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吳潤封
產城融合問題研究
——以山東省為例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吳潤封
不同區域發展水平不同,城鎮化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存在差別,為研究山東省產城融合中的問題,本文從產業間和產業內兩個角度,運用計量方法對山東省2000年~2014年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能夠正向促進產業間升級,城鎮化質量的提升能夠正向促進產業內升級,反之不成立。根據實證結果,本文認為山東省應繼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注重產業內升級的方向,重視城鎮發展質量的提升,實現城鎮化與產業升級的協調發展。
產城融合 城鎮化 產業升級
合理的城鎮化進程對經濟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產業升級作為經濟發展演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與城鎮化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央政府將城鎮化建設作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著力點,習近平(2013)指出,“四化”需要同步推進,中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過快過慢都不行,必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1]。由此可見,通過實證分析山東省現階段城鎮化與產業升級的關系,對于轉變山東省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城市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關城鎮化與產業升級關系的實證分析,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區域、不同角度進行了大量研究。Moomaw(1996)從三產勞動力結構角度出發,通過回歸分析,認為農業勞動力增加會抑制城鎮化成長,工業勞動力增加會促進城鎮化的進程[2]。Pandy(1997)認為,勞動力從非農業向農業轉移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同時能夠促進城鎮化的演進[3]。馬智力,陳濱(2008)對1978年~2006年西南地區的數據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發現城鎮化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反之不成立[4]。王可俠(2012)對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四省的數據進行定性分析,認為產業結構、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是相互促進的[5]。陳立泰,劉藝(2013)運用面板模型對中國省級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產業結構變遷對城鎮化發展具有正向影響[6]。
從上述文獻整理中可以發現,不同學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方面,部分學者認為,城鎮化演變和產業結構變動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部分學者則認為目前中國城鎮化發展狀況與產業結構演進不協調,可能會導致二者之間相互關系不顯著。目前,國內學者有關城鎮化和產業升級的相關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產業升級的內部效率與城鎮化質量的相互關系,因此,本文將從產業間和產業內兩個角度,研究山東省產城融合中的問題,彌補了當前研究的一些缺陷。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用城鎮人口比重表示山東省城鎮化的總體程度,用綜合指標來反映山東城鎮化發展的質量。為保證綜合指標的合理性和權威性,本文構建的綜合指標體系中的指標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
所謂產業間升級,即產業結構升級,本文選用二、三產業產值或動力的變化來反映;而產業內升級,是指產業內的資源配置效率不優化的過程,本文用TFP指標反映。
3.1研究假設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城鎮化可以通過資源的集聚,促進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演進升級,勞動力會從農業中得到釋放,轉向第二、三產業,這個過程中伴隨著人口向城市聚集,可以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因此可以提出假設1:城鎮化水平與產業間升級相互促進。
3.2實證檢驗
為驗證假設1是否成立,可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ST表示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之和,UR代表城鎮化率,為隨機變量。進一步對非農產業進行分解,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S t-1表示滯后一期。
運用Eviews6.0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模型(1)、(2)、(3)均通過了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進而對模型進行回歸處理,結果顯示:山東省城鎮化率每變動1個百分點,就會導致非農業產值比重正向變動0.421個百分點。將非農業產業分解,可知第二產業比重隨著城鎮化率每變動1個百分點而反向變動0.22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隨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提高0.180個百分點。
為分析模型中相關變量是否具有因果關系,對每個模型中的相關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城鎮化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反之不成立,證明假設1僅單方向成立。從第二、三產業來看,城鎮化促進了山東省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但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并沒有促進山東省城鎮化的發展。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山東省產值與就業指標存在較大的偏差。從產值上來看,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已達到91.9%,體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城鎮化的發展的基礎是農村人口市民化,雖然山東省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較高,卻并沒有吸納對應的非農產業人口的數量,以產值標準衡量的產業升級不能成為人口城鎮化率變動的原因。
4.1研究假設
《2015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2015年山東省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7.01%,增速全國第一,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環境污染、質量不高等問題,可能會對產業內升級造成阻礙。這些問題無法通過城鎮化率單一指標體現。因此提出假設2:城鎮化質量與產業內升級相互促進。
4.2實證檢驗
4.2.1模型的建立
為檢驗假設2是否成立,可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STN為被解釋變量,代表產業內升級,用TFP替代,UR1為城鎮化質量指數。進一步將城鎮化發展質量分化為經濟、社會和空間發展質量,可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EC、SO和SP分別代表城鎮經濟發展質量、城鎮社會發展質量和城鎮空間發展質量。
4.2.2相關變量的測度
為計算城鎮化質量綜合指標,首先要對原始數據標準化后才能賦權。主觀賦權往往是根據經驗人為選取權重,不同主體選取的權重差別較大,為消除不確定性,本文采用變異系數進行賦權,根據結果計算出綜合指數。
本文選取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指標衡量產業內升級,關于全要素生產率,本文選取索羅余值法來測算。在測算過程中,對于被解釋變量,本文選取的是以2000年為基期的山東省2000年~2014年的GDP數值進行替代,并剔除了價格因素的影響;資本存量的估計較為困難,本文借鑒張軍(2004)的做法,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估算;對于勞動投入,選用從業人員數替代。
4.2.3實證檢驗
通過上述方法可測度山東省城鎮化質量與產業內升級的指數,根據模型(4)和(5),利用軟件對山東省城鎮化質量和產業內升級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城鎮化質量每變動1個百分點,山東省產業內升級指數變動1.315個百分點,城鎮經濟發展質量和城鎮空間發展質量每提高1個百分點,產業內升級指數提升1.466和0.999個百分點,城鎮社會發展質量回歸結果不顯著,說明山東省目前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經濟和空間發展與產業內升級協調度較高,城鎮社會發展質量與產業內升級協調度不理想,需進一步改善。因果分析顯示:城鎮化質量是產業內升級的原因,反之不成立,證明對于山東省來說,假設2并不完全成立,原因可能是山東省產業內升級的成果并沒有有效地運用于城鎮化建設,產業內升級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集中和城市擁擠等問題不利于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本文基于實證檢驗的結論,針對山東省在城鎮化和產業升級互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產城融合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繼續實施結構調整戰略,促進山東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工業仍是山東省的支柱產業,山東省工業發展集中在傳統制造業和重工業上,這些傳統的制造業和重工業附加值低,結構性矛盾突出,不利于山東省經濟的增長和持續發展,根據二元經濟理論,經濟發展程度和勞動者收入水平較低下,勞動力不能夠從農業中釋放,轉向第二、三產業,即人口城鎮化進行受到阻礙。因此,一方面,山東省應注重通過合理發展第三產業的方式來吸納城鎮就業,提升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轉變產業結構模式,要符合產業發展規律,不能盲目擴大第三產業數量,壓縮第二產業規模。山東省是工業大省,生產性服務業是工業的上游產業,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促進山東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第二,注重產業內升級的方向。針對山東省城鎮發展質量與產業內升級不協調,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對于生產效率高,職工待遇高的新興產業進行鼓勵,適當增加人力資本和資金投入,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促進城鎮化質量的提高;第二,加快一些有利于改善民生和城鎮社會發展的研發產品的轉化速度,對于這些研發成果,政府應當給予技術和財政等方面的支持,使其能夠快速投入使用,有利于解決山東省城鎮化質量提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三,重視城鎮化質量的提高。山東省城鎮化水平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仍存在環境污染、交通擁擠以及資源過度集中等問題,城鎮化質量的提高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第一,政府應當繼續推進和落實戶籍制度改革,縮小城鄉之間的待遇差距,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農村居民轉向城鎮的過程中,真正享有城鎮居民的待遇,促進城鎮化質量的提升;第二,政府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應制定相關政策,維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合理布局,注重產城融合,推動山東省城鎮化和產業升級的融合發展。
[1] 習近平.城鎮化過快過慢都不行[R].北京:2013.
[2] Moomaw R L,Shatter A M.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6(1).
[3] Pandey S M.Nature and determinants of urbanization in a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Indi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7(2).
[4] 馬智利,陳濱.西南地區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5] 王可俠.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水平升級與城市化進程[J].經濟學家,2012(09).
[6] 陳立泰,劉藝.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城市化發展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8).
F127
A
2096-0298(2016)08(c)-162-02
吳潤封(1992-),男,山東濰坊人,產業經濟學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關聯與產業發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