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斌林,康丕菊,黃 丹,晉 燕,王志華
(1.云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云南昆明 650221;3.中信銀行審計部,北京 100081)
?
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監管問題研究
——基于云南省有機農業市場培育視角
黎斌林1,康丕菊2*,黃 丹3,晉 燕1,王志華1
(1.云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云南昆明 650221;3.中信銀行審計部,北京 100081)
基于有機認證與監管體系的研究以及云南省有機農業產業的調研基礎上,認為中國有機認證與監管體系存在:認證機構違規現象普遍,認證與監管體系不完整,有機標識的違規使用,有機標準過嚴,認證成本過高,違法成本低,有機認證機構檢查員的管理漏洞等問題。提出了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有機認證機構及認證信息等建立備案制,構建有機認證財政扶持政策體系,打造區域性特色農產品有機認證,以及在成立云南農業大學有機認證中心等建議。
有機農業;認證;監管;備案制
據FiBL-IFOAM(2016)[1]統計,截止2014年年底,全球有機農業用地(包括有機轉換面積;不包括林業、水產等)增至4 370萬hm2,有機農業用地占總農業用地的比例進一步增至0.99%,與10年前相比,有機面積擴大了31.60%。從全球的有機農業種植面積的分布來看,67.00%左右的有機種植分布于歐洲與大洋洲。種植面積最大的5國分別為澳大利亞(1 720萬hm2)、阿根廷(310萬hm2)、美國(220萬hm2)、中國和西班牙。從種植結構來看,種植規模最大的耕地作物類為谷物(336萬hm2)與綠色飼料(257萬hm2);咖啡,橄欖油,茶為長期作物中種植規模最大的品種。全球范圍230萬個有機生產商,亞洲(40%)、非洲(27%)和拉丁美洲(16%)的占全球總有機生產商75%左右,其中有機生產商最多的3個國家為印度,烏干達和墨西哥。
全球有機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至800億歐元,是1999年的5倍多。全球有機市場規模最大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271億歐元)、歐盟(239億)和中國(37億歐元)。隨著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全球有機食品的消費量繼續大幅上升,發達國家仍然是最重要的有機食品消費市場,前10大消費國均為發達國家。瑞士(221歐元)、盧森堡(164歐元)和丹麥(162歐元)是人均消費量最高的國家。從全球的有機食品的貿易來看,有機食品出口額最高的國家是美國(24.09億歐元)、意大利(14.20億歐元)和荷蘭(9.28億歐元)。中國是全球第4大有機產品消費市場,2014年有機銷售額同比增長34.00%(37.01億歐元),但僅是美國的13.60%。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出口額為4.67億歐元。我國有機食品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例不到0.50%,人均消費量(3歐元)不到丹麥(162歐元)的2.00%。

注:數據來源于FiBL-IFOAM,2016。Note:Data were from FiBL-IFOAM,2016.圖1 1999~2014年全球有機種植面積Fig.1 Organic farming area in the world from 1999 to 2014
有機農業認證制度是指建立完善的有機農業標準,讓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有標準可依,由認證機構進行第三方認證,政府管理部門對認證機構進行監管及采取部分激勵性政策。有機立法體系、相應監管體系、有機標準體系、檢查育認證體系、內部控制及管理體系構成了完整的有機認證制度[2]。 國際有機標準主要包括:以CAC標準與IFOAM標準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有機標準;區域性的歐盟有機標準以及一些國家標準如:美國NOP標準與日本JAS標準。我國有機認證認可體系我國認證認可體系結構分為4個層面:政府管理機構,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認證機構,企業、組織、生產者或經營者等。我國的有機監督管理體系包括中央主管機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履行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認證認可工作,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CNAS)以及認證機構。
有機認證機構數量的空間分布,反映了區域有機認證發展的規模水平;各地區有機認證機構認證輻射范圍,反映了各地區認證機構影響力的差異。這兩項指標從兩個不同的側面對我國有機農業生產網絡信息中心的空間分布進行了有效闡釋。
3.1有機認證機構的宏觀分布呈不均衡截止2016年3月,我國共有24家有機認證機構,從有機認證機構數量的空間分布來看,北京市有11家,占全國有機認證機構數量比重的45.8%,擁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同時,北京擁有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良好的投資環境,這為其有機認證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北京地區的有機認證產業發展潛力較大。廣東、上海、陜西、黑龍江和新疆的有機認證機構數量均為1 個,這說明有機認證機構的數量分布十分懸殊。其中云南不存在任何的有機認證機構。北京地區的認證機構共認證7 840張,所認證有效證書數占總認證量的58.5%。說明我國有機認證機構的分布極不平衡,認證規模具有集中性。
3.2認證規模分布不均衡,農業基礎好的區域具有發展潛力截止2016年3月中旬,共認證有效張數為13 400,黑龍江省(1 419)、四川(979)和貴州(786)的認證規模居全國前3位,認證品種反應出當地的特色農業,黑龍江有機認證最重要的是有機谷物,四川有機認證集中在有機蔬菜,有機水果以及茶葉等。貴州并各個方面均有涉及。其中云南省有效認證張數為586張,居全國第8位,反映了云南有機農業的種植熱情較高。涉及茶葉、植物類中藥、核桃、谷物、咖啡等10多個品種,其中四大產業:茶葉,植物類中藥、核桃和谷物的認證數總計占總認證企業個數的72.59%。從有機農業的產量來看,茶葉,核桃,植物類中藥在全國所占的比重最高,特別是云南有機茶葉占總云南有機企業個數近40%,有機種植面積為0.86萬hm2,產量為0.37萬t,占全國有機茶葉總產量的16.1%左右。其次為核桃,有機種植面積占全。國總有機種植面積的50%左右,產量占全國有機核桃總產量的30%左右。植物類中藥所占比例也較大,有機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已經增至0.17萬hm2,占全國有機種植面積的24.6%,產量占17.2%左右。以上表明,具有良好農業基礎的地區是有機農業發展速度、規模以及潛力最大的區域。
3.3有機認證機構業務的地域性陜西地區擁有有機認證機構1個,其中陜西地區45%左右的認證量均來自西北農林大學認證中心的認證。遼寧地區擁有有機認證機構2個,遼寧地區50%的認證量均來自遼寧的兩個認證機構。
3.4認證企業的集中度高國內認證量排名前5的機構(五洲恒通、中綠華夏、南京國環、杭州萬泰、五岳華夏)認證總量占總認證量的56.1%,其中五洲恒通認證量為2 309張,占總認證量的17.05%。五洲恒通不僅僅專注于有機認證,而且公司成立了有機產品營銷推廣平臺——蜀漢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云南省的有機農業認證中,五洲恒通仍然占絕對的優勢,35.8%的認證量均源自該公司,五洲恒通、北京愛科賽爾和遼寧遼環等3家認證機構的認證量占總認證量60.39%。

圖2 前5大認證機構國內認證量占比Fig.2 Proportion of domestic certification number of the first five certificate authorities

圖3 主要認證機構在云南省認證規模占比Fig.3 Proportion of certification scale of main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3.5認證收費依據某認證公司的收費相關的標準,粗略估算,單次認證費用將超過2萬元,認證規模較大,估算認證費用會在10萬元/年,均不包含再續認證的相關的費用。在基于云南省有機茶與有機咖啡企業的調研情況來看,98%的企業每年的認證費用超過5萬元,大型龍頭企業由于認證規模較大,年認證費用超過10萬元/年,特別在審核費中,由于檢查費會需要根據產量規模與工藝復雜程度乘以相關的系數,大多數企業在審核費的支出均超過2萬元。
4.1認證機構違規現象普遍據國家認監委的數據,截止2016年3月16日,被撤銷的認證量為479張,其中31.52%均來自五洲恒通公司。基于對云南省有機農業企業的實地調研,負責有機認證的管理層均表示:有機認證企業之間互相競爭激烈,多個認證機構均同時爭取公司的有機認證,進而引發價格戰。很多審核員均表示,未達到標準可以“想辦法”過。我國目前存在26個認證機構,認證機構在盈利目標的驅動下,為了拓寬自身的市場,均存在在審核過程中不嚴謹的行為。

圖4 主要認證機構撤銷量Fig.4 Cancelled quantity of main certification authorities
4.2認證與監管體系不完整完善的有機農業認證體系需具備認證培訓機構和咨詢機構。部分有機認證企業具有CACA頒發的培訓資質、輔導培訓、認證等,不可避免存在利益相關機制,存在監管漏洞。而缺乏第三方的認證培訓機構和咨詢機構是導致許多有機農業農戶和企業在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的最重要的原因。同時,在監管體系中,缺乏第三方的監管機構約束認證機構與審核員行為的措施。
4.3“有機”標識的違規使用因有機碼在有機標志備案查詢系統中可多次查詢,沒有預警措施,給不法企業提供假造防偽標志的可趁之機。基于云南省有機農產品市場的調研發現,有機標識違規現象最突出的兩個問題:一是企業廣泛使用未加貼防偽標識的有機標識。企業認證產量僅能滿足小部分的銷售需求,獲取一批有機碼后,重復印制有機碼,超范圍現象嚴重。二是“有機”作為廣告宣傳語的濫用。部分企業均在商品命名以及廣告宣傳中頻繁使用“有機”作為宣傳語,但很多企業均未取得有機認證或認證產量僅是銷售量的小部分,消費者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鑒別知識,很容易購買到非有機產品。
4.4有機標準過嚴對于云南20家有機農業企業(有機蔬菜、有機茶、有機咖啡等)的實地調研發現,許多管理層均認為,當前的有機新規定的標準過嚴,導致實際生產中很難執行,特別是有機蔬菜等病蟲害極其嚴重的行業,在病蟲害的大面積暴發的時期,許多企業均存在“應付檢查性的措施”來達標。當前新規定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其中的“農殘指標”為“不得檢出”,20多個農殘指標由農藥殘留不得超過規定限值的5%變為不得檢出,這與當前有機農業技術現狀存在矛盾,且部分有機農業允許使用的專用有機農藥如“魚藤酮”也具有爭議性,最顯著的危害在于對于水源的潛在污染。
4.5認證成本過高在對20家云南省有機農業企業的年度認證成本的調研發現,60%的企業的每年在認證的成本均高于10萬元,部分規模較大企業20萬元左右。25%的企業每年的認證成本在8萬~10萬元,僅15%的企業認證成本在5萬~8萬元。當前認證中明確規定每種作物需單獨認證,顯著增加了生產者的各項成本,品種輪作種植后,還需再認證。具體的檢測費均有大幅的增長,如空氣檢測費增至2 000元,土壤檢測費翻了3倍。
4.6違法成本低當前,我國有機產品市場中,存在最顯著的問題是違法成本低,相應的監管力度弱。處罰標準均不超過3萬元,這與假冒有機商品獲取的高額利潤以及有機生產的高額成本相比,處罰力度極弱,不利于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
4.7有機認證機構檢查員的管理漏洞對云南省有機企業的調研發現,認證機構通常派來的檢查員均未出示其注冊有機產品檢查員或者實習檢查員資質的證件,企業在此問題上僅希望能盡快通過認證以及相關的知識的缺乏,因此并未在人員資質上進行要求。就此問題與認證機構業內人員交流發現,這是由于各個機構的檢查人員數量、資格等因素的限制,很難就一些較小的項目派出有經驗,有資質的檢查員,最終會影響了認證檢查的有效性。
5.1完善有機認證體系當前我國有機認證體系中,最顯著的缺陷在于有機認證相關的法律效力弱,當前生效的《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僅是國家部委辦局文件,而美國擁有專門的《有機食品產品法案》,由于涉及食品安全等關系到民生問題,強制力高的法律有利于保障執行層面的嚴謹性。其次,適時推動第三方培訓輔導機構的成立,減少體系中利益沖突。
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對有機認證機構及認證信息等建立備案制。課題組對云南省有機農產品存在云南省有機農產品不合格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地區;相關職能部門權責不明確現象突出;主管部門對本土有機農業企業信息掌握不充分等問題,有效的備案制體系能夠讓地方掌握本土有機農業企業的認證信息,相關監管機構能精準追溯有機信息,以達到規范市場,培育本土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
5.2構建有機認證財政扶持政策體系當前,全球有機農業產業正逐步邁入有機3.0(Organic3.0)時代,更重視保護稀缺性自然資源(如土地,水源,種子等)[3]。本質上,有機農業由于具有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等的正外部性,且與傳統農業相比,更具有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增加效益,技術含量高等優勢。建立有效的財政補助體系有利于升級傳統農業,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以美國為例,政府對部分有機食品生產者的認證給予補貼,受助比例高達75%的相關認證補助費,但補助金額絕對值不超過750 美元/每戶。因此,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層次的有機認證扶持政策體系,有利于推動我國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
5.3區域性差別化有機認證與參與式保障體系(PGS)參與式保障體系具有參與式管理的特征以及具有共同責任的結構。PGS為消費者提供可置信的有機保障體系,注重小農戶或小生產商之間的合作,并創造機會加深了解,以驗證農民或生產商能否遵守現有有機生產標準化。PGS在組織結構、管理與銷售等方面要求嚴格,體系內小農戶均是被認證或特許的有機生產農戶,具有生產成本較低的特征,是當前有機標準的最重要,成本較低的合作型體系,作為有機農業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積極推動多層次的有機認證能夠有效的推動云南省農業的轉型與升級。
5.4打造區域性特色農產品有機認證截止2016年3月,全國共建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29個,其中四川省有5個,新疆4個,浙江3個,云南省僅有1個(彝良縣小草壩天麻)。從示范區的建設來看,各地區示范區都著重發展本區域內的特色農產品的推廣。例如四川省西充縣制定的有機規劃,打造其為“中國西部有機食品第一縣”,通過有機認證示范區的建設,推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加強監管并拓展農產品營銷市場,有機食品基地擴大至75個,有機認證規模7.8萬畝。推進本土特色農產品有機認證能夠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加快新農村建設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可以科學分析本土區域內農業資源優勢,全面推進區域內農業標準化工作,提升本土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升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力。
5.5地區性研究型有機認證機構的建立:云南農業大學有機認證中心的成立
5.5.1各地的經驗表明:區域性有機認證機構的確立有利于該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截止2016年3月23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機認證中心有效認證量為148張,其中陜西省的認證量為117張,占總認證量的近80%。遼寧省50%的認證量均來自遼寧的兩個認證機構。
5.5.2有機植物生產、有機畜禽養殖、有機產品加工等質量技術、認證檢測等領域均需科研支撐。26個認證機構中,多個認證機構均與全國的著名的農業研究院校有深入的合作,農業院校也可以得到產學研的更進一步提升。當前,云南有機農業產業發展迅速,總認證規模居全國第5,但75%以上的均來自北京的認證機構,缺乏本土專業的有機認證機構不利于本土有機農業產業的發展,而云南農大也缺乏專業性平臺以發揮其自身在有機植物生產、有機畜禽養殖、有機產品加工等質量技術、認證檢測等領域等的科研優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機認證中心的成功,為云南農業大學有機認證中心樹立很好的示范,通過地區性有機認證中心與本土企業的合作,助推本土有機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5.5.3成本因素。基于云南本土有機認證的農業企業的實際調研,有機生產投入品評估證明審核管理收費標準中,來自北京的檢查員交通費、食宿費大約6 000~15 000元/人,平均成本大約為8 000元/人。隨著史上最嚴格的有機標準使得這一成本有擴大的趨勢,大大增加了本土有機農業企業的負擔,建立本土有機認證機構能大幅降低這一關鍵性的成本。
[1]FiBL-IFOAM.Theworldoforganicagriculture2016 [EB/OL].[2016-05-04].http://www.organic-world.net/yearbook/yearbook-2016.html.
[2] 單吉堃.有機農業發展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3] 黎斌林,彭志遠,龍蔚,等.云南省有機茶產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基于極邊烏龍茶的調研[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5):256-261.
BasedonthestudyoforganiccertificationandsupervisionsystemandinvestigationoforganicagricultureindustryinYunnanProvince,weconcludedthatChineseorganiccertificationandsupervisionsystemhadseveralproblems,suchasgeneralcertificationirregularities,imcompletecertificationandsupervisionsystem,illegaluseoforganiclabel,toostrictorganicstandard,toohighcertificationcosts,thelowillegalcost,thevulnerabilitymanagementoforganiccertificationinspectors.Someeffectivesuggestionswereprovided,includingestablishingthefilingsystemoforganiccertificationbodiesandcredentials,constructingfiscalsupportpolicysystemoforganiccertification,buildingregionalcharacteristicagriculturalorganiccertification,andsettingup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OrganicCertificationCenter.
Organicagriculture;Certification;Supervision;FilingSystem
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科項目“云南高原有機農業發展的產業選擇與市場培育研究”(A3007772)。
黎斌林(1983- ),男,甘肅定西人,講師,博士,從事資源經濟研究。*通訊作者,講師,從事宏觀經濟、國際經濟與貿易等方面研究。
2016-06-20
S-9
A
0517-6611(2016)23-211-04
ProblemsofChineseOrganicCertificationandSupervisionSystem—BasedonthePerspectiveofOrganicAgricultureMarketCultivationofYunnanProvince
LIBin-lin1,KANGPi-ju2*,HUANGDan3etal(1.SchooloftheEconomyandManagement,YunnanAgricultureUniversity,Kunming650201; 2.SchoolofForeignStudiesandTrade,Yun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Kunming,Yunnan650201; 3.CITICBankAuditDepartment,Beijing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