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林

摘 要 以2010~2014年我國A股發生控制權轉移的上市公司為樣本,考察了控制權轉移、盈余管理與業績變化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所處地區制度環境越完善,其發生控制權轉移的前一年度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同時實證研究發現控制權轉移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與業績變化呈現出顯著負的相關關系,即控制權轉移前一年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下一年會計業績越差。
關鍵詞 控制權轉移;盈余管理;經營業績;制度環境
一、前言
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作為企業并購行為的一種,是進行經濟結構和企業結構調整的一種市場化模式。在并購行為日漸增長的背景下,這種模式在并購重組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轉移方式日益多樣化,轉移程序也日益規范化。
二、文獻回顧、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制度環境對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與盈余管理關系的影響
公司制度環境主要包括兩大方面,內部的公司治理環境以及外部的法律環境。在公司治理環境較為完善的區域,公司正常經營活動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信息得到及時公允的披露,透明度高,由于受到大股東以的監督,管理層為了追求私利而盈余管理的行為受到一定的抑制(秦耀林,2008)。
另外,法律環境對公司盈余操作行為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同的法律環境對企業經理人的監管力度也不相同(鄧德軍和周仁俊,2007)。因此,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
假設1:上市公司所處地區制度環境越完善,其發生控制權轉移的前一年度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2.上市公司控制權轉移中盈余管理程度與公司業績的關系
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法律環境的弱化很容易導致非公允關聯交易的產生,而非公允的關聯交易已被證明與認為的盈余操縱有關(Jensen,1998)。因此,本文提出第二個假設:
假設2:控制權轉移前一年盈余管理程度越大,下一年會計業績越差。
三、研究設計與數據來源
1.公司經營業績的衡量
本文在假設2的實證研究中采用總資產報酬率來衡量公司的經營業績。總資產報酬率是衡量企業盈利能力的綜合財務指標,本文將其作為因變量:ROA=利潤總額+財務費用∕資產總額×100%。
2.盈余管理的衡量
盈余管理的計量本文采取的是總體應計的方法,它是對公司盈余管理行為進行全面分析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將盈余分解為不可操縱的現金流和總應計利潤(TA),兩大部分,繼而將總的應計利潤進一步分解為操縱性應計利潤(DA),和非操縱性應計利潤(NDA)。
3.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將選取2010至2014年A股市場上控制權在不同產權性質企業之間轉移的上市公司作為原始樣本,并以樣本公司控制權轉移前一年,當年,后一年作為選擇區間。
四、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為了綜合考慮各因素對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接下來本文將通過對全樣本的回歸分析檢驗控制權轉移這一行為對未來業績的影響。
五、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2010年至2014年控制權轉移的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制度環境比較完善的地方,市場是比較有效的,信息透明度較高,市場會對所有可獲得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使管理層利用權力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因此,上市公司所處地區制度環境越完善,其發生控制權轉移的前一年度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所以公司治理的改善不能僅僅依靠公司控制權市場機制,在公司治理不完善、市場不規范的環境下,公司控制權轉移不僅不能解決公司代理問題,反而是大宗股權協議轉讓雙方通過控制權轉移實現自身私有收益的方式,是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代理問題的體現。
參考文獻:
[1]Healy. Paul. M et al. 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cs,1992(31):135-175.
[2]劉博,干勝道,王宏昌.控制權轉移、盈余管理與業績變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102-113.
[3]秦耀林.控制權轉移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 (9):23-44.
[4]何燎原,王平心.控制權轉移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研究[J].財政研究,2005(4):48-50.
[5]鄧德軍,周仁俊.控制權轉移的制度背景與盈余管理研究[C].中國會計學會,2007:629-640.
[6]Jensen,M. C.Takeovers: Their Causes andConsequenc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88.
[7]Hart O,Shleifer A.,Vishny R. W.The ProperScope of Government: Theory and an Application to Prisons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