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吳高+袁振麗
[摘要]從學科館員自身與服務對象的視角分析了當前學科館員與服務對象互動的三種模式(學科館員—學院專家模式、學科館員對口負責模式、學科服務團隊模式)的SWOT,從學科館員自身與圖書館的視角分析了當前學科館員任職的兩種模式(專職學科館員、兼職學科館員)的SWOT。結合本館學科服務的階段性目標、館情、院情及校情,提出堅持專職學科館員與兼職學科館員并存,由“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院—面向學院的學科服務團隊”模式向“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科+面向任務的學科服務團隊”模式轉變的建議。
[關鍵詞]學科館員;學科服務;學科服務團隊;專職學科館員;兼職學科館員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16)04-0085-04
1引言
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關系到學科服務的成效。當前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從學科館員與服務對象的互動機制來看,有學科館員—學院專家模式[1—3]、學科館員對口負責模式[1][4]、學科服務團隊模式[5—6];從學科館員在圖書館內的任職模式來看,有專職學科館員模式和兼職學科館員模式[7—8]。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我館”)自2009年11月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以來,上述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都經歷過或正在實踐。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以我館6年的學科服務實踐為個案,探討學科館員各種工作模式的利弊,探尋更具成效的學科館員工作模式。
2學科館員與服務對象互動模式SWOT分析
SWOT分析的最終目的是要優化戰略規劃,實現戰略目標。經過6年的實踐,我館將學科服務的目標濃縮為:優化學科資源,提升信息素養,助力教學科研,輔助科研管理。在學科服務發展的不同階段,我館的目標和服務內容有所側重,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也隨著學科服務的展開和深化在發生變化。我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之初是學科館員—學院專家與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院兩種模式并行的,2013年底我館設立了人文學科服務團隊、社會科學服務團隊和理工學科服務團隊,向學科服務團隊模式轉型,但實際操作中是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院模式與學科服務團隊模式并存。為了明確每種模式的SWOT,下面分別對三種模式進行分析。表1基于我館的學科服務實踐對三種模式的SWOT進行了總結。
2.1 學科館員—學院專家模式
本文采用“學科館員—學院專家”模式稱謂,而沒有沿用現有論文[1—3,9]中的“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稱謂,一是認為“圖情教授”讓人產生歧義,二是因為在我館實踐中,雖然最初的確是與圖情教授聯絡,隨著學科服務的開展和變化,學科館員與圖情教授的聯絡逐漸弱化,最終聯絡得最多的還是學院的一把手或個別有需求的教師,因此稱為“學科館員—學院專家”是較符合學科服務具體實踐的。該模式是我國學科館員制度建立后最先采用的服務模式,我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后也采用了這種模式。我校設立有圖書館工作委員會,每個學院一般由分管科研的副院長負責學科資源建設工作,他們順理成章成為學科館員與學院對接的聯絡人,這也與我館設立學科館員推廣與建設學科資源的初衷相切合。學科館員制度建立后,學科館員曾以圖書館名義督促各學院重新確認學院文獻資源建設工作小組的名單,為學科館員—學院專家模式的推進鋪路。為合理分配經費和有效配置資源,我館由館長出面分別組織了人文社科學院與理工科學院專家教授見面會,根據人文社科學院與理工科學院學科專業資源需求的特點,對紙本資源與數字資源的采購經費比例進行了重新分配,學科館員與學院專家共同配合,使得學科資源的配置能較好地滿足學科教學與科研需求。
2.2 學科館員對口負責模式
學科館員對口負責模式是當前學科館員工作模式中最為常見的模式,這種模式有三種形式: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由一名學科館員負責為一個學科或學院服務,“一對多”由一名學科館員負責為多個學科或學院服務,“多對一”由多名學科館員負責為一個學科或學院服務。我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時設置了9名專職學科館員為全校20個二級學院提供學科服務,采取了一對多的服務模式,一名學科館員負責為兩到四個學院提供學科服務。學科館員的工作內容除了優化學科資源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培訓和講座來推廣資源的利用和提升師生信息素養。
2.3 學科服務團隊模式
學科服務團隊模式有兩種形式:面向學院的團隊模式和面向任務的團隊模式。面向學院的團隊模式由若干名學科館員按學院學科組成一個學科服務團隊,這個團隊可能負責一個或幾個學科,也可能負責一個或幾個學院,學院的所有學科服務工作由這個團隊來負責。我館2013年組建了人文、社科、理工三個學科服務團隊后采取了面向學院的學科服務團隊模式。面向任務的團隊模式根據任務的不同由若干名學科館員組建成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可以是臨時的團隊,隨著任務的完成而結束,也可以是長久的,將學科服務內容劃分為相對固定的板塊,每個板塊的工作由一個團隊負責。沒有組建面向學院的學科服務團隊之前,我館曾采用面向任務的模式來完成特定任務,例如為了有效配置學科資源,學科館員共同完成了數字資源的調研報告;由幾名學科館員組成文獻檢索課教學團隊,共同承擔學院開設的文獻檢索專業選/必修課程。
3館內學科館員任職模式SWOT分析
圖書館內學科館員有兩種任職模式:專職學科館員與兼職學科館員。專職學科館員一般歸屬于圖書館的一個部門,例如學科服務部、參考咨詢部、信息服務部等,兼職學科館員則來自圖書館的各個部門。我館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之初,所有學科館員均為專職學科館員,2013年底開始嘗試設置兼職學科館員加入學科服務工作。我館專職學科館員屬于學科服務部(最初為信息服務部),兼職學科館員則來自館內采編部、古籍部、流通部等部門,他們參與部分學科服務工作,但還要從事本部門的工作,管理歸屬于本部門。我館專職學科館員模式與兼職學科館員模式的SWOT分析見表2。
4思考與建議
采取何種學科館員工作模式需要與學科服務的階段性目標定位、館情、院情及校情相適應。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之初,資源推廣與利用是我館學科服務的核心工作,我們將建設學科資源與提升信息素養作為主要目標,一名學科館員對口負責2—4個學院,從與學院專家聯系入手。隨著學科服務廣度和深度的拓展,建設學科資源與提升信息素養成為常規性工作,助力教學科研與輔助科研管理成為專項性工作,我館過渡到學科服務團隊模式,具體運作上采取了“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院—面向學院的學科服務團隊”并行、“專職學科館員—兼職學科館員”并行的機制。
當前我館“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院—面向學院的學科服務團隊”模式,從外顯情形上看存在上述SWOT分析中的問題,從內隱機制上看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以學院而不是以學科為學科館員服務面向的出發點。在學科服務的初始階段以學院為服務面向的出發點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推廣學科服務的策略,但隨著學科服務朝著精專深的方向推進,學科館員對口負責的口徑應由學院轉變為學科,讓學科館員真正回歸為“學科”館員。
由于校區分散,圖書館館舍分散,人手不足,以及表2中分析的原因,我館兼職學科館員的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學科服務是圖書館的發展趨勢,是圖書館的主流業務”[10],我們需要以“從未來看現在”[11]的視角來考量學科館員崗位設置的必要性和設置形式的多樣性,并且從兼職學科館員以往的工作成效來看,來自不同部門的兼職學科館員也給學科服務工作注入了更多正面的可能性。圖書館的發展需要培養更多具備學科館員技能的館員,需要堅持專職學科館員與兼職學科館員并行的機制,著眼未來,蓄勢待發。
學科服務工作是分層次的,經過6年的實踐,我館學科館員已具備獨立完成基礎服務的能力,專項服務或者說個性化深層次的服務一般是項目性質的服務。我館的學科服務實踐證明,以團隊形式來完成專項服務任務是適合我館的有效模式。但在面向任務的團隊成員的組織形式上,可以嘗試打破目前三個學科團隊的限制,使得面向任務的團隊成員的選用更靈活。同時,可以嘗試兼職學科館員的聘用采取面向任務的短期聘用形式,由學科服務部根據具體任務的需要在全館范圍內招賢納士,作為臨時的兼職學科館員,任務完成后不再是兼職學科館員。
綜上所述,“學科館員對口負責學科+面向任務的學科服務團隊”模式可以作為我館下一階段進一步深化學科服務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姜愛蓉.清華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的建立[J].圖書館雜志,1999(6):30—31.
[2]李紅.“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模式初探[J].現代情報,2004(6):41—42.
[3]王俊俐,張建國.大學圖書館實行學科館員—圖情教授服務模式的思考[J].現代情報,2007(10):30—31,34.
[4]張群.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8(6):124—127.
[5]萬文娟.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建設問題與策略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63—69.
[6]胡良.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團隊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0(5):32—35.
[7]李洪.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工作模式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157—160.
[8]金巖,于靜.國內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制度創新模式探討[J].圖書館雜志,2008(4):38—40,44.
[9]楊漢妮,韓小明.學科館員—圖情教授的協同服務模式[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421—424.
[10]初景利.學科服務的難點與破解.[2016-05-16].http:∥www.aiweibang.com/yuedu/75126289.html.
[11]吳建中.從未來看現在——圖書館發展的下一個十年.[2016-05-16].http:∥www.lsc.org.cn/d/2015-12/28/20151228111900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