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強 吳雪穎
[摘 要]高校成人學歷內部融合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而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綱領和依據。在分析學歷繼續教育現有教學計劃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適應個性化需求、共享優質資源、保持差異化和以職業為導向的改革目標,從制度的選擇、課程的構架、課程的類型上進行改革的探索。
[關鍵詞]學歷繼續教育;教學計劃;學年學分制;課程模塊化;課程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 G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9-0054-03
一、引言
在教育部《關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建設網絡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文件中,對網絡教育試點工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網絡教學還要與衛星電視教育、函授教育、自學考試助學活動等傳統遠程教育相結合,推動傳統遠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可見網絡教育在試點之初就承擔著和傳統遠程教育融合發展的歷史使命。
《意見》中批準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68所高等學校里,絕大多數目前已完成了網絡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院級行政合并工作,將成人教育、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三種高校學歷繼續教育納入一體化管理。由于自學考試有一套國家統一的執行標準,使其與另兩種教育的兼容性較小。而成人教育的夜大及函授因與網絡教育存在共性和交集,促使他們可能率先走向學歷繼續教育內部融合之路。
兩種教育融合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而教學計劃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綱領和依據,對兩者的融合具有重大意義,也是保證學歷繼續教育質量的前提。因此,探索融合背景下的教學計劃改革的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將從成人教育(夜大、函授)和網絡教育現有教學計劃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兩種教育模式的差異化和融合的要求,論述應遵從的設計理念和原則,探索改革的思路。
二、存在的問題
教學計劃是依據培養目標,結合專業性質對教學活動的框架進行設計,是課程的體系結構。這既包括了狹義上的課程學習的結構和任務,也涵蓋了廣義上的教學計劃實施步驟和執行準則、教材選擇的范圍和編寫等。因此教育的對象和培養目標是教學計劃定位的關鍵。
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均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教學的目標。兩者的教育對象都是需要依靠接受“學歷補償教育”以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求生存、謀發展的成人求學者,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特別是成人的高等教育活動。
盡管目標和定位如此清晰,但實際情況卻是,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現行的課程學習結構主要源自對全日制計劃的簡單復制或適當刪減。而全日制的教學計劃是以研究型人才作為培養定位,以階梯式課程為主,課程設置嚴謹,理論性強,并不適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學歷繼續教育,更不適應成人學習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其次在教學計劃的實施步驟和執行準則上,一直也存在著學分制之爭和推行上的弊端。目前成人教育主要采取學年制度,網絡教育則分化為彈性學制、學年制度、學分和學年相結合的混合制度。彈性學制由于過于放任,出現了選課邏輯混亂、選課過多或過少等問題,影響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給教學輔導、學習支持和考試安排等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學年制度則對每學年的課程門類和教學時數都有嚴格的規定,雖然整齊劃一便于管理,但統得過死,忽視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不利于職業人才的培養。學分和學年相結合的混合制度,理論上綜合了完全學分制度和學年制度的優點,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缺失科學合理的設計,出現了專業課和選修課比例失調、選修課寬泛缺乏專業深度、學習者隨意選課湊學分等一系列現象。
如何根據成人學習的特點,以提高學歷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準則,探索適合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的教學計劃模式,是教學計劃改革的核心問題。
三、改革的目標
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的教學計劃改革應解放思想觀念,兼顧學習者個性化需求和職業需求,促進優質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
(一)適應個性化需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教育要“因材施教”,這就要求在實施各教學環節的時候要做到開放靈活。故教學計劃改革時應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是要做到開放,即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課程種類;二是要全面考慮學習者個性化特征差異,包括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教育背景等。只有這樣才能從原有的標準化設計的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因學習者的特征而施教。
(二)共享優質學習資源
教學計劃改革的目的是為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的資源整合提供依據和標準,即依據教學計劃搭建“無縫對接”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以教學計劃為標準打造優秀的教師團隊。考慮到網絡教育歷時十余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大批優秀課件資源可供成人教育的學習者使用,因此兩者的教學計劃中一致的課程應有一個合理的比例,以保證成人教育的面授教學和利用網絡教育課件資源進行網上教學的相互銜接。
(三)保持差異化
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辦學經費主要來自于學費收入,缺乏國家財政的支持,需要直接面向成人教育市場,以追求辦學的經濟效益。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現階段只能是逐步融合,融合是為了促進發展而不是合并,加之每種教育產品有不同的市場需求,所以教學計劃不能完全統一,應保證兩者產品之間的差異化。
(四)以職業性為導向
高校學歷繼續教育在教學上應該做到“有教無類”,但在課程的構架上應考慮“因人而異”。成人學習者是社會中的“人”,是職場中的“人”,“職業性”是成人學習者的最大特性。以往學歷繼續教育的教學計劃注重的是完整性、系統性,卻沒有考慮學習者也是“職業人”,忽視了課程的針對性和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因此應把強調職業性貫穿于改革的理念中,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與行業或企業的耦合性。
四、改革的探索
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由于以往行政管理上的分離,即便是同專業同層次所執行的教學計劃之間也有著較大的差別。在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逐步融合的宏觀背景下,既要解決教學計劃存在的共性問題,又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特色,筆者認為應基于上述改革的理念和原則,可以從制度的選擇、課程的構架、課程的類型上進行改革的探索和嘗試。
(一)學年學分制
受傳統學習資源和教學管理的制約,成人教育大多按學年制執行教學計劃,即要求學習者在規定的學年內修完各學年規定的科目。網絡教育憑借多媒體資源和信息化技術的優勢擺脫了束縛,可在學年制、學分制、學年學分制上靈活選擇。
學年制、學分制、學年學分制的根本區別在于學習者選課自主權和自由度上。學年制對課程的管理過于剛性導致學習者完全沒有選擇權,這既不貼近個人發展需求,也不符合學歷繼續教育開放靈活的特點。學分制滿足了學習者的自主權,卻因為自由度過高而不利于后續教學管理的開展。學年學分制給予學習者限制性的自主權,保障學習者選擇權的同時,又保證了教學計劃的合理安排。經過網絡教育界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業界在成人學習者的選課權必須要有所約束上達成共識,一致認為學年學分制最適合學歷繼續教育,也是“因材施教”教育觀的體現,加之從成人教育和網絡教育融合的角度出發,采取學年學分制更有利于教學和管理上的融合和統一。
(二)課程模塊化
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階梯形的課程構架,因其組織結構就像搭建的階梯而得名,這種模式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具有很強的邏輯順序和學科系統性,以培養研究型的人才為目標,其缺點是組織結構刻板,缺乏多樣性,不能滿足成人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因此有學者引入英國開放大學的“模塊化課程設計”思想,提出將專業課程按難度和深度分成多個模塊,通過對每個模塊的學分分配來控制學生的選課。課程模塊化設計的優勢在于,保證了課程的邏輯性,避免了課程設置的重疊,學習者可以從職業或行業的需求出發靈活的選擇課程。
課程模塊化雖然適用,但考慮到成人學習者在入學基礎、學習能力、工學矛盾和人生閱歷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具體到微觀有很多情況,比如同一專業的專升本學習者,有的前置專科學歷和本科相同,有的則跨了專業,有的學習者所學專業和工作基本吻合,有的希望畢業后憑新的專業文憑換份工作等。類似的情況大量存在于學歷繼續教育中,因此一份理想的學歷繼續教育的教學計劃還要保證課程適量和難度適中。
(三)課程多樣化
筆者認為可將課程劃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加深課、選課修和實踐課。其中公共基礎課除了英語和計算機外,還應增加學習指導類的課程,例如學習導航、專業概論和專業寫作等。專業加深課是貼近行業領域的針對性課程,高升專的專業加深課需體現課程的技能化,專升本的則應偏重實用性。選修課是針對職業方向或行業細分類的課程,供學習者根據職業和興趣進行選擇,比如會計專業的職業方向包括資產評估、保險精算等。
由于專科生和本科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同,高升專的教學計劃可減少專業加深課,適當增加實踐課的比重;專升本則可考慮加大選修課的比重,減少實踐課。此外對于前置學歷跨專業的,應要求學習者適當增補高升專層次的理論基礎;對于能馬上學以致用的學習者,應多提供專業選修課。
五、總結
教學計劃的改革還牽扯到課程資源建設和教學理念,應注重與教學內容的改革配套實施,特別要強化教師的改革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高校繼續教育單位也在開展非學歷教育,因此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學分認證轉換機制也需要通過教學計劃的改革來實現,但本文沒有給出說明,這也是本文研究者準備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 參 考 文 獻 ]
[1] 陳義勤.網絡教育教學計劃改革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12(2).
[2] 馮曉英,等.面向成人的網絡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設計思路與方法[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2).
[3] 齊坤等.遠程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研究——以英國開放大學信息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07(9).
[4] 王立慧等.搭建學歷繼續教育“立交橋”的思路設計——兼論成人教育、網絡教育、自考教育的融合發展[J].現代教育管理,2012(3).
[5] 徐皓.開放教育如何成為力量——教育部“試點項目”總結性評估帶來的思考之一[J].中國遠程教育,2007(9).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