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蓉+陳敏
【摘 要】分析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難點、思維導圖的特征及思維導圖在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方面的優勢,闡述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地理空間思維的方法,通過案例探討思維導圖在地理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 地理空間思維 培養 案例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B-0098-02
地理空間思維是地理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差異、空間聯系以及空間運動和空間變化的規律等的判斷、分析、概括及評價的思維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既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地理學習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
思維導圖(Mind Map)是運用線條、符號、色彩、詞匯和圖像,把一長串復雜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直觀的、有條理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地圖,以此促進地理知識的理解和自組織,強化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完成新舊知識的有效鏈接。
一、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的優勢
地理學是從空間的角度對地球表層系統進行研究的科學。生成和提高地理空間思維是學生獨立掌握地理知識的前提和基礎。空間思維是抽象且不易養成的思維,需要借助有力的、與之相適應的工具。
思維導圖,特別是手繪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形成有結構感和層次感的類似神經元組織的圖形,不僅促進中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也激發了他們聯想舊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識;在繪制思維導圖時,需要對事物進行聯系,明確層次關系,用線條、色彩表達出事物間的關系,此過程也有利于培養初中生的空間思維;學生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具有個性色彩,也有利于自身理解、記憶。
二、運用思維導圖培養地理空間思維的方法
為實現有效培養中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需要在掌握一般性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合理恰當地運用思維導圖。
(一)地理思維導圖的應用方法
1.遵循地理邏輯性
地理邏輯性原則指在繪制或閱讀講解地理思維導圖時,應依據地理事物(現象)的形成過程、空間分布次序等地理邏輯順序依次繪制。該原則要求準確概括和提煉內容,準確使用圖形表達等科學繪制思維導圖,否則很難正確獲取、理解思維導圖中的信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著重剖析地理事物(現象)的形成過程、空間次序,引導學生形成嚴密的地理邏輯思維; 另一方面,要從授課整體內容出發,把握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點,樹立整體意識,從整體上掌握學習內容。
2.圖文結合原則
地理學科的空間性和時間性,注重運用圖表表達信息。學習地理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將地理圖表與文字表達相互轉換的過程。把思維導圖與地理學科結合,在繪圖時可以多用圖表表達,地理示意圖、區域圖和地理圖表比文字概括更有表現力,也更有利于地理空間思維的培養。因此,在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文圖轉換”,即繪制“圖”的整體布局、圖片選擇及分支都應考慮與“文”的相關性;另一方面要考慮“圖文轉換”,即如何從地理邏輯性出發,將課本文字描述的內容轉換為布局合理、分支清晰的“圖”。
3.堅持長期訓練
思維導圖是鍛煉思維的工具,思維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能力,首先教師要把思維導圖引入地理教學中,長期運用思維導圖于教學實踐中,逐步影響、引導、教會學生習慣繪制思維導圖;其次,在課堂的預習、課堂學習、總結、復習等階段都可以要求學生把學習內容繪制成思維地圖,促進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合理構建學習框架,完成具有個性特征的思維地圖;第三,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思維導圖,比如制作學習計劃、購物及面對復雜問題時,與頭腦風暴相結合做出最佳判斷與決策等。
4.探索高效的地理思維導圖教學模式
繪制地理思維導圖的過程是實現圖文轉換、掌握單個知識點、理解知識結構、整理知識、設計、繪制、修改思維導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空間思維能力訓練時,對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要求,教師應不斷探索思維導圖教學模式的有效性。該教學模式的構建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因素。
首先,課堂時間問題。地理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必須考慮的是把繪制思維導圖考慮到課堂時間安排中,合理安排時間,避免影響教學進度。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任務時應注意合理安排,避免因負擔過重引起學生反感或者影響其他科目的時間安排。
其次,學生個體繪畫能力差異。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是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知智能八項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思維導圖繪畫能力主要由語言智能、數學邏輯只能、空間只能和自然認知智能決定。思維導圖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繪畫能力,但是有的學生繪畫能力不具有優勢,因此如何保證所有學生都受益是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必須要考慮的。
第三,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下,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方式、思維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應與時俱進,但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該模式要考慮的。
(二)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的案例
本案例以人教版教材《降水的變化與分布》的第一分支“降水的概念”相關內容為例,教學前學生已經對思維導圖有一定的認識,并能獨立繪制。
本次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1)學生能準確說出降水的形式,區分降水于降雨;(2)學生能夠說出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過程與方法目標是:(1)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2)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資料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并準確說出降水的變化特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1)學生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培養地理空間思維;(2)學生通過學習降水的變化,加深對大自然的了解,培養學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
至此,第一條分支已經完成,通過分享展示,不僅有利于學生把知識點進行連結,還有利于老師及時糾正錯誤和其他同學借鑒學習。按此過程完成“降水的變化”及“降水的空間分布”兩個部分的教學。圖1是本節課繪制的思維導圖。
教師的板書可以在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時與學生同時繪制,或者稍靠后,或者在點評學生的思維導圖時進行,讓學生有所借鑒,也要避免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的答案。
三、結語
以上教學設計采用逐步引導的方法,使學生更容易理清知識間的聯系,構建知識結構,生成地理空間思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分小結引導學生把剛學習的知識通過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整理,并且采用小組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討論和繪圖時,需要把剛學習的內容進行概括、整理、聯系,形成形象、生動的知識網,利于學生對所學地理事物的時間變化、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差異、空間聯系以及空間運動和空間變化規律等的判斷、分析、概括即評價。
思維導圖可以把知識非常清晰地提取出來,形成骨架式的結構,方便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空間知識做出聯系、判斷和分析,利于學生地理空間思維的形成。但是地理有效思維導圖教學模式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建軍,邊鵬翥.高中地理思維與思維能力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4)
[2]盧萬合.中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及其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05
[3]吳敬生.思維導圖與學習[J].教育文化論壇,2012(3)
[4]程閩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2(6)
【基金項目】本文系欽州學院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QYJGB09)
【作者簡介】陳慧蓉(1988— ),女,漢族,四川雅安人,助教,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地理學科教學、環境教育。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