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鋒, 李 鵬, 謝元貴, 謝 剛
(貴州科學院貴州山地資源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1)
?
金銀花套種土人參栽培管理技術研究及效益分析
廖小鋒, 李 鵬, 謝元貴, 謝 剛
(貴州科學院貴州山地資源研究所,貴州貴陽 550001)
[目的]探究金銀花套種土人參與各自單獨種植的經濟效益差異。[方法]在總結喀斯特山地適生植物金銀花、土人參栽培管理技術的基礎上,研究不同栽培模式的產量、投入、效益。[結果]當兩者達到豐產時,金銀花與土人參套種沒有明顯的影響相互產量,從不同種植方式3年來的平均效益上看,套種方式>土人參>金銀花。[結論]套種為最佳的種植方式,能夠充分利用空間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為推動金銀花、土人參產業在喀斯特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金銀花;土人參;套種;栽培管理;效益
貴州省為喀斯特巖溶地貌典型發育地區,以丘陵山區地貌為主,全省山地面積占61.7%,丘陵面積占30.8%,宜耕平地面積僅占7.5%,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1],土地資源緊缺,土地后備資源尤為不足,同時石漠化、水土流失程度較為嚴重,經濟發展嚴重滯后。隨著近年來該省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的強力推進,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量日趨增大,進一步加劇了人地矛盾[2],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樹形金銀花(LonacerajaponacaThunb.)是忍冬屬多年生、半常綠纏繞藤本小灌木,主干高達50 cm,植株整體表現為上冠下桿形。其根冠發達,生命力極強,抗旱澇、耐貧瘠,抗病力強、適應范圍廣。土人參[Talinumpaniculatum(Jacq.) Gaertn.]為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株高30~60 cm,直根系,全株可入藥。作為一種新型營養豐富的保健蔬菜,其抗逆性強,對栽培地土壤、氣候、光照的要求不嚴格,在貴州省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目前金銀花、土人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3-4]、生物活性與藥理特性[5-6]、栽培技術[7-8]、種質資源調查[9]等方面,很少有針對充分利用金銀花的林下資源,采用適當的立體栽培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因此,該文選用喀斯特地區適生經濟植物金銀花、土人參,利用單獨栽培和套種的模式,探討最佳的種植方式,以期提高土地生產力,為推動金銀花、土人參產業在喀斯特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1試驗區自然概況烏當區位于黔中高原丘陵區,山地和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93.16%,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典型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6 ℃。該地區的年均日照時數為1 183.2 h、年平均降雨量為1 188 mm。無霜期較長,可達288 d,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1 100~1 400 m。
1.2供試材料供試材料為2a生重慶渝蕾一號嫁接的樹形金銀花,該品種花期集中,花蕾齊、品質優、產量高,兼有經濟環保雙重作用;套種土人參為貴陽市烏當區實驗基地收獲的種子萌發的幼苗,土人參作為一種新型營養豐富的保健蔬菜,其抗逆性強,適應范圍較廣。
1.3試驗方法試驗時間為:2012年2月~2015年3月,試驗地點位于貴陽市烏當區永樂鄉典型的喀斯特山地。金銀花、土人參均采用畦田方式種植,翻耕深度30 cm左右,去除較大的石塊等雜物,平整打碎耙勻,做畦(畦長15 m,寬3 m,高0.15 m),留好排水溝。金銀花按行株間距2.0 m×1.5 m挖穴種植,每畦種植2行;土人參栽培的行、株距分別為30、20 cm,每畦種植約50行;套種模式將土人參套種在金銀花中。每種種植方式3個畦田重復,采摘后及時的稱量或烘干。
2.1金銀花的栽培、管理栽培的樹形金銀花為購買嫁接的早熟品種,當年即可掛果,栽培物候觀察發現,各級分枝花期范圍較廣主要在4月下旬~11月中旬,果熟期為8~11月,枯萎期為12月上旬,全年生長期約為220 d。金銀花在喀斯特山區的栽培時間為2~4月。種植地周圍應有一定的水源,防止干旱缺水現象的發生。按行株間距2.0 m×1.5 m挖穴(長、寬、深,30×30×40 cm),每穴施入充分熟化基肥5 kg與底土拌勻。每穴1株,澆定根水,用干土封穴,成活后去除過密細長弱小的枝條。中耕除草3~4次/年,分別為發出新葉、6月中旬、秋末冬初。每年早春萌發前進行1次追肥,春季每株施用(NH4)2SO4100 g、CO(NH2)2150 g;冬季每株施腐肥或堆肥5~10 kg,(NH4)2SO4100 g,CaP2H4O8200 g,復合肥200 g;采摘后,每株及時追施復合肥料40~50 g[10]。施肥時,在株周圍開環狀溝施入,并用土蓋培10 cm厚。第1年培養樹型、第2年及以后修整呈傘狀株型,具體為在主干離地面10~20 cm處選留粗壯枝第4~5個作為主枝[11],讓其分兩層著生。在冬季從主枝長出的一級分枝中保留5~6對芽短截。再從一級分枝上長出的二級分枝中保留6~7對芽短截,第2年的植株可以開始定形。金銀花全年可采摘4次,分別在5月上中旬、7月上旬、8月下中旬、10月下中旬。采摘含苞未放的“二白期”花蕾為宜[12],采摘的鮮花要及時烘干,并在充分干燥后妥善保存,烘干比曬干具有較優的品質和價格[13-14]。2.2土人參的栽培、管理選擇樹形金銀花的畦田種植區域栽培土人參,花期6月上旬~8月下旬,果熟期為8~10月,枯萎期為11月下旬,全年生長期約為200 d。土人參播種時間主要為每年3初,幼苗具有5~6片真葉時即可移栽。按照30.00~37.50 t/hm2施加充分腐熟的圈肥,充分施勻。土人參栽培的行、株距分別為30、20 cm,覆土厚度約為0.5 cm。定植緩苗后,為促進苗木的生長,施加速效尿素75 kg/hm2。當生長至株高15 cm左右時,則可保留2~3片葉整株采下。在連續晴天的情況下一般每3 d澆水1次,但土人參抗澇性不強,雨季注意及時排水。為了保證收獲高產優質的土人參,一般每隔20 d除1次草,同時在株高10 cm時去除其生長點。當第一級分枝達到15 cm左右時,再摘去頂芽矮化,促進根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有效成分積累;初花期時去掉花序,阻止其生殖生長,促進營養生長,提高土人參莖葉產量。每次采收土人參地上部分后,需要根外追肥1次,采用葉面噴灑混合肥料[0.3% CO(NH2)2和0.3% KH2PO4混合溶液],為了使肥料充分吸收,應選擇傍晚的時候葉面噴灑。采收嫩莖葉3~4次后,及時追施尿素0.15~0.23 t/hm2。栽培每株可采摘8~10次,每次間隔15 d左右[15],新鮮的莖葉產量30.00~37.50 t/hm2。
由表1可知,種植當年金銀花和土人參的套種模式,產量可達27.65 t/hm2(金銀花0.65 t,土人參27.00 t),總開支17.25萬元;第3年產量可達32.63 t/hm2,其中金銀花產量為2.63 t/hm2,土人參產量可達30.00 t/hm2。由于購買的2a生嫁接苗木,第3年就達到豐產期,干品金銀花產量可達2.85 t/hm2,相當于第1年栽培產量的2.7倍,每年總開支約為6.3萬元/hm2。從3年的種植情況看,單獨種植與套種模式的金銀花產量和投入基本維持同一水平。土人參為多年生草本,在土壤養分適宜的條件下,當年即可接近豐產,每年可采摘5次,產量30.00 t/hm2以上。為保證土人參的產量和品質,應注意及時整形、追肥、田間管理,從而增加成本投入,土人參的栽培成本較高,約為12.45萬元/hm2。土人參抗逆性強,對栽培地土壤、光照的要求不嚴格,無論是套種還是單獨種植,投入和產量幾乎不變。

表1 不同種植方式下金銀花、土人參產量和投入分析
總體上看,套種模式的效益不同程度的大于單獨栽培土人參、金銀花效益,除第1年外。第1年產值較低,主要是由于土人參栽培當年產量已接近豐產,而金銀花未達豐產期產量低(虧本1.88萬元/hm2);同時第1年還存在整地、金銀花苗木費(3.30萬元/hm2)等投入(表2)。栽培第3年時,金銀花、土人參套種模式產量32.63 t /hm2、產值19.95萬元/hm2、純利潤為30.38萬元/hm2,經濟效益顯著;僅栽培金銀花干品產量為2.85 t/hm2,純效益13.50萬元/hm2;單獨栽培土人參可收獲新鮮產品34.50 t/hm2、產值34.50萬元/hm2、純利潤22.05萬元/hm2。

表2 不同種植方式金銀花、土人參經濟效益分析
貴州山多地少、缺乏平原,耕地資源緊缺,巖溶地貌典型發育、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常遭遇臨時性干旱事件,人地矛盾尤為突出。提高土地出產力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耕地健康、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舉措。套種可充分利用土壤養分、不同層次光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的經濟收入。針對貴州的土地資源特征,金銀花與土人參的搭配種植模式促進了溫度、光照、水土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植被覆蓋度,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地利用效率、農民收入,同時對保護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該文選取的樹型金銀花、土人參均屬于多年生耐旱、耐貧瘠的優良品種,對貴州喀斯特山區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一次投入可多年受益。通過金銀花、土人參套種與單獨種植的方式對比發現,當其達到豐產期時最優的種植方式為套種模式可獲得32.63 t/hm2的產量、純利潤為30.38萬元/hm2,除去生產投入產值高達19.95萬元/hm2;其次為單獨栽培土人參,年產新鮮蔬菜34.50 t/hm2,純效益22.05萬元/hm2。從不同種植方式3年來的平均效益上看,套種方式(24.78萬元/hm2)>土人參(21.10萬元/hm2)>金銀花(7.88萬元/hm2)。金銀花的產值低,主要是由于受市場的沖擊,干品的單價僅為70.00元/kg,以及種植年限較短引起的。栽培試驗區所有的勞動力均為就近農村雇傭,已全部計入成本,如果農戶自己種植,將會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效益將更可觀。同時長期以來,樹形金銀花是按傳統的、單一的栽培管理模式,林下生產力較低,綜合效益較差,嚴重制約著金銀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金銀花與土人參合理套種,可增加套種間作收入,抑制雜草的生長,節約管理成本,改善金銀花生長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民的經濟效益。金銀花幼林期只投入,產出較少,株間土地空闊,易滋生雜草,水肥管理任務繁重[16],合理套種土人參不失為解決其經營效益和管理困難的有效途徑。
[1] 劉眭,何騰兵,劉忠斌,等.貴州土地整治管理制度建設探析[J].浙江農業科學,2014(8):1308-1311.
[2] 楊軍昌,常嵐.西南山地人口與資源環境問題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19-63.
[3] 王芳,蔣躍平,王曉良,等.金銀花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9):1378-1385.
[4] 沈笑媛,楊小生,楊波,等.苗藥土人參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0):980-981.
[5] 李軒.不同品種金銀花對牙齦炎癥及口腔潰瘍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醫學報,2015,30(5):742-744.
[6] 潘廷啟,文全泰,黃禮德,等.土人參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4,25(1):30-32.
[7] 王玉珍.不同品種金銀花在鹽堿地引種栽培對比研究[J].北方園藝,2013(15):157-159.
[8] 王淑慧,王磊,王慶.苗用型土人參露地栽培技術[J].北方園藝,2012(17):126.
[9] 王磊,劉金賢,趙金娟.我國金銀花種質資源概述[J].中國現代中藥,2012,14(12):28-30.
[10] 李曉玲,楊進,陳可夫,等.樹型金銀花中銀1號追肥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07,46(1):64-67.
[11] 李銀業,馮展光,孔祥朋,等.丘陵地金銀花豐產優質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20):38.
[12] 陳猛,陳玉遠,林捷新.四季樹型金銀花無公害種植[J].現代園藝,2013(7):61-62.
[13] 李曉玲,楊進,陳可夫,等.樹型金銀花無公害優質加工技術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9):2162-2164.
[14] 趙存倉.藥用樹型金銀花:懶漢金銀花王[J].林業實用科技,2007(7):44,46.
[15] 柏廣利,吳志鵬,張宗俊張,等.土人參無公害栽培技術[J].上海蔬菜,2010(6):69-70.
[16] 吳培付.油茶套種金銀花栽培管理技術研究及其效益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3):68-70.
Study on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of InterplantingLonacerajaponacaandTalinumpaniculatumand Its Economic Benefit
LIAO Xiao-feng, LI Peng, XIE Yuan-gui*et al
(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s,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 550001)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plantingLonacerajaponacaandTalinumpaniculatumand planting them separately in economic benefit. [Method] Based on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ies of adaptable plantsL.japonacaandT.paniculatumin karst hills, the yield, input and benefit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were researched. [Result] The effect of the interplanting pattern on the yields ofL.japonacaandT.paniculatumwas not obvious when they reached the high yield. The three years’ average benefit of various cultivation modes is shown as follows: interplanting mode>L.japonaca>T.paniculatum. [Conclusion] Interplanting is the best way of planting, because it can make full use of space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The research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L.japonacaandT.paniculatumindustry in karst areas.
Lonacerajaponaca;Talinumpaniculatum;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Benifit
貴陽市科技計劃項目“藤本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高效利用技術研究與示范”(筑科合同[2012103]77號)。
廖小鋒(1987- ),男,重慶人,助理研究員,工程師,碩士,從事生態學、土地規劃與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與工作。*通訊作者,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森林培育、土地規劃與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與工作。
2016-06-17
S-9
A
0517-6611(2016)23-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