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 張 旭
讓課堂教學與科技活動相得益彰
◆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張旭
科學課堂教學和科技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提高他們動手能力的兩個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必須將科學課堂教學和科技活動有效地整合起來。在整合的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才能讓科學課堂教學與科技活動相得益彰呢?
科學課堂給科技活動提供理論指導,科技活動拓展科學課堂外延,有助于提高學生手腦合一能力。可以說,科學課堂教學與科技活動本來就是一根藤上的瓜,但在整合過程中卻問題重重。
到底有哪些問題呢?
一、成績與活動不可并行
在這個全民皆考的年代,家長更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而不是參加了多少科技活動。這使得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課堂教學中。
教師沒有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些學生離開。之后,他們就沒有動力再發動學生參加科技活動了。
二、教學與活動不能契合
1.重教學,輕活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常常將課堂知識與科技活動分離開來。
他們針對考點,要求學生掌握一些知識點,并不斷復習,考出高分。而對于那些與考點無關的科技活動,他們就選擇忽視或者無視。
2.重動腦,輕動手
在課堂上,教師通過不斷提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完成一個又一個學習目標。
而在實驗過程中,他們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出現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有的學生連最基本的打結、看圖片組裝物品都需要教師一步步引導才能完成。
對球桿系統整體做出合理假設如下:1)小球在導軌上作純滾動運動,忽略小球和導軌之間的滑動及產生的摩擦;2)忽略帶傳動過程中的能量損失以及皮帶的彈性性質所產生的位移和形變。則根據圖4可得到以下關系:
3.重理論,輕探究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親口嘗一嘗,同樣,要想真正地了解事物、理解理論,必須親自探究。有的探究活動可以在課內完成,而大多數探究活動需要在課外進行。
教師通常只注重理論,向學生灌輸科學知識,而輕視探究活動,導致學生不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能全面透徹地理解知識,也不了解事物的本質。
比如,根據教學安排,教師只能用一課時的時間講解《月相變化》這課。即便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再詳細,學生也沒有辦法深入理解月相變化的具體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帶著學生觀測月相,必要時,還要指導他們撰寫觀察日記。而事實上,很多教師沒有開展月相探究活動,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
三、教育部門評價教師指標單一
考試不僅是懸在學生頭上更是懸在老師頭上的一把劍。教育部門評價教師教學水平如何,往往會從學生抽考排名、統考排名、平均分等方面入手,每一項都與考試分數相關。教師不關注學生成績才怪呢。
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家長更加沒有理由過多地關注學習之外的活動。
科學課堂教學與科技活動整合時問題不少,似乎不能比翼齊飛。其實換種思路,科學課堂教學與科技活動還是可以完美契合的。
一、加強聯系,相得益彰
課堂知識與課外科技活動是相輔相成的,教師需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教授探究方法和技能,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當開展科技活動時,指導學生運用在課堂上所學的技能和知識。
如通過學習《形狀與結構》一課,學生了解了有關框架結構的知識,知道什么樣的結構最堅固、最穩。當參加“雞蛋撞地球”活動時,他們就可以運用那些知識制作裝置,設計實驗,使雞蛋撞地而不碎。
二、結合生活,有的放矢
科技活動的內容選擇非常重要。作為科學課堂的補充與完善,我們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對身邊的事物或者一些現象進行探究。
比如,結合二十四節氣,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氣象探究活動,講解不同節氣的氣候特征;電線上的小鳥為什么不會觸電?門鎖為什么很難打開?我們可以帶著問題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下雨天,折疊雨傘很容易被掀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個學生動手研究雨傘掀翻問題,成功設計了防翻雨傘,并申請了專利。
三、尋求支持,家校合一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鼓勵和教師的指導。要使科學課堂與科技活動真正地整合,教師不僅要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提高自身素質,還要尋求家長的支持。
在開展科技活動前,教師要與家長溝通,讓他們了解科技活動的重要性,保證學生在參加科技活動時不但不會耽誤學習,反而有助于提高各方面能力。
在科技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要與家長交流,不斷反饋情況,及時匯報學生的成績。如請家長來校參觀學生訓練;拍攝學生設計實驗時的小視頻,并將其發給家長;把學生撰寫的報告展示給家長看。
有了家長的支持,學生們課內學,課外練,探究起來更有勁。同時,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看到他們的進步,能一同感受他們成長中的快樂。
總之,科學課堂教學與科技實踐活動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有效整合,真正實現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使學生成績與能力比翼雙飛,不再是高分低能的一代,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多面手。
另外,教師還需繼續探索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的整合方法,讓科技教育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