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通州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張梅
近年來,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方興未艾,潛在市場需求大,是未來的重要戰略性市場。今年通州區將繼續實施“互聯網+”通州行動計劃,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深入推進智慧通州建設。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憑借其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正日益成為通州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推動力。
(一)區位優勢比較明顯
通州區位于中國東部沿海走廊與長江入海口“T”字形交匯處,地處長江下游、長三角北翼腹地。通州區是蘇(江)南進入蘇(江)北的第一站,是融入蘇南、接軌上海的橋頭堡。區內隨著江海大道高架、東快速路、金通二大道、龍昌大道等重點交通工程相繼通車,初步形成“十二橫十縱”主干道路骨架網絡,隨著滬通鐵路、錫通高速、海啟高速等新的大通道建設,加上興東機場獲批國家航空一類開放口岸,獨特的區位資源優勢、區域性交通樞紐優勢全面凸顯。
(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2015年通州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940.2億元,同比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46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1元,同比增長9.1%;通州區躍居全國科學發展百強區(市轄區)第30位。2015年,通州區217個村,村營收入總額達20680萬元,村均95.3萬元。所有村村營收入均在30萬元以上,63%的村達50萬元以上,31%的村達70萬元以上,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奠定了發展電子商務的物質基礎。
(三)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通州區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工作,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農業信息社會化服務能力,鄉鎮農技部門、農業市場競爭主體的上網工作取得很大進展。通州區基本形成了區、鄉鎮、村三級,覆蓋面比較廣,以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為重要內容的信息組織機構體系;通過建立包括村級信息服務點、農業龍頭企業及種養大戶構成的示范體系,架構覆蓋全區服務“三農”的信息網絡平臺;開通了通州農業信息網,通過網上信息服務及時向廣大農民提供農產品生產、價格、銷售等市場信息,積極引導農民走向市場。
(四)農村電商發展逐漸步入軌道
近年來,通州區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渠道。川姜鎮的志南村、志浩村、三合口村、義成村,錫通園區的塘坊村等8個村被阿里研究院評為淘寶村。其中,川姜鎮三合口村網店總數377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他們主要通過淘寶、天貓、阿里巴巴、京東、微商等電子商務平臺開展電子商務活動。東社鎮的開心農場已開始嘗試通過微信公眾服務平臺開辟拓寬在線銷售渠道,積極開展農產品線上銷售、線下田園生態觀光旅游及農家樂餐飲娛樂活動。此外,通州區積極引導合作社開展網上營銷,推薦雙帶果蔬、加成糧食等合作社入駐南通農產品網上營銷平臺,推薦多利聯社、裕洲蔬菜等合作社申報“蘇寧易購江蘇館—江蘇農民合作社旗艦店網銷產品”,組織龍頭企業產品入駐南通農產品專業銷售平臺,引導企業開展網上銷售。
(一)政府引導力度還需加強
雖然通州區政府在政策方面給出了很多優惠,也給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的企業和個人做了部分培訓,但是政府在整合資源、合理有效引導等方面還存在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通州區現有12個鎮4個街道,每個鎮(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但是電商從業人員總體比較分散。他們的產品選擇、包裝、物流發貨一般都是自己完成,存在進貨渠道混亂以及質量沒法保證的問題,尤其是農產品,相對更加分散,由于知名度不高,缺乏宣傳和包裝,致使沒有產業優勢及競爭力。特別是電商,由于進貨渠道和貨源相近,同質化競爭普遍存在,競爭壓力大而利潤不高,影響農村電商的發展。
(二)行業間發展存在不均衡
通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行業集中度高,家紡行業電商參與人數及交易額遠高于其他行業。阿里巴巴后臺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家紡電商交易總額600億元,50%賣家、70%發貨均在南通。以此推算,南通地區的家紡電商交易額300億元左右。按家紡電商分布情況估算,通州的年成交量超過150億元,主要集中在南通家紡城。但良好的發展勢頭并未形成好的行業示范效應,家紡行業以外的其他行業電子商務發展速度緩慢。
(三)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缺乏
目前,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群以中老年為主。他們的生活及思維模式比較固定,起早貪黑,活動范圍以家、田地為主,大部分人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不會用電腦,對于互聯網服務從未接觸過。很多農民甚至連電子商務的概念都不了解,沒有任何網購經歷,更別提利用網絡來銷售農產品了。這大大降低了農民使用電子商務的參與意識。此外,電子商務的發展還需要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由于城市與農村的各項政策及發展機會差距較大,許多接受過正規教育的通州籍大學畢業生首選留在城市發展,即使回到家鄉一般也更愿意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大企業工作,大大制約了農村電子商務的持續發展。
(四)相關配套措施相對滯后
目前,通州區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不能為農村電商提供咨詢、政策幫扶、倉儲、物流等一站式服務。農村電商主要靠個體自行摸索創業,無法得到有效的扶持和技術幫助。雖然通州區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城鄉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靠近城鎮的農村與偏遠的農村地區,網絡普及程度不同。現有的各種信息平臺也都還停留在提供農產品的供求基本信息服務方面,真正實現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在農產品交易總額中所占比例還很小。從事電子商務最大的制約因素是物流交通,而通州區鄉鎮一級的物流交通體系還有待加強。許多從事農產品、土特產在線銷售的賣家,尤其是個人賣家,食品安全認證普遍存在漏洞。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與引導。首先,出臺政策扶持。建議由政府辦牽頭,成立由商務局、農委、財政局、市場監督管理局、供銷聯社、人社局、郵政局、團區委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通州區農村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區扶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進行梳理、整合,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統一扶持意見,由區政府發文出臺全區統一的扶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文件,從財政、稅收、土地、社保等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其次,加強監管力度。目前通州區網上銷售交易規則、安全追溯、信用約束、支付手段、索賠糾紛解決等處在探索階段,一旦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容易被放大,影響的將是全區電商聲譽。農業、商務、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要建立產品質量及安全信用等級,借助移動視頻監控、二維碼、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大監督力度。最后,搞好宣傳引導。利用各主流媒體、微信等,加大農村電子商務宣傳普及力度,開展涉農及加工企業、產品和農家樂、鄉村旅游等品牌塑造、產品宣傳與推廣,著力營造濃厚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氛圍。
(二)推動農業特色產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
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需要有好的產品,而農業特色產品也需要通過電子商務做大做強。通州區可以借鑒睢寧沙集、沭陽顏集、豐縣大沙河等網上銷售的經驗,指導農民研究消費需求,充分挖掘全區農業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加大網上營銷力度,形成一批有主打產品、知名度高、市場信譽好的特色網店。要依托知名特色網店,帶動“一村一品”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具體可以通過鼓勵大學生村官、返鄉農民、種養大戶等主體開設網店,促進特色產品生產和農村電商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網店)”的發展格局。構建以“一村”培育“一品”、以“一品”做響“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的“互聯網+農業”新業態,發揮網上銷售增加銷量的優勢。推動鎮、村加強規劃,抱團發展,圍繞各鎮、村農業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推動農業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市場化運作、品牌化營銷的路子。圍繞優勢產品建基地,抓住機遇,應用現代裝備、現代科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集中力量突破二三個地域品牌,重點塑造一批單品品牌,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帶動農民增收。
(三)加強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建設
1.提高農民電子商務專業技能。電子商務具有互動性,不但信息供給者要不斷地輸出信息,也需要信息需求者及時地反饋信息,只有這樣才能供需相長、共同發展。這就需要對農民進行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培訓,使農民掌握從網絡上檢索到需要的信息,以及在網絡上交易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并敢于利用新的信息技術改善農業生產。相關主管部門要把電子商務培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科技入戶、農民創業等各類培訓工程,每年至少安排500個農村電子商務專項培訓名額,經常組織農民到電子商務發展好的地區參觀。通過培訓,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到電子商務的經營活動中來。
2.堅持育才和引進人才并重。首先,加大現有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重點培養農村電商帶頭人。發揮回鄉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農村知識青年以及大學生村官等人群知識水平較高、接受能力較強的特點,對其進行網購操作、網上開店技巧和特色產品信息采集發布、創意設計、營銷推廣、行情分析、促銷活動策劃、包裝、在線客服等針對性案例教學和體驗式實訓相結合的電子商務實戰培訓。通過培訓鼓勵他們開設網店,提供看得見、學得會的示范,讓他們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的領頭人。其次,相關部門可以提供豐厚的待遇或優惠政策,加大高層次電商管理團隊和人才引進力度、鼓勵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以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到農村發展,為農業企業及農民在技術、銷售等方面提供指導。還可以結合每年的村官招聘計劃,設置專門的崗位吸引電子商務人才。通過這些措施培養一支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的主力軍。
(四)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通州區應把農村無線通信網絡、寬帶網絡等納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網絡體系。信息網絡運轉基本正常后可向社會吸納再發展資金,鼓勵網絡運營企業最大程度地降低網絡資費,最大限度開展面向農民的公共信息服務。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與用戶建立利益共同體,對電子商務網絡系統逐步實行企業化管理,以確保形成長效機制。調查中發現,由于農村交通不方便送貨成本高,物流配送體系在農村不夠完善,存在送貨慢或無法送貨的現象。物流體系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基礎。通過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可以引導電商企業用好現有物流網絡資源,加強與郵政快遞、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合作。考慮在稅收或政策上給予物流企業必要的支持,鼓勵物流企業重點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相關服務,推進城鄉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五)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平臺
通州區農村電商發展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各方面共同發力,形成發展合力。
1.政府部門要牽線搭橋,依托各類會展平臺和論壇,組織農民合作社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對接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和電子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有效銜接產需信息,促進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實現線上銷售。主動與知名電商對接,借助京東、淘寶、蘇寧易購等知名電商網上銷售平臺優勢,建設地方特色館、特色網店。
2.加強區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設。集聚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搭建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在技術培訓、業務咨詢、經驗交流、電商項目策劃等方面開展公益為主、市場為輔的農村電商服務。推進鄉鎮電商綜合服務站建設,重點在中心鎮及經濟較發達、特色產業(品)突出、交通便利、人口集聚的村,依托已建直營店(農家店)、村級服務中心等建設電商服務站(點),使其具備網絡銷售購物(代購代銷)、農產品信息采集、農村生活服務、繳費支付、創業等功能,將其打造成全方位滿足衣食住行各種需求的電商服務網點。推動阿里巴巴、京東、蘇寧云商等知名電商在通州區建設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并延伸到鎮、村建設服務站(點)。
3.加強協會合作平臺建設。通過協會平臺強化電商企業的抱團發展,通過組織會員在平等協商基礎上制定對全體會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業自律公約,避免區域內同質化競爭和惡性競爭,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網商協會建設。
(六)創新舉措,科學推進農村電商快速發展
1.主管部門可以在通州區范圍內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業方面的好點子征集活動,集思廣益。征集的點子可包括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的某一個方面或者整體情況的意見和建議,比如說政策支持,也可以提出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網上創業項目、發展思路或是網商發展對策等等。
2.組織創辦網商創業論壇。邀請農村電子商務創業成功者,結合自身經歷,將創業感想體會等通過現身說法的方式進行分享,或者請電子商務專家解讀電子商務發展趨勢、最新政策、營銷技能技巧等,并通過電視、報紙、網絡以及“通州發布”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宣傳,讓廣大創業者能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資訊。
3.在取得一定成就的網商群體中,評選表彰一批表現積極,能影響和帶動周邊人群從事農村電子商務進行創業的先進典型特別是優秀青年典型。發現一批優秀網商人才,選拔扶持一批優秀項目,幫助有志于從事電子商務創業、有創業潛質和發展潛力的群眾把創業計劃變成創業行動,將創業理念轉為創業實踐。通過典型宣傳示范效應,鼓勵帶動更多的群眾從事農村電子商務創業。□
(作者單位: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