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杰群
當獨立書店成為自拍圣地
文/沈杰群
在一個清風微拂、陽光熱烈的午后,你好不容易偷得浮生半日閑,去一家最愛的書店,淘淘新書,瞅瞅新老作家又講了什么新故事。陽光悄悄灑進落地窗,空氣靜謐得恰到好處……“咔嚓”一聲脆響,猝不及防地使你剛沉浸其中的文字世界碎了一地。你抬頭尋聲,四周也支起了三四張同樣驚惶的臉。
視線終于聚焦——一個面容姣好的姑娘倚靠書架,正仔細審查幾秒鐘前的自拍效果。嗯,似乎不太合格,她重新醞釀情緒,舉起手機,斜45度角,再來一張,“咔嚓”。
不知從何時起,原先深得“自拍女神”們芳心的咖啡店已漸漸落伍,書店一躍成為熱門自拍圣地。微信朋友圈許多“九宮格”照片的地點定位,變成了一家家書店的名字。手機自拍已成常態,甚至還有攜帶專業攝影師一道進場的,“長槍短炮”加時尚大片造型,驚呆了在場其他小伙伴:我們是不是錯進了攝影棚?
顯然,并非任何類型的書店都入得了自拍黨的眼。獨立書店是她們獨一無二的選擇。
首先,歸功于“店顏”出眾。姑娘們不會去新華書店白晃晃的日光燈下做午后慵懶狀,更沒有心情在色調浮夸的教輔書前對鏡頭粲然一笑,要去就去誠品書店、先鋒書店、鐘書閣、老書蟲這些聲名遠揚的“最美書店”。設計感濃郁的裝潢、柔軟夢幻的燈光、木質的書架、裝幀精致的書……這些要素都自帶“美圖”功效。
同時,情懷必不可少。獨立,意味著一種有所堅持的個性選擇,不附庸,不世俗。擺在獨立書店里的書,絕不是成功學、致富經、職場寶典,而是渾厚的哲思、白衣飄飄的文學、情不知所起的詩,或者“那么大的世界”。
朋友A君常調侃,文青在朋友圈曬“抱書照”風險難測,因為一不小心就輸了。比如,抱一本暢銷詩集,顯然就輸給了抱辛波絲卡(波蘭女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
此外,還有名人加持。一個書店,如果有文化界名人、或者文藝范兒明星光顧,再發個微博,簡直就是一個大廣告,會引來大把追星者“朝圣”。但也有人吐槽,北京德勝門的某知名獨立書店,辦專場活動太頻繁,“去之前如果不看一下書店微博公布的對外營業時間,真心不要太相信有運氣進去看書”。
每每刷出這一類與書店“同框出鏡”的美顏照,朋友圈圍觀群眾的態度莫衷一是。有人不屑:“該看書的地方,干嗎玩人像攝影?”也有人支持,不顧舟車勞頓專程去書店認真拍照,說明民眾對書店的重視度提升了一大截,只要不影響他人閱讀,自拍無可厚非。
無論如何,當自拍陣地一步步挪向書店,從一個側面說明,早先以書為絕對靈魂內核的書店屬性已經被改寫。伸手推開書店的玻璃門,這一舉動的動機變得微妙、復雜起來,人們對門后世界的期許,不再只有惟一的選項。
如今,除了單純看書買書的顧客,另一個專注“逛”書店的群體正在日益壯大。
剛到北京時,朋友向我推薦三里屯的“老書蟲”:景致好,有外文書看。但她每次去的目的只有一個——靜靜喝一杯卡布奇諾,默默吃一盤意大利面。
有位媒體人去蘇州采訪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時,第一印象是:功能太強大了,“融合了各種Shopping Mall、美食、親子游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而在采訪一個當地人為何來誠品時,那個誠實的男青年回答:約姑娘來這里,總比去一般的購物商場顯得自己更有生活情趣。
在三里屯的PAGE ONE書店,一個著裝性感的年輕姑娘以更性感的姿勢坐在木桌上,和同伴一道翻開一本《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文藝背包客認可度極高的旅行指南叢書。她們選定某個章節,用手機一頁頁拍下來。顯然,她們有備而來,選定這家書店、這本書。
在庫布里克書店,一個尚在萌芽期的文化類創業團隊,圍坐在橢圓形長桌邊。成員們略顯焦慮地沉默著,面前咖啡沒喝幾口。負責人終于發話了:“來這里討論,希望你們能get到我想要的公司氣質。”
也有書店舉行某位“美女作家”的新書發布會,她穿著So Kate的高跟鞋。發布會全程,這雙高跟鞋被主持人提了N次,甚至比這本新書的名字提及還多。他們相信,那家書店的目標受眾,契合自己名媛氣質定位。
也許是為了迎合都市人越來越多元的精神需求,也許是出于實體書店被網店和閱讀App追打得體無完膚的現狀,獨立書店漸漸脫離純賣書的原始屬性,而更接近于一個新型休閑文化場所:擁有品位好的書、周邊文創產品、可口飲食、自拍場景、沙龍場地,以及難以替代的品牌氣質。而書呢,則有了新的角色:氛圍的營造者。
每天晚上9時30分——一個通常距商場打烊還有半小時的時間點,北京國貿三期PAGEONE書店的店員,就會熄滅書店里所有的燈,和同事一臉輕松地說說笑笑,整理,關門,下班。
有一句挺煽情的話:“燈火樓臺的不夜城,理應有數盞書店的燈光照亮她的現在與未來。”而眼下,城市里好些書店的燈,都是大型商場點亮的,自然,也由商場熄滅。外頭的獨立書店關了一些,商場里的反而多了一些。現在,一個大型商場,如果沒有一家文藝范兒的書店鎮場,仿佛生生就落了一個檔次。于是,商家不惜用降低租金等方式,吸引“除了錢什么都不缺”的獨立書店入駐。
對此,輿論分成兩派。有人鄙夷商場拿書店裝點門面,生硬攀附情懷,況且嘈雜的商場環境并不適合讀者安靜閱讀;而樂觀者也不在少數,他們相信,書店會成為橫流物欲中的一泓清泉,淋沐浮躁的都市人,“每一點兒微小的努力都很值得”。
書店和商業攜手的經營模式并不是壞事,但也要小心被商業綁架。比如,此前被刷屏宣傳得美輪美奐的位于海邊“全世界最孤獨的圖書館”,號稱“公益圖書館”,名頭賺足了文藝青年的褒獎和神往。然而事實上,這家圖書館是某樓盤的配套工程,背后站著販賣“情懷”的房地產開發商。
在文藝片《查令十字街84號》里,男女主人公法蘭克和海倫·漢芙從未相見,但他們一生中最篤定、珍貴的時光都在泛黃的書頁和信紙上發光。“為了那座圖書館,上帝會親手將散落一地的書頁再次合訂起來。在那里,每本書都會對彼此打開。”海倫朗聲誦讀英國十七世紀詩人約翰·鄧恩的詩歌,這句話,一直被書店愛好者津津樂道。
時過境遷,愛書人還會一如既往留戀書店的燈光吧。但是,為了生存,獨立書店或許終將不可逆轉地走向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