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新
天津岳河律師事務所 301700
我國民間借貸相關法律問題的淺析
劉玉新
天津岳河律師事務所 301700
我國對民間借貸的定義很模糊,對民間借貸的法律規范規范也并不完善,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民間借貸在借貸市場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如何面對民間借貸,如何處理民間借貸導致的相關問題,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2015年,我國出臺了民間借貸司法解釋,針對實務中出現的問題,司法解釋做出了極具進步性的規定,厘清了長久以來民間借貸在法律界中的爭議點。
民間借貸;法律制度;發展
案例導入:2011年4月13日惠龍集團董事長自焚身亡,其身后高達12.37億的巨額民間債務令人錯愕,這一慘劇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尚不完善的民間借貸法律制度導致的。
民間借貸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就萌芽了以實物交換為主的借貸活動,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沒有泯滅民間借貸的活力,在商品經濟極其繁盛的今天,民間借貸反而逐漸成為小微民營企業融資發展的重要引擎,甚至對國家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但是,相對于國家金融專營下的規范的借貸市場而言,民間借貸行為卻長期處于法律的盲區,既無專門的法律規范性文件規范民間借貸活動,也無可控的信用體系監督民間借貸雙方的主體資格,由于這些種種不完善,因此引發了諸多關于民間借貸的社會問題。面對如今嚴苛的經濟形勢,私人借貸出現了新的變化,借貸金額變大,生產性借貸增加,“友情借貸”減少,“資金價格”形成,在萬眾創業的今天,如何在法律層面上規范民間借貸行為,使其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運行的效率產生影響,權力的一種調整會比其他安排產生更多的價值”。要從法律上規范民間借貸問題,我們首先就應當界定民間借貸的法律性質并確定其法律地位。
在法理學領域的先哲看來,民眾合意成立的政府,首要任務是維護民眾的權利,而不是不合理的限制民眾的自由,更不是通過公權力壟斷市場,與民眾爭搶利益,所以,從法理學的本質上而言,民間借貸既然是民眾對于自己財產的處分權利,政府立法執法的初衷就應當是保護其行使,防止其受到惡意侵害。
我們在確認民間借貸存在合法性的基礎上,應當界定合法與非法融資的臨界點,保護借貸雙方的正當權益,使長期扮演“地下錢莊”民間借貸逐步走向大雅之堂。只有這樣,才能游走在信用體制之外的非正規金融活動納入國家可控的范圍之內,使其真正符合市場經濟的需要。
在2015年之前,我國針對民間借貸這一問題,并無專門立法,然而也并非無法可依,因為調整該事項的法律規范散見于各個部門法之中。
首先,我國司法界對民間借貸的定義雖然曖昧,但基本上承認民間借貸的合法性,根據根本大法《憲法》的闡述:“公民的合法財產權不受侵犯”以及“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這些條文側面反映了民間借貸作為公民處分自己財產的權利而在憲法層面上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
其次,我國在某種程度上也界定了非法集資行為和合法融資行為的區別。我國《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 ,從集資主體、集資對象等眾多側面,對自然人、法人的資金募集活動設定了嚴格限制條件和程序條件,只要違反這些強制性規定即為非法集資。根據《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單位或者個人未經許可向社會集資屬于法律禁止的非法集資行為。對此,刑法中認定為犯罪,并予以嚴厲處罰。
然而,縱使我國間接而婉轉地肯定了民間借貸的正當性,卻仍然在民間借貸問題上存在很多調整不力的地方。
從法律體系上說,我國調整民間借貸法律關系的規定又雜又亂,所以不乏自相矛盾之處,《憲法》認可民間借貸是合法的財產權利,《民法通則》也承認某些民間借貸行為,但根據《貸款通則》和《取締辦法》,這些行為可能被認定為非法金融活動,遭到取締。
從民間借貸的實質要素上來說,我國對于民間借貸的態度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思路之上,而民間借貸已經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的特點,依據老法已經不再適應民間借貸新的變化。
根據2015年8月6日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我們可以驚喜的發現,關于民間借貸法律關系,我國司法界有了新的認識和新的處理。
筆者愿就其中一些亮點作簡要分析:
(一)關于企業之間的民間借貸合同效力問題。我國立法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把企業之間的借貸作為”非法拆借“行為處理,如此一來,一般的工商企業難以成為借貸合同主體。但在市場經濟中,這種借貸行為其實是廣泛存在的。承認企業之間的民間借貸存在具有理論上的必要性。
第一,企業之間的借貸與企業和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在性質方面并沒有什么實質上的差異,因其主體差異而人為地將其分為合法與非法并不具有充分的依據。第二,當今社會,民間借貸已經擴展至為生產需要而發生的借貸關系,在主體方面,其更多地體現為發生在企業之間或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借貸關系。第三,企業之間的民間借貸完全符合我國民間借貸的定義,并且其又是我國中小企業主要的融資手段,因此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借貸應歸于民間借貸,不應將其排除在外。
在2015年出臺的《規定》中,重新檢視了企業之間借貸的合理性,有條件地確認了企業之間借貸合同的效力,本次《規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有條件地確認了企業拆借的合同效力,并明確將被認定為無效的五種情形,即:
1、自金融企業套取借款后轉貸牟利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又高利轉貸給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2、以其他方式套取資金后轉貸牟利的:以向其他企業借貸或者向本單位職工集資取得的資金又轉貸給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
3、明知用途違法而提供借款的: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仍然提供借款的;
4、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即借款行為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的;
5、行為違法的:其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規定》在認定企業資金拆借的性質時,將其區分為企業間資金拆借的偶發性與營業性行為,有區別的認定其效力,這樣的區別對待有其實際意義。
(二)關于民間借貸利率的調整。我國關于民間借貸的利率問題,長久以來施行著俗稱”四倍紅線“的規定,即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同類銀行貸款利率的四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深刻的變化,“四倍紅線”在我國經濟背景下其正面效應不斷下降,無法保護金融弱勢群體, 不能正確分配市場配置,甚至已經成為民間借貸融資發展的制度障礙。
其缺陷在于:第一,“四倍紅線” 迫使借貸雙方通過各種途徑進行規避,例如借貸之前不約定利息、提起虛假訴訟轉移財產所有權或事先扣除利息;第二,“四倍紅線”忽視了地區的經濟差異,降低了民間借貸融資利率高,融資方便的優勢, 使借貸雙方難以各取所需,優勢互補。第三,“四倍紅線”越來越難以保護處在弱勢地位的借款人。第四,“四倍紅線”使遵紀守法的放貸方難以承擔壞賬風險,難以放大放貸收益而退出民間融資市場,卻縱容了愿意違反法律,賺取高利貸收益的放貸人破壞融資市場的秩序。第五,以銀行這種專業金融金鉤作為利率的參照本身就不盡合理,畢竟銀行的隱形成本,是民間借貸融資成本所不能比擬的。第六,“四倍紅線”的存在使得中小放貸人難以和大的金融機構競爭,從而扼殺了小額融資市場的發展。
此次《規定》對民間借貸利率問題做出了三個檔次固定額的規定,并規范了了民間借貸的逾期利率
1、三檔利率體系:
(1)未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法院應當支持;
(2)超過年利率36%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借款方請求返還的,法院支持。
(3)年利率介于24%~36%之間的部分,視為自然債務。
2、逾期的利率問題
(1)借貸雙方對逾期利率的約定的以不超過年利率24%為限。
(2)24%中應以逾期利率、違約金、其他費用等合并口徑計算。
(3)雖然有24%的上限規定,但如合同雙方自愿履行的利率(包括違約金等在內)不超過年利率36%,則債務人無權請求返還;超過36%的部分,債務人有權請求返還。
(4)如合同雙方未約定借期內的利率,也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仍有權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
(5)合同雙方約定了借期內的利率但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有權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內的利率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
(三)厘清P2P網貸的擔保責任。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可以分為多種模式,一般而言有單純中介式,復合中介型 ,中介擔保式,而《規定》言明了: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的,借貸雙方當事人請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此,可以看出《規定》從司法口徑強化了十部委近日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P2P網絡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主要為借貸雙方的直接借貸提供信息服務,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的規定。
[1]張玉明.中小企業融資策略[M].第1版.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