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繼凱
上海市民對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提高
■梁繼凱

為進一步了解上海市民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知曉程度,掌握市民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認知和看法,近期,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與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聯合開展了第五次市民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知識知曉程度調查。該調查采用入戶調查方式,涉及全市17個區(縣),調查對象為16周歲及以上的上海市常住市民。
調查顯示,市民對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的關注度,整體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受訪市民對上海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的關注度維持在高位,2011年至2015 年5年間的關注度均超過九成。在評價方面,受訪市民認為上海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狀況“很安全”和“比較安全”的比例從2012年的48.5%上升到2015年的67.8%,提高了19.3個百分點,表明上海市民對食品和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改善比較認同。
1.市民選購食品和農產品的地點主要集中在超市和菜市場
調查顯示,以2013年至2015年3年間為例,受訪市民在購買主要類別的食品時,選擇場地主要集中在“超市”和“菜市場、攤販”,且比例基本在50%以上,如“食用植物油”在“超市”購買的比例在九成左右,“蔬菜”和“水產品類”在“菜市場、攤販”購買的比例在八成左右。而在“批發市場”、“品牌專柜”、“食品店”和“網店”等渠道購買各類食品的比例均相對較低。
2.市民選購食品和農產品主要看“新鮮程度”
調查顯示,市民購買食品和農產品的影響因素主要為“新鮮程度”、“是否正規超市或商店”和“是否品牌食品”等三個方面,選擇比例基本超過五成。調查還顯示,受訪市民購買食品時,絕大多數都會查看食品包裝標簽,5年間查看比例均在九成以上。重點查看的內容是“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占比均超過七成,表明受訪市民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的重點關切。
3.市民在食品和農產品安全上存在擔憂
調查顯示,受訪市民購買食品和農產品時遇到問題最多的是“虛假或夸大宣傳”,多數年份在五成左右,其次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比例在四成左右,表明這兩個問題是市民在日常食品和農產品消費中容易遇到的問題。農產品安全方面,市民擔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出售病死牲畜肉”、“食物中毒”和“蔬菜水果中農藥殘留”等幾個方面。“豬肉類”、“家禽類”和“食用植物油”是受訪市民較為擔心的品種。其中,對“豬肉類”擔憂的受訪市民比例在兩成左右。
1.市民認為應多手段加強食品監管體系
調查顯示,受訪市民認為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應采取多種手段,切實加強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建議采取加強“政府職能部門的責任主體作用”、“完善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相關法規和標準”和“落實和完善食品和農產品安全監督責任制”等有力措施。
2.市民認為應該重點監督“生產、加工”環節
調查顯示,對于食品產業鏈,受訪市民認為最應該重點加強“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督,此外,市民還認為應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種植養殖”環節的監督管理。
3.市民認為要加強食品攤販和食品小作坊的監管
調查顯示,受訪市民對食品攤販的食品安全較為擔心,對“設置區段的定點經營”、“檢查攤販食品級制作材料”和“集中進入固定交易市場”等監管措施較為認可。對于食品生產小作坊的監管,受訪市民認為應采取“取締不合規生產小作坊”、“要有正規的衛生和生產設備”和“對小作坊產品進行安全檢測”等有力措施。
4.暢通維權渠道,鼓勵市民養成良好的維權意識
調查顯示,2012年至2014年3年間,市民在購買食品時,索要發票的比例不足六成,這對事后維權埋下了較大的隱患。2012年至2015年間,市民購買食品遇到食品安全時投訴率從18.9%上升到30.9%,提高了12個百分點,維權意識有所提高,但總體仍比較低。2012年至2015年期間,市民遇到食品安全問題不愿向食品經營者和管理者投訴的達到60%以上,主要是感到投訴太麻煩。因此,各級管理部門需要進一步暢通投訴渠道,鼓勵市民養成良好的維權意識,促進本市食品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