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蘭胡慧芳池清華黎慧娟劉曉瑞
JCI標準下的靜脈輸液流程體系的構建
丁玉蘭1胡慧芳2池清華1黎慧娟3劉曉瑞4
目的 依據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標準,對靜脈輸液流程進行再造,保障輸液安全。 方法 輸液流程實行信息化管理,對靜脈輸液流程相關的身份識別、配藥流程、輸液速度、更換靜脈補液、及輸液拔針評估等輸液流程進行改造,并將高危藥品及易致跌倒的藥物顯示在靜脈輸液流程中。結果 靜脈輸液流程改進后2015年1~6月份的輸液不良事件較前一年的同期下降,P<0.05;醫院患者滿意度較前同期上升。結論 靜脈輸液流程的改進,保障了患者身份識別的正確性、保證臨床給藥的及時性和輸液中質量監控,保障了患者輸液安全。
靜脈輸液;JCI;流程再造
靜脈輸液是臨床工作中最有效、最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1]。它以給藥迅速、療效快等優勢,在治療搶救患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臨床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2]。據統計國內采用靜脈輸液治療的患者占住院患者的90%~95%[3],因此輸液工作占據了護理人員絕大多數的工作量,而靜脈輸液的科學性和安全性直接影響了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滿意度[4]。盡管國內學者對靜脈輸液流程進程改造,能夠降低護理差錯事故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但均存在流程方法較主觀,無科學方法運用,因此,仍有護理安全事件的發生[5-6]。科學規范的輸液流程是減少醫療護理差錯事故的重要保證[7],我院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于2015年通過了JCI的評審,現將我院在創建過程中對靜脈輸液流程進行再造報告如下。
1.1 對象
隨意抽查本院2015年1~6月48個臨床科室的2 088例輸液的患者。觀察2015年1~6月患者發生的輸液不良事件與2014年同期的輸液不良事件及2014年1~6月與2015年同期的護士和患者輸液滿意度。
1.2 方法
1.2.1 輸液流程再造 傳統流程為藥學部按照病區醫師發送的醫囑,按照病區患者靜脈輸液的需求備好藥物,由物流工人送往各病區,護士按照醫囑在治療室為每位患者備好輸液的藥物,核對后由護士配置輸液藥品,再由責任護士為患者輸注。現醫囑直接發送至靜脈配置中心,由藥學人員在靜脈配置中心配置好輸液后由物流人員送至病區。護士以移動手持電腦設備(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或掃描槍對配制好的輸液藥品進行掃描核對,電腦可顯示輸液送達病區的時間和護士給患者輸液的各時間段;輸液依托條形碼和PDA無線網絡技術實現對患者身份藥物識別;傳統并未要求醫生在每條醫囑上開具每個藥物的滴速,現醫生對每種靜脈輸液的藥物都必須在醫囑上注明具體的滴速;當需更換補液,PDA信息可提示是否還有續液;輸液結束拔針流程,在PDA中設置了輸液結束評估流程,即拔針前護士需評估患者是否有輸液反應,如有輸液反應,應在PDA中相應的輸液反應類型進行選擇填報并儲存,為患者以后的治療提供信息。輸液全過程顯示為患者輸液的藥物的性質是否為高危藥品或易致跌倒的藥物,方便護士為患者進行跌倒預防等宣教。
1.2.2 自制輸液流程質量控制查核表 包括對輸液患者身份識別正確、輸液速度調整、輸液執行時間、輸液巡視及輸液拔針評估等質量控制查核表 。
1.2.3 質量控制 成立靜脈輸液管理小組,包括護理質控師、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及門急診護士長等,團隊成員均接受靜脈輸液再造流程系統培訓,確定每位成員的檢查區域和任務,對自制輸液流程質量控制查核表進行修訂并按照查核表進行檢查。
1.2.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計數資料以百分比描述輸液流程各信息質量控制項目的評分情況,對輸液流程改造前后的輸液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分析。
對2015年1~6月2 088例患者輸液流程再造環節質量控制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患者身份識別正確率為最高、輸液拔針評估頻率和正確率為最低。
通過輸液流程再造,統計2015年1~6月發生的輸液護理不良事件與2014年同期的輸液不良事件比較,見表2。

表1 2 088例患者輸液流程質量控制統計表

表2 輸液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表2顯示,2015年半年的輸液差錯較上一年同期下降,臨近差錯中配置差錯下降,但送藥差錯上升。
實現輸液流程再造,為了解輸液流程再造體系臨床應用的效果,對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患者的投訴和醫院發生的糾紛情況進行統計,并將2014年1~6月與2015年同期的輸液專項滿意度調查情況進行比較。見表3。

表3 滿意度
3.1 輸液流程再造意義
評價靜脈輸液流程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對改善患者的安全、減少醫療差錯和提升醫院的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能夠提高輸液的安全性,提升患者的滿意度,減輕護士的勞動強度,提高護理質量水平和工作效率,推進醫院信息化發展[7]。
3.2 查對制度落實
輸液前首先要做好患者的身份識別和藥物的核對工作。2015年我院身份識別制度規定以患者的姓名和病案號為身份識別標識,以PDA掃描患者腕帶上的條型碼和輸液袋上的條型碼進行身份識別和藥物核對,表1顯示,身份識別正確率為99.32%,因使用PDA查對而有效地避免了因身份與藥物的不符而造成的輸液差錯較前減少。
3.3 輸液流程再造
醫院醫囑制度規定醫生開具輸液醫囑時連同開具輸液速度,醫師將醫囑信息發送至靜脈配置中心,靜脈配置中心配好的輸液時間、物流工人將輸液藥物送至病區的時間以及護士為患者輸液開始的各個時段,都能通過PDA掃描藥物條形碼顯示,用以查看藥液從配置好后送至病區的時間,以便護士知曉配好的藥液的有效時間。護士為患者輸液后PDA顯示輸液的時間可體現醫囑執行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據分析,輸液時間在正確時間內給藥占92.86%。醫囑標明輸液速度,使護士通過PDA掃描,能根據醫生的要求和藥物的性質來調整輸液速度,表1顯示,雖然輸液速度和輸液給藥都有執行,但輸液速度調整正確率為87.02%;分析其原因,其中醫生未開醫囑為65.98%;護士未按醫囑調節輸液速度為34.02%,醫院要加強對醫生的督查,強調醫囑開設輸液速度的重要性,護士要改變以往以經驗來調整輸液速度,避免判斷失誤;給藥時間有誤差,原因為中心靜脈配置好藥物后交給物流人員未及時送達病區,要加強對物流人員的培訓,輸液給藥要按照醫囑給藥時間執行,切實保障輸液各個流程順暢。PDA中設置巡視時間顯示,各巡視時間可在計算機PDA上顯示工作落實情況。表中顯示,護理巡視率為96.03%;護理管理者應加強對等級護理巡視規定的督查,切實落實此項工作,保障輸液過程的順利進行。
3.4 輸液結束評估
醫院為每一位接受輸液治療的患者實施標準化的評估記錄,觀察患者是否發生輸液反應,發生輸液反應的類別及患者的癥狀等相關體征。將患者輸液治療與其臨床記錄相關聯,在輸液結束前對患者進行評估,既患者輸液的過程進行評估,又保證在拔出輸液針前的輸液結束的確認工作,使每一位曾經輸液治療記錄在電腦中保留,為后續治療供參考依據。表1中得出,輸液結束評估的正確率為81.55%;因護理人員操作流程習慣的影響,輸液結束后護士往往忽略了輸液后評估這一程序,護理管理者還要進一步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
3.5 高危藥品提示
靜脈輸液中使用的藥物種類多,且存在潛在的藥物不良反應,要確保患者用藥正確、安全,用藥前要認真了解用藥的注意事項,防止發生不良反應,確保藥物安全注射[8-9]我院制定了高危藥品目錄,護理人員在治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能夠及時獲悉藥品的性質,在PDA中設置19類105種高危藥品和15類89種易致跌倒藥品的提示標識,增強了護理人員對使用這些藥品的警覺性,保障在患者輸液過程中藥品應用的安全性。
3.6 輸液不良事件和患者滿意度的監控
輸液再造流程的實施,減少患者身份與藥品不符造成的差錯,臨近差錯下降,表2顯示,2015年上半年臨近差錯較2014年上半年減少了32例,有效規避因醫師醫囑書寫不規范、輸液高峰時段輸液時間和輸液速度未有效執行、輸液期間巡視不到位以及患者身份與藥物的部正確造成的輸液過程中的安全隱患。但送藥臨近錯誤增加,這與靜脈輸液藥物配置由原來護士的配置改為中心靜脈中心配制,由物流工人送藥至病區有關。相關部門需加強對送藥人員的相關知識的培訓。由于靜脈輸液配置由藥學人員在靜脈配置中心配制,配置人員工作的分工和輸液流程的改進,提高了護士工作的效率,護士的滿意率因輸液流程的再造由原來的76.3%上升至85.7%;患者的投訴率和糾紛發生率雖然分別由原來的14%和23%下降到6%和1%,但還需對流程中存在的送藥不及時、送藥錯誤進行有效的督察,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安全用藥。
綜上所述,靜脈輸液流程的再造和改進,使醫療護理工作輸液各階段實現患者信息的無縫鏈接,可有效減少輸液差錯事故的發生,從而改善患者醫療輸液安全。
[1] 朱美麗,郭航遠,馬紅麗,等. 以信息化為載體的智能輸液監視器應用[J]. 醫院管理論壇,2014,31(2):34-36.
[2] 雷淵秀,宋玎,倪愛華. 開展預約服務提高門診輸液患者滿意度的實踐[J]. 護理學雜志,2010,25(12):59-60
[3] 過邦輔. 臨床骨科康復學[M].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151.
[4] 徐劍歐,顧則娟,方小萍,等. 舒心病房輸液流程優化的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1,26(8):24-26.
[5] 季文英,張青麗,項崇悟. 流程優化在門診輸液室管理中的應用[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61-62.
[6] 桑寶珍. 利用醫院信息系統再造門診就診輸液,流程的實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4):1-3.
[7] 馮月梅,王彥. 掌上電腦在門診輸液中的應用實踐和體會[J].全科護理,2013,11(30):2797-2798.
[8] 陸啟琳,宋玉霞. 實施《病人安全目標》構建安全護理系統[J].全科護理,2009,7(31):2885-2886.
[9]許春梅,陳雄,陳長城. 護理干預在小兒靜脈輸液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33):256-258.
Construction of Intravenous Fluids Flow System Under JCI Standard
DING Yulan1HU Huifang2CHI Qinghua1LI Huijuan3LIU Xiaorui41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3,China , 2 College of Nursing,Fujian University of TCM,Fuzhou Fujian 350000,China,3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3,China,4 Care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standards 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ransfusion. Methods Carrying ou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infusion process,to modify process of identity recognition,dispensing process,infusion speed,replaces of intravenous fluid administration and infusion adverse events assessment associated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process. Making the high-risk drug and drugs that make people easy to fall displayed in the intravenous infusion process. Results Transfusion adverse events from January to June in 2015 fell from the same period a year earlier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process improvement,P< 0.05,over the same period earlier. Conclusion Improvement of intravenous fluids process can ensur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atient identification,ensure timeliness and quality of transfusion in the clinical drug monitoring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atients with infusion.
Intravenous fluids,JCI,Process reengineering
R473
A
1674-9316(2016)15-0233-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6.15.145
1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教研室,福建 廈門 361003;2 福建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
3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福建 廈門 361003;4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保健門診,福建 廈門 361003
劉曉瑞,E-mail:Lxr_x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