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強
種桃追求品質五次獲得金獎
——訪上海南匯團星瓜果專業合作社
■志強
“留熟很重要,是提高桃子品質的關鍵。”在浦東新區大團鎮團西村東大公路北面的一個桃園里,近日上海南匯團星瓜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華虎與員工冒著高溫采摘樹上的水蜜桃。樹上黃色套袋都撕開了一個口子,露出紅艷艷的桃子。王華虎說,桃子生產最后一項技術活叫“留熟”,撕開套袋讓陽光為桃子“著色”,同時可以提高糖度,優化品質。只有經過“留熟”的桃子,香味撲鼻品質好。
2016年上海市優質水蜜桃評比近日揭曉,上海南匯團星瓜果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大團蜜露”桃獲得金獎。無獨有偶,自2010年以來,“團星水蜜桃”已連續五次獲得金獎。在滬郊眾多桃子生產企業中,“團星水蜜桃”為何能獲得“五連冠”的殊榮,其中有什么獨特的做法和經驗呢?
王華虎是一位70后桃農。在桃子生產技術方面,他得益于曾是林果鄉土專家的父親王鵬飛的指導。經過多年學習鉆研,他成了一名青年種桃能手。團星瓜果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2008年注冊了“團星”商標,目前有108畝桃樹,種植的品種有大團蜜露、湖景蜜露、玉露桃等。在浦東新區農協會專家的指導下,合作社參加了南匯水蜜桃品牌合作聯社,實施標準化生產和管理。
王華虎說,區農協會專家經常實地檢查,指導合作社推行標準化生產,對生產銷售過程全程記錄,采取品種、商標、質量、技術、包裝和價格“六統一”。
“團星”能在上海市優質水蜜桃評比中實現“五連冠”,其中有什么“秘訣”?王華虎說,哪有什么“秘訣”,我們堅持踏踏實實種好桃子,追求品質,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弘揚“工匠精神”。合作社種植桃子,從授粉、疏果、套袋、留熟、采摘、包裝、銷售等環節,都嚴格遵循區農協會制訂的《南匯水蜜桃生產技術操作規范》、《南匯水蜜桃產品質量標準》和《南匯水蜜桃包裝標識規范》。
其中三項技術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一是施有機肥。每年11月搭棚整地時,他們注重施餅肥、糞肥等農家有機肥。餅肥是榨油后的菜餅、豆餅,糞肥是發酵后的雞鴨糞和商品有機肥。施有機肥的水蜜桃成熟時香味濃,而施化肥的則沒有香味。二是合理留果。一棵壯年的桃樹可自然結出400多只桃子,必須按照樹勢強弱、樹冠大小適當留果。把小的、差的桃子疏掉,一般控制在200只以內。這樣就能合理分配營養,確保質量。三是耐心留熟。采摘前4到6天撕開桃袋,讓桃子陰面接受陽光。這樣能調節糖度與色面,不僅看上去漂亮,而且能優化桃子的品質。王華虎說,留熟很重要,需要耐心,考慮運輸銷售環節,我們一般都要留到“八分熟”。有的農戶看到市場上桃子熱銷,還沒有留熟就趕緊采摘上市。從質量標準來說,這樣的桃子還沒到“火候”,質量就差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為應對梅雨天氣對桃子生產的影響,2011年起,合作社投入15萬元建起了2個占地3畝的鋼管大棚,經過多年探索獲得了成功。受自然災害影響,露地種植的水蜜桃今年大幅減產,但合作社采用大棚栽培的3畝水蜜桃喜獲豐收。棚栽桃的每畝效益比露地種植的增收3萬余元。建造1畝的鋼管大棚的成本約5萬元,盡管價格不菲,合作社準備再擴大一些棚栽桃的面積。
29日,我們將去參加浦東第八屆農博會。王華虎說,他們準備了水蜜桃、翠冠梨等產品參加今年的農博會,這是展示浦東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平臺,也是打響合作社產品和品牌的一個機會。大團鎮有1.2萬畝桃林,團西村有2000余畝,水蜜桃是大團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合作社將致力于打造規范化、現代化的品牌南匯水蜜桃的生產基地,認真實施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通過調整結構、優化品種、提升品質的舉措,打響南匯水蜜桃的品牌,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