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語言是課堂的靈魂所在,而教師的提問語言又是課堂語言的生命線所在.它不僅能非常明確的傳遞教師所要達成的目的和意圖,還能通過問題來引領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生長.因此,提問原則和提問技巧是每個教師課堂行為的必修課,教師需要為之不斷地實踐與反思、提升與再踐行.
本文結合筆者的專業成長和課堂實踐,就如何優化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提問藝術進行討論,從最基本的注意點來分析,希望能與同行交流,以期服務于課堂教學行為并共同進步.
1表述清晰明了
教師呈現給學生的問題都是以語言或者是語言加文字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的.因此,在呈現的過程中一定要清晰、明了,不能有歧義、不能異議,并能簡潔明了,這是我們提問藝術的底線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最直接明了的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才能真正讓學生的思考做到有的放矢.
案例1在靜電現象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啟發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思考,教師邊做如圖1所示的實驗,邊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同學們,我們把兩根摩擦過毛皮的橡膠棒相互接觸后會有什么樣的現象?
問題2:我們把摩擦過絲綢的有機玻璃棒和摩擦過毛皮的橡膠棒相互接觸后會有什么樣的現象?
問題3:通過剛才的實驗現象,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仔細分析這三個提問,就表現出多個不清楚、不嚴謹的地方:一是問題表述不嚴謹,橡膠棒和橡膠棒、橡膠棒和玻璃棒在摩擦后,會帶電荷,為了驗證的電荷的相互作用,我們要啟發學生將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對比起來,更要善于用問題來啟迪學生;二是沒有進行多次實驗,沒有系統完整地實驗或進一步的科學推理,怎么能得出完整的結論呢?三是摩擦后的玻璃棒或者是橡膠棒都不應該是相互接觸,而是相互靠近.為此,筆者將問題進行了如下修改.
問題1:兩根摩擦過毛皮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應該是否相同?
生:同.
問題2:同種電荷之間存在什么樣的作用關系?
生:相互排斥.
問題3:如果真的像你所說的存在相互排斥的作用,老師采用如圖1(a)所示的操作,讓其中一根橡膠棒去靠近另一根橡膠棒,你會看到什么樣的現象?
生:相互排斥.
問題4:看到什么現象應該和你的猜想正好相反?
生:相互吸引.
……
以上類似的問題不僅表達清晰,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啟迪學生的思維,真正彰顯了問題的價值.
2問題緊扣主題
問題的呈現要突出問題的目的,沒有價值,且目的不明確的問題不僅讓學生摸不著邊際,擾亂了學生的思維,還有可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甚至失去再思考和分析的興趣.因此,在問題呈現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明確問題呈現的目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促使問題基本價值的達成.
案例2在蘇科版《力 彈力》一節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啟發學生對實驗過程的深入體驗,筆者嘗試用以下問題來緊扣主題,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建構形變的概念,并通過對比發現形變之間的差異,從而建構起完整的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的概念.
問題1:你能對圖2中的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嗎?
問題2:在施加力的過程中,你發現這些受力物體有什么改變?
問題3:每個物體受力改變后的現狀變化有什么差異?
在學生的親身經歷下,教師利用問題鏈的形式緊緊扣住形變這一概念的關鍵之處,并通過啟發學生對現象進行對比來建構更完整的形變分類.
3語言循循善誘
問題在呈現給學生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解決我們所要解決的物理問題,更需要啟迪學生的物理思維,引領學生善于用物理的思維去解決相應的問題,逐漸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而這一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采用啟發式的問題來引領學生、啟迪學生,即提問過程中語言表述要循循善誘.
案例3在蘇科版的《摩擦力》新授課環節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時候,采用以下循循善誘的問題鏈來啟迪學生.
問題1:結合生活經驗,你覺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猜想依據是什么?
本問題重在啟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思考,學生需要達成以下三點方能對《摩擦力》的探究進行正確的猜想:(1)學生要會判斷什么是滑動摩擦力?(2)學生要尋找生活中的摩擦力?(3)學生要對比生活中哪些滑動摩擦力改變的例子,并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改變可能是由于哪個因素導致的?老師借助此問題架起學生新建構知識概念與前概念和生活經驗之間的橋梁,真正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方向.而學生一般都能猜想到與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接觸面積、滑動速度有關,因為有了這些猜想,開啟了我們的探究之旅.
問題2:采用什么方法來探究滑動摩擦力與這些因素的關系?
本問題從方法上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方向,也暗示著學生,我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重在正確方法的鎖定.
問題3:可以采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這個問題,比如我們要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時候,你準備怎么操作?
本問題從實踐操作中考察學生是否真的會應用控制變量法來探究這個問題,而且學生在思考相應細節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對實驗器材和實驗原理進行深入的思考,比如學生是否知道采用怎樣的方法來改變粗糙程度,又要知道怎樣做才能避免實驗過程的偶然性?
問題4:怎樣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此問題一出來,很多學生都開始思考起來,而且還有很多學生開啟了交流討論的思維模式,而也有學生會采用查閱書本資料的方法來獲取,而無論學生采用哪種方法來獲取,他們的思維都參與到相應的問題中來了,而學生在書本的信息快遞中獲取了信息,這種途徑也引領了學生要善于利用書本中的文本信息解決自己的問題,閱讀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
到此為止,教師再說:“很好,那么我們開始著手實驗,看看哪一種的實驗方法即快又準確,然后請你上臺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此處的激勵性語言開啟了學生的實驗操作之旅,也激勵了小組實驗探究的深入,每個小組成員在競爭中不斷深入實驗探究,在合作中不斷提升本小組的探究深度和難度.
提問的藝術是無止境的,教師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但是我們在提問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上教學原則,并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采用多樣化的提問,如追問、反問、駁問等形式,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充分參與課堂,在課堂活動中深入思維,讓我們的智慧在思維中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