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娜



[摘要]目的探究護理干預應用于提高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急性期臥床休息依從性的效果。方法研究對象選取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期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則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急性期臥床休息的依從性。結果兩組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床上擦浴、床上大小便、床上進食、避免用力咳嗽、護士幫助翻身、避免用力大小便的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總體護理滿意率為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急性期臥床休息的依從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不穩定性心絞痛;護理干預;絕對臥床;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3-161-03
不穩定性心絞痛是相對于穩定型心絞痛而言的,它往往預示著病情的惡化及加重。相較于穩定型心絞痛而言,不穩定心絞痛更容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心臟性猝死。對于急性期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而言,除了抗凝、溶栓等基礎治療措施外,保持患者的絕對臥床是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往往在絕對臥床依從性上表現不佳,這不但影響了治療效果,更容易導致病情的進展。為了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絕對臥床依從性十分重要。筆者近年來嘗試對此類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成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為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期患者,入院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包括男29例,女21例,年齡51~76歲,平均(63.2±4.8)歲;對照組包括男30例,女20例,年齡52~74歲,平均(63.4±5.1)歲。兩組患者均符合《內科學》中的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標準,知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經護理部審核倫理通過,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案,包括遵醫囑用藥、病情觀察、基本宣教以及對癥護理等。
觀察組:針對急性期患者絕對臥床依從性展開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健康宣教,患者臥床休息依從性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相關認知不足,不能正確認識到急性期絕對臥床的重要性,因此護理人員要重視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讓患者了解到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特點、診斷、治療、預后以及與臥床休息的相關性,使患者重視起護理人員的話,提高配合度,其次從家屬方面入手,加強陪護人員的宣教,使陪護家屬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防止患者出現抗拒行為;(2)心理干預,部分中年患者難以承受自身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認為自身可以對抗疾病,從而抗拒治療,堅持下床活動,一般此類患者都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對于此類情況護理人員要重視心理方面的開導,通過諄諄誘導來讓患者認識到配合治療、早日康復對家庭的意義,并從家屬方面人手,加強對患者的勸導,改善患者的偏執認知,盡可能消除心理壓力對患者的影響,并用實際案例向患者說明治療的可靠性,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3)行為干預,對于健康教育、心理干預措施效果均不佳的患者,必要時采用一定的行為干預,尤其是合并輕度意識障礙、存在躁動行為的患者,與家屬協作建立監護計劃,保持患者身邊24h有人陪伴,對患者的躁動行為進行安撫和阻止,盡可能避免患者出現私自離床等行為。
1.3評價方法
參照文獻,由本院有關專家指導自行設計《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依從性調查量表》,本量表主要包括床上擦浴、床上大小便、床上進食、避免用力咳嗽、護士幫助翻身、避免用力大小便六項內容,每項根據患者的依從性情況打分,采用3級計分法,不依從記0分,部分依從記1分,完全依從記2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依從性越好。采用問卷調查了解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以非常滿意+滿意統計總體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對比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絕對臥床依從性比較
兩組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床上擦浴、床上大小便、床上進食、避免用力咳嗽、護士幫助翻身、避免用力大小便的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體護理滿意率為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勞累性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臨床表現,是心絞痛癥狀進行性加重和惡化的表現,如果不能及時干預和治療,可能會進一步發展成為急性心肌梗死。對于急性期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而言,除了抗凝、溶栓等基礎治療措施外,保持患者的絕對臥床是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展的重要手段。
影響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依從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較低,加上長期生活習慣影響,難以接受絕對臥床的生活。部分患者在疾病、心理等壓力的影響下,迫切希望疾病能夠得到康復,偏執的認為增加活動能夠有助于身體的恢復。也有部分患者認為保持絕對臥床的行為對自身的形象造成了影響,因此拒不接受。為了提高患者的絕對臥床休息依從性,改善患者的預后,針對性的實施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吳素英的研究發現,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強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多數學者研究則指出,建立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夠改進下肢深靜脈血栓急性期患者的疾病認知,提高絕對臥床休息的依從性。由此可以看出,患者的絕對臥床行為受到護理干預的影響。
本研究主要針對患者絕對臥床休息依從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護理干預。從健康教育方面入手,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疾病認知,使患者認識到保持臥床休息的意義和重要性;心理干預則主要是考慮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使患者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接受治療,提高患者的治療、護理配合度;另外,針對一些依從性不佳的患者建立監護體系,能夠確?;颊叩男袨榈玫接行Ц深A,避免患者自行離床,同時也加深了護士和家屬之間的合作。從研究數據來看,觀察組患者的床上擦浴、床上大小便、床上進食、避免用力咳嗽、護士幫助翻身、避免用力大小便的依從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絕對臥床休息依從性。
綜上所述,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急性期臥床休息的依從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