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明+高凡蘭
【摘 要】通過人本主義視角,探討社交淡漠兒童的心理調適,從人本主義的基本理論、社會淡漠研究的現狀、人本主義視角對社交淡漠兒童心理調適的啟示三個層面進行闡述,重點分析人本主義視角對社交淡漠兒童心理調適的四個啟示,即:尊重與平等;與兒童建立安全依戀;無條件積極關注,創設安全氛圍;注重情感溝通,激發其表達的興趣;有意義的社會技能訓練,體驗被需要和價值感。
【關鍵詞】人本主義 社交淡漠 心理調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B-0074-02
社交淡漠行為對兒童的成長會產生全面的影響。通過人本主義視角,可以對社交淡漠兒童進行積極地心理調試,包括建立安全型依戀、創設安全氛圍、注重情感溝通和有意義社會技能訓練,為現實中的社交淡漠兒童的教育及行為矯正提供借鑒。
一、人本主義的基本理論
人本主義思潮起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盛行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此后,人本主義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心理治療、兒童教育等領域,成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羅杰斯、弗洛姆、馬斯洛等人本主義學派心理學家提出了諸如人性論、自我實現論、“患者中心”論等極具代表性和開創性的理論,對心理學發展尤其是心理教育與心理咨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強調人有安全、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在動機和需要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將人的需要按照從低到高分成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一種高級的需要水平,使得個體能夠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的潛能。
(二)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羅杰斯將學習看做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程,而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的機械聯結。所謂意義學習,是指學生自主的、自覺的學習。無論是情感層面還是認知層面,個體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自己體會“發現-獲得-掌握”的感覺,自己評價學習的結果。羅杰斯的意義關系觀把學習看做是一個享受的過程,由內而外,自發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者的情感甚至整個心靈都隨著學習而不斷發生改變。
(三)突出情感的地位和作用
人本主義突出情感的地位和作用,觸及了一個傳統教學忽視的課題。傳統教學實踐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只是認知因素,而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一反傳統的理智主義,極力突出情感的作用,將認知教育與情感教育相結合。
(四)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
羅杰斯把在心理咨詢治療中積累的人際關系經驗應用于教育和心理實踐中,強調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他認為治療的成功并非僅依賴于治療者技巧的高低,而治療者真誠的態度、對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以及對來訪者高度的理解和共情才是促使來訪者改變的關鍵。只有創造出良好的治療氣氛和治療關系,來訪者才可以安全而自由地探索自己的情感經驗與問題。
二、社交淡漠研究的現狀
近年來,社會退縮對兒童發展的負面影響受到越來越多中外研究者的關注。尤其在推崇集體主義的中國社會中,伴隨獨生子女交往問題的凸顯,社會退縮在兒童早期更被作為缺少同伴交往行為的問題被普遍研究。社會退縮泛指兒童在社會情境中表現出來的獨處行為,并且這種獨處的行為表現不是因為被同伴孤立這一外部因素所導致,而是有其內在的動機。相對于高社交趨近動機和高社交回避動機結合的害羞退縮,本文從人本主義視角出發著重研究很少涉及的另一種亞類型——社交淡漠。
社交淡漠是指兒童不主動回避同伴互動,僅僅是對發起社會交往沒有興趣,喜歡一個人獨處的行為。表現為低社交趨近動機和低社交回避動機的結合。研究表明,社交淡漠行為可以顯著負向預測同伴偏好。并且還會對后期的社會適應(如同伴拒絕、同伴欺負)、心理適應(如孤獨感、抑郁感、自尊)以及學校適應(如學業成績)全面產生影響。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已經有不少研究試圖通過社會技能訓練來干預和改善社會淡漠兒童的狀況。但對于社會淡漠的兒童,如果不能克服社會畏懼和焦慮情緒,真正激發其交往的內在動機,促進其認知的轉變,這些干預都是不充分的,因而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葉平枝認為,“干預不僅要聚焦于訓練社會技能,而且要調節情緒;不僅要讓熟悉和非熟悉的同伴參與,而且要讓教師、家長等相關人員介入。”
綜上,筆者認為人本主義學派主要研究和關心的是人的本性、人的內在情感、潛能、興趣和價值等人類經驗的一切方面。他們相信人生而有潛在的能力,人的尊嚴和價值在于人的本身。同時人的需要才是人類行為的心理內驅力。這些觀點對于社交淡漠兒童的心理調試都具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三、人本主義視角對社交淡漠兒童心理調適的啟示
(一)尊重與平等
根據需要層次理論,學生情感需要的滿足極為重要,學校與家庭若不能給予兒童一種安全、信任、關心、尊重的氛圍,他們可能會在生活中出現抑郁或焦慮等各種心理問題。對于社交淡漠的兒童,在生活和學習中應體驗到更多的尊重和平等,但是現實中此類兒童的狀況恰恰相反。社會淡漠兒童周圍的家長、教師和同伴往往不能理解這類兒童的真實內心,采取消極和暴力的反應模式,給兒童施以壓力,甚至還有不少家常便飯式的批評、指責、辱罵甚至體罰,而這些看似關心的背后有多少自尊心的維護和平等地對待?因此,在與社交淡漠兒童交往的過程中,尊重與平等是最基本的態度。
(二)與兒童建立安全依戀
有研究指出兒童表現出的社交淡漠不僅有生理學的基礎 ,還與家庭等外部因素有關。Rubin指出,個體最初的氣質(生理)差異影響父母對其做出的反應模式,而這一反應模式正是不安全依戀、社會退縮、焦慮產生的原因。同時,社會退縮兒童的母親又會傾向于使用直接指導的方式教兒童學習社會技能,選擇高控制策略來應對社會技能低的兒童。可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
因此,社交淡漠兒童最需要的是來自家庭成員的關心和溫暖,而不是單純的社會技能訓練。社交淡漠兒童的家庭成員應該注意角色的轉變,分清主次任務,用平等、尊重的姿態與社交淡漠的兒童溝通,與兒童建立安全依戀。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高姿態的控制策略和不健康的親子關系都將不利于社交淡漠兒童行為和認知的轉變。
(三)無條件積極關注,創設安全氛圍
對于社交淡漠的兒童,家長和教師都應相信其有無限發展的潛能,并努力為其創設適合潛能發展的環境。首先這種環境和氛圍應該是安全的。當兒童置于這種氛圍下,兒童得到最大限度的接納和鼓勵,以及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被允許嘗試、探索周圍事物。在兒童表現向外探索的欲望甚至行動時,立即給予溫柔的贊美、肯定和鼓勵。當兒童表現出退縮行為或犯錯時,不要責罵,而應給予積極的引導,幫助其建立自信。這些理念體現雖然抽象,但卻在現實中最容易創設和構建,并將會直接貫穿于養育者和教師等與社會淡漠兒童相接觸的周圍人的一言一行中。這種安全、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氛圍是任何社會交往技能訓練所不能替代的,并且也會反過來促進兒童社交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減輕社交淡漠兒童在陌生情景中的消極表現。人本主義正是用一顆開放、包容和溫暖的心去鼓勵兒童,發掘其潛能。
(四)注重情感溝通,激發其表達的興趣
在人本主義看來,人不僅是思維的存在,也是情感的存在。社交淡漠兒童對物的興趣大于對人的興趣,這類兒童對獨處和獨自游戲有著積極的訴求。無論對于家庭成員、教師、同伴,這類兒童都缺乏積極的情感交流,對周圍人反應冷漠。在這種情境下,無論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還是同伴關系,都會產生嚴重的負向作用。對社交淡漠兒童進行情感上的干預,要如涓流一般真誠耐心地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鼓勵其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與兒童分享的喜怒哀樂,并設身處地的站到他們的角度看問題。同時還應逐步引導兒童既要學會正確表達個人積極情感,也應學會恰當地認知消極情感。當然,這種情感的交流一開始可能會是單向的,但一定要對社交淡漠兒童保持耐心,并相信他們一定具有自我實現的潛能,直至其學會自如地向他人表達情感。
(五)有意義的社會技能訓練,體驗被需要和價值感
社會技能訓練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社交退縮干預手段。但是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社交技能訓練的干預效果可以長期保持。盡管如此,社會技能訓練仍然是社交淡漠兒童必須修煉的一課。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提出了意義學習的學習觀。羅杰斯認為學習是認知和情感共同參與的一種精神活動。單純直接地灌輸社交技能的訓練對于社交淡漠兒童的幫助是遠遠不夠的。社會技能訓練不應有明顯的訓練痕跡,要在通過游戲的形式潛移默化地滲透情感、行為和交往等方面的知識,以激發其參與學習的興趣。在以游戲為手段的社會技能訓練過程中,要讓兒童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被關注、體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采取一定干預讓兒童習得的新技能可以在自然環境中進一步得到強化,并且能遷移至日常情境中。
目前而言,社會淡漠的研究相對較缺乏,加之社交淡漠低社交趨近動機和低社交回避動機的特點,其產生原因和干預措施比起害羞退縮更值得研究者關注和探討。人本主義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的視角為社交淡漠兒童的干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補充,也為促進社交淡漠兒童行為認知的改變樹立了信心。社交淡漠兒童周圍的重要他人應在人本主義指導下做好早期的預防和干預,促進兒童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周穎,劉俊升.青少年早期社交淡漠對同伴關系的預測:學習成績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2014(4)
[2]葉平枝.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分型及干預研究述評[J].調查與研究, 2005(11)
[3]鄭淑杰,陳會昌,陳欣銀.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影響因素的追蹤研究[J].心理科學,2005(4)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