶啞、甲狀腺功能低下。觀察組患者各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甲狀腺癌作為內分泌系統較易發生惡性腫瘤的器官,惡性腫瘤發生率約為(1~10)/10萬,惡性腫瘤主要類型有濾泡狀腺癌、乳頭狀腺癌、髓樣癌及未分化癌。甲狀腺全切術與近全切術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早期并發癥主要是術后感染與出血,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近代外科手術并發癥主要是喉返神經損傷與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本研究根據不同手術方式,對比了甲狀腺全切術與近全切術的臨床療效,結果發現,甲狀腺近全切術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甲狀腺全切術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甲狀腺近全切術保留了部分甲狀腺組織,可以有效降低術后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發生率,并且術中注意保留喉返神經與甲狀旁腺周圍的組織,所以術后發生聲音嘶啞與低鈣血癥的幾率大大降低,明顯低于甲狀腺全切術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由于甲狀腺近全切術減小了對患者的創傷,利于術后瘢痕恢復,有資料顯示,甲狀腺近全切可以減少術中出血,可以有效緩解術后瘢痕及腫脹的形成。
總結甲狀腺近全切術優點如下:(1)甲狀腺近全切術操作過程中遠離甲狀腺上動脈、喉返神經,具有減少出血及血管回縮的作用,有效保護了喉返神經。(2)甲狀腺近全切保護了甲狀旁腺,由于手術操作過程中對甲狀腺被膜,保護了甲狀腺下極動脈分支,保證了甲狀旁腺充足的血供。(3)與甲狀腺全切不同,甲狀腺近全切是在甲狀腺內操作,邊止血邊縫合,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有兩個關鍵點可有效避免甲狀旁腺損傷:(1)術中正確辨認識別甲狀旁腺,甲狀旁腺的顏色有別于周圍脂肪組織,并且甲狀旁腺有明顯的被膜。(2)精確解剖甲狀旁腺被膜。同時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游離喉返神經時應動作輕柔,避免粗暴操作,并且術后注意有效止血,因為甲狀腺術后有部分患者因為手術中未有效止血,造成術后形成血腫,壓迫氣道,造成呼吸窘迫,是非常危險的并發癥之一。
綜上所述,對甲狀腺癌患者實施甲狀腺近全切術,可以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但術者應根據患者病情盡量保留甲狀腺組織,嚴格掌握手術指征與切除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