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權, 楊憲杰, 溫美麗, 宮清華, 楊 龍, 田 甜
(1.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635;2.廣東省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與應用公共實驗室 廣州地理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070)
?
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的定量評價
——以清遠市瑤安小流域為例
鄭國權1, 楊憲杰1, 溫美麗2, 宮清華2, 楊 龍2, 田 甜1
(1.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635;2.廣東省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與應用公共實驗室 廣州地理研究所, 廣東 廣州 510070)
[目的] 以廣東省清遠市瑤安小流域為例,對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效益進行定量評價,為該省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效益評價工作提供借鑒和依據。 [方法] 根據廣東省小流域的災害特點和治理目標及瑤安小流域的實際情況,利用層次分析法確立防洪減災效益、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4個效益類型,選擇21個具有代表性的評價指標。數據標準化后利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法構建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模型。 [結果] (1) 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小流域治理的綜合效益,適合廣東省使用。 (2) 2007—2013年瑤安小流域的綜合效益和4個單項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防災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結論] 提出的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在廣東省是實用可行的。綜合治理后瑤安小流域防災減災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改善。
小流域;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效益定量評價; 廣東省
文獻參數: 鄭國權, 楊憲杰, 溫美麗, 等.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的定量評價[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4):237-243.DOI: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2
廣泛分布于廣東省大江大河及其支流山區的小流域,因其特殊的地質環境條件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加上防洪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導致小流域地區不斷出現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及水土流失危害。廣東省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小流域地區水土流失治理及災害防治方面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使得東江、韓江和北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1]。但針對丘陵山區山洪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程缺乏較系統和完整的防治,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災害仍時有發生,如2006年6月18日連州市暴發突發性特大山洪,造成瑤安、三水等4個鄉鎮受災,損失達1.7億元;2007年6月7日,連州瑤安鄉再次暴發特大山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244×107元;2次洪水共有4人被洪水奪去生命。2008年廣東省發改委啟動清遠連州瑤安兩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試點工作,以期為廣東省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探索經驗。在瑤安小流域試點的基礎上,同年廣東省完成《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導則,將“安全、生態、發展、和諧”確定為廣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總體目標,小流域治理工作開始由單項治理轉向流域系統治理[2]。在《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未來10 a廣東將投入96億元綜合治理500條小流域,主要分布在粵東、粵西和粵北山區。該省各地陸續啟動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到2013年廣東已經治理小流域163條。各地的治理工程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如何科學、客觀地評價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效益,已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科學、客觀、合理地評價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效益,既反映治理措施對環境質量的改善,又客觀鑒定治理活動對生態安全、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經濟宏觀發展的提升意義,也有助于檢驗治理規劃和方法的適用性、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更為重要地是,開展效益評價研究可總結現有治理模式的經驗,對未來長期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具有科學指導,將進一步促進規劃決策的科學化、治理實施的規范化并不斷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因此小流域綜合效益評價是小流域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小流域治理綜合效益分析評價是是通過科學分析小流域現狀特征、小流域治理措施、和小流域治理的目標要求等,建立衡量小流域治理成效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檢索文獻發現,在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總體發展趨勢為:從過去以定性為主的單因素、單目標評價,逐步演化到多因素、多功能和多指標的綜合定量評價。定性評價主要是對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各個效益指標進行簡單的對比分析,以評分或指數為評價尺度而進行的評價。許多學者采用定性分析[3],但定性評價無法獲得一個綜合效益值,不利于相關部門決策[4]。定量評價是一種通過數值形式的指標體系,以計算結果為基礎的一種評價方法。在當前應用較多的綜合定量評價方法有加權或加乘綜合指數法[5]、關聯度分析法[5]、層次分析法[6-8]、主成分分析法[7]、、模糊綜合評判方法[9]等。部分學者則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進行評價,也有少數學者將幾種定量評價方法綜合起來使用[5-8]。對于效益,多數學者[6-7,10]強調以生態效益為首要評價指標,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位居其次。也有少數學者[10]強調為提高治理區農民的參與積極性,應以經濟效益為首要指標。還有部分學者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各個指標均進行貨幣價值的估算,通過靜態分析法[11-12]或納入國民經濟評價[13],實現綜合效益的經濟評估。但因缺乏統一的基礎標準、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不同研究者的評價結果都不具備普適性和可比性。為此,本研究從廣東省小流域治理的目標、流程和策略出發,通過深入分析小流域廣東省小流域的特征、小流域治理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考慮到《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導則》是該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實踐指導,治理措施體系比較全面,基本能覆蓋該省的主要情況,因此以上述規劃導則為基準,篩選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探索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建立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方法。連州瑤安小流域是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試點工程,也是已完成治理工程并準備驗收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小流域之一,資料比較完整,效益評價非常迫切,因此以瑤安小流域的綜合治理實踐為例,檢驗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適應性,以期為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效益評價工作提供借鑒和依據。
廣東省在地貌上從北到南形成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等類型,地勢逐級遞向南海傾斜,其中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和丘陵面積占該省總面積62%,小流域地區自然環境好,植被覆蓋率高。因高溫多雨的氣候環境和小流域獨特的山區地質環境,以及坡地開發等人為活動影響,使得小流域地區面臨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水土流失等問題,廣東省針對以上問題,自2008年開始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瑤安小流域位于清遠市連州北部山區,包括瑤安鄉及三水鄉部分區域,流域面積274.82 km2。流域內地形以低中山、低山、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水系發育,形成的水系蜿蜒曲折,區內主要3條支流自西向東分別為長合水、小滾水和帶田水,呈扇形分布,流向自北向南,并最終匯流于瑤安鄉。該區山陡坡峭,河谷切割較深,區內工程巖組以寒武系砂頁巖、白堊系砂礫巖、燕山期花崗巖為主,大部分山體基巖裸露,坡積覆蓋層較薄,水土流失輕微—中等。近年來,由于該流域上游森林過度開發等原因,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泥沙淤積,使河道調洪排洪能力降低,且流域內的水利設施老化,鄉村堤防防洪標準低,水利設施不配套,洪澇災害嚴重。針對瑤安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和災害問題,自2007年以來廣東省水利廳通過村莊、農田防護、攔砂壩、格柵壩、河道整治清淤等多種形式進行防洪工程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14-15],使區域的防洪減災能力得到顯著提升,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1評價技術路線
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目的是解決流域內存在的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水土流失、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本研究考慮到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具有影響因素不確定性的特點,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和生態等多目標、多層次極其復雜的系統過程,而且評價指標還存在內涵模糊、關系復雜、層次不清晰等問題。模糊綜合評價法以模糊數學為基礎,對概念無明顯分界線且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進行綜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法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解決各種非確定性的問題,且結果清晰,對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問題評判效果比較好。因此,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效益評價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通過模糊數學運算得出的定量評價結果,可以為相關部門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故本研究決定運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判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綜合評價,以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將其用于模糊綜合評判中,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客觀、更準確。本研究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目的為著力點,以粵北山區的清遠市連州瑤安小流域為典型區域,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的綜合效益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評價流程為: (1) 通過對小流域地區開展野外和資料調查,甄別廣東省小流域的特點、問題和治理重點,然后結合文獻綜述開展研究方法和指標體系的對比研究,初步擬定了研究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2) 對廣東該省小流域進行摸查,結合專家經驗法建立較為完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3) 利用專家咨詢和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4) 對瑤安小流域進行野外和工程施工資料調研,統計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的指標現狀值,并依據規劃資料和專家咨詢法確定指標理想值,將指標值標準化處理。 (5) 在文獻綜述基礎上,總結目前在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研究中采用評判方法的和適用性,選擇模糊綜合評判法作為小流域綜合評價的評價方法,并對瑤安小流域展開綜合評價,為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決策提供參考。
2.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生態工程,涉及到自然、經濟、社會和人文等一系列的因素[16]。在廣東省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規劃中,為了覆蓋該省的主要小流域類型,將治理小流域的面積從國標的50 km2提高到200 km2,治理對象為山洪災害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治理措施包括防洪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人居環境整治等類型。在這些小流域中,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山洪災害,因此“安全、生態、發展、和諧”做為廣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總體目標,而安全也是排在目標的首位。因此本研究的效益評價從防洪減災效益、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4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在評價指標選擇時既考慮清遠瑤安小流域自身區域環境特征和主要治理工程和治理對象,也分析該省小流域的現狀、綜合規劃和治理工程措施,確立了指標篩選的5大原則: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通用可比性、主效益和直接效益,通過參照國標法、文獻頻數法、實例選取法、理論推導法、專家選取法等5種方法的綜合,經歷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等3輪篩選,最終確定2級共21個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表1)。瑤安小流域的指標數值來自清遠連州市公開的統計資料、項目可研和初設報告及水務局填報資料。
2.3評價方法計算
根據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特點和前人的研究成果[9,16],運用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判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綜合評價。
2.3.1權重的確定權值的確定就是一種對于不同評價因子重要程度的分析過程。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評估因子的權值。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的基本過程是:首先,以小流域治理綜合效益為總目標,分析影響目標的各個因素,并把各個因子按照相互之間存在的支配關系建立層次結構模型(表2),將評價的要素劃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第一層次為綜合效益評價層(即總目標層A);第二層包括防災減災效益、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4個子體系(即綜合評價層B);第三層次為各子體系具體的評價指標(即指標層C)。然后,采用專家咨詢打分法,構造判斷矩陣,邀請5位專家對指標體系開展相對于上一層評價目標的重要性程度的兩兩比較打分,打分標準采用1~9標度法(表2),并取打分結果平均值,構造判斷矩陣(因篇幅限制,判斷矩陣略),第三,按照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利用特征根法將判斷矩陣進行層次排序,求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對應的特征向量,并將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后即得評價指標的權重值,本研究的各個因子的權重值計算結果詳見表3—4。

表2 1-9標度法判斷矩陣標度及含義

表3 瑤安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指標的現狀值、標準化值和權重
2.3.2效益評價指標及其標準化對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的評價首先要對各評價指標的優劣狀況進行評價,由于各評價指標的優劣具有模糊性和連續性,因此,本文利用模糊數學原理,建立治理效益與指標體系的具有連續性質的隸屬函數,并從因子與效益之間的正負性,確定隸屬度函數分布的升降性。隸屬度函數實際上是評價指標與治理效益之間的數學關系表達式,由于評價指標單位、量綱各不相同,因此,各個指標的實際觀測值不能直接相加,必須首先通過隸屬函數將其無量綱化,轉化為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本文根據前人研究經驗和對效益評價指標性質的分析,本研究采用升降半梯型隸屬函數。
(1) 升半梯形函數。這類函數表達的是在一定范圍內評價因素指標值與治理效益之間呈正相關,低于或高于此范圍評價指標值的變化對治理效益的影響很小。屬于這類函數的評價因素包括:C1農田防洪能力,C2村莊防洪能力,C3堤圍防洪能力,C4人口防護比例(%),C5耕地防護比例(%),C6林草覆蓋率(%),C7水土流失治理率(%),C10人均GDP(元/人),C11土地產出率(萬元/km2),C12人均純收入(元/人·a),C13糧食單產(t/hm2),C14災害防護率(%),C15灌溉保證率(%),C16水田占耕地比例(%),C17水利設施用地比例(%),C18人均耕地面積(hm2/人),C19土地利用率(%),C20水利技術人口比例(%)。隸屬函數表達式為:
式中:x——指標的實際值;a,b——評價指標的上限和下限即基準值和理想值。理想值為小流域綜合治理應達到的理想水平,基準值為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準水平。
(2) 降半梯形函數。這類函數表達的是在一定范圍內評價因素指標值與治理效益之間呈負相關,低于或高于此范圍評價指標值的變化對治理效益的影響很小。其中C8水土流失面積比例(%)、C9侵蝕模數t/(km2·a)和C21恩格爾系數采用降半梯形標準化類型,其函數表達式為:
本研究綜合考慮廣東省小流域治理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將理想值確定方法采用目標值法、摸底調查、專家咨詢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① 目標值法。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等相關規劃,在分析小流域治理現狀的基礎上,參考水利部頒發的開發建設項目和生態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規定等規范文件,確定指標理想值; ② 摸底調查法。將廣東省的小流域進行了小流域治理效益指標的現狀調查,基本摸清該省各小流域的小流域治理效益情況,參考省內先進水平,指導確定指標基準值和理想值; ③ 專家咨詢法。選擇熟悉小流域發展現狀和小流域治理狀況的專家,提供相關材料,咨詢確定指標基準值和理想值。
根據調查數據,通過統計計算瑤安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指標的實際數值,按照如上所述標準值確定方法,計算各指標的標準值,實際值和標準化值詳見表3。
2.3.3效益評價值的計算根據上述各層次指標權重和各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值,運用模糊綜合評價的基本模型對治理前后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防災減實和水保生態效益和綜合效益進行模糊評價,將評價結果乘以100轉換為百分制(表4)。模型表達式為:
p=Mi·Ri
式中:Mi——C層中對應于防災減實和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價指標的權重向量; Ri——C層防災減實和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單因素評價矩陣。

表4 瑤安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結果
為了使評價結果等級化,將防災減災效益、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綜合效益評價結果按百分制得分劃分為5個等級(表5)。瑤安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等級劃分結果詳見表6。
根據計算和評價結果(表4,6),2007—2013年瑤安小流域的防災減災效益、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前瑤安小流域的防災效益為極差,水保生態效益、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價分值均較低,屬于“中等”,綜合效益為“差”等,嚴重威脅流域的生態和人居安全,極大制約流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完成后,治理工程中的防洪工程實施起到了較好的安全防護和蓄水減沙效果,因此防災減災效益得到極大提高,經濟效益、水保生態效益也顯著提高,綜合效益顯著提高到“良好”等級。這與實地調查所得結果是吻合的。2008年瑤安小流域被列入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省級試點,2011年完工后,工程效益日益凸顯。據南方日報[17]2013年8月,受臺風“尤特”和“潭美”影響,連州市發生兩次大洪水,該市受災人口12.69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 440.6 hm2,倒塌房屋106間,全市因洪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2.181 3億元。而地處暴雨中心的瑤安鄉小流域內(8月15—18日三水鄉降雨量為378.1 mm,8月22日8時至24日14時三水茶坪站降雨量287 mm),在這兩次特大暴雨中沒有任何損失,沿岸群眾、村莊和農田都安然無恙,無一人傷亡。

表5 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等級劃分標準

表6 瑤安小流域治理效益評價等級劃分
根據表3—4和表6,各效益等級的提高,表現在其下各個指標的變化。如防災減災效益值2013年為69,比2007年的19增加了263%,主要體現在農田、村莊防護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遇;堤圍防護提高到20年一遇;人口防護比例從21.9%提高到42.15%;耕地防護比例由61%提高到86%。水保生態效益值2013年為68,比2007年的46增加了48%,表現在水土流失治理率由51%提高到87%;水土流失面積比例小幅減少,而林草覆蓋率也有小幅提升。經濟效益值2013年為76,比2007年的42增加了81%,人均年純收入由2 800元增加到3 900元,提高1100元;人均GDP增加400元,災害防護率由73.84%提高到98.57%。社會效益值2013年為68,比2007年的59增加了15%;主要是水利技術人口比例得到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水利設施用地比例、水田比例均有一定程度增加。而各效益提高的整體表現為,綜合效益值2013年為69,比2007年的31增加了122%。
在瑤安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的評價指標中,通過權重的計算(表3)可以看出,災害防護率和人口防護比例的權重最高,對綜合治理效益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水土流失治理率、村莊防洪能力、侵蝕模數、林草覆蓋率。4大效益中,防災減災效益和水保生態效益的權重也遠遠高于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充分說明瑤安小流域治理工程主要通過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土流失治理來發揮綜合效益,因此雖然大量定量評價主要圍繞生態、經濟、社會等3個效益進行評價[6-7,10],但本研究效益評價增加了防災減災效益,因為這與廣東省小流域面臨的主要是災害問題,而綜合治理的主要目標是安全與生態,瑤安的實際情況,就是廣東的一個典型。在國標2008中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中也包含4部分:調水保土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中包含減輕自然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泥沙危害和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如于泳[18],張文普[19]按國標方法計算生態經濟效益,但社會效益基本只有文字表述,無法獲得小流域總體效益結果,不同小流域的效益結果也無法進行比較。有學者嘗試將各指標量化成經濟價值,但一些無法量化的生態指標如土壤侵蝕模數和植被覆蓋度就只能剔除,不能參與綜合評價[12]。而模糊綜合法很好地解決了不同類型指標的量化問題,指標種類更加全面,評價結果非常直觀,由于采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不同小流域的評價結果還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本研究針對廣東省小流域的災害特點和治理目標,將專家經驗法、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有機結合,構建包括21個指標的評價體系,涵蓋了防災減災效益、水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4個方面,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廣東省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綜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區域適宜性;選取的指標大部分可以定量且能在設計標準或統計年鑒中獲取,盡可能減少需要估算的指標,避免由不同人員估算產生的隨機誤差。
通過對瑤安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效益的評價,可以看出,流域綜合治理之后,防災減災能力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有效提高了居民和村莊的防護等級,減少了災害損失,同時改善了水土流失狀況,適當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加了糧食產量,增加群眾的經濟收入,提高了經濟和社會效益,這與當地實際的抗災實踐效果相吻合。因此該效益評價方法在瑤安小流域應用良好,證明該方法是實用和可行。
本研究指標體系選擇側重廣東省小流域存在的問題和特點,參考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的規劃和目標,結合該省的治理措施配置情況而做出的選擇,瑤安小流域水土流失和山洪災害問題嚴重,在廣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該方法理論上在廣東省內也是適合的;后續將在廣東其他小流域開展應用研究,以期得到更多的實際驗證。對全國范圍內以災害防治和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也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但全國各地小流域面臨的問題差異極大,治理目標各不相同,因此本文指標選取和指標值的計算能否在更多小流域使用,還需進一步驗證。
致謝:本文在數據收集過程中得到清遠連州市水務局成國棟、李雅博、黃文基、黃永金和瑤安鄉水利所吳錦華等同仁的大力協助,謹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1]胡建.廣東省安全生態型小流域綜合治理實踐[J].中國水土保持,2013(8):10-12.
[2]廣東省水利廳.廣東省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編制導則[Z].廣東 廣州:廣東省水利廳,2008.
[3]梁志鑫,趙丹丹,史明昌,等.巖溶地區小流域治理基礎效益評價:以“珠治”工程廣西項目區河池片區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12(3):35-38.
[4]王琦,楊勤科.區域水土保持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2):32-36.
[5]李智廣,李銳.小流域治理綜合效益評價方法芻議[J].水土保持通報,1998,18(5):20-24.
[6]孫昕,李德成,梁音.南方紅壤區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定量評價方法探討:以江西興國縣為例[J].土壤學報,2009,46(3):373-380.
[7]曹波.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以天津薊縣西大峪與黃土梁子小流域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8]卜貴賢,李凱榮,周俊.陜南秦巴山區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綜合效益評價[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231-235.
[9]焦金魚,貴立德,何啟明,等.基于突變級數法的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1):171-178.
[10]姚文波,劉文兆,趙安成.水土保持效益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1):112-117.
[11]史海靜,李銳.水土保持工程綜合效益評價研究:以陜西省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2): 41-44.
[12]鄭曉風,唐慧中.耤河示范區閆家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J].中國水土保持,2012(2):53-55.
[13]龐敏,史淑娟,同新奇,等.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效益估算與國民經濟評[J].生態經濟,2009(8):174-177.
[14]清遠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清遠市連州瑤安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可行性研究報告[R].廣東 清遠:清遠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2008.
[15]清遠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瑤安報告清遠市連州瑤安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水利應急工程初步設計報告[R]. 廣東 清遠:清遠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2008.
[16]杜峰.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效益評價研究[D].陜西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7]邱羽琪.瑤安小河流域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瑤寨免遭洪災變身美麗鄉村[N],南方日報,2015-8-12(01).
[18]于泳,郭文慧,趙輝等.湖北省陽新縣洋港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4,26(01):24-27.
[19]張文普,趙小蓉,王昌全,等.五官小流域綜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0,30(1):195-19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Benefits from Comprehensive Watershed Harness-A Case Study of Yao’an Small Watershed of Qingy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ENG Guoquan1, YANG Xianjie1, WEN Meili2, GONG Qinghua2, YANG Long2, TIAN Tian1
(1.GuangdongHydropowerPlanning&DesignInstitute,Guangzhou,Guangdong510635,China; 2.GuangdongOpenLaboratoryofGeo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andApplication,GuangzhouInstituteofGeography,Guangzhou,Guangdong510070,China)
[Objective] Through a case study i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benefits from comprehensive watershed harness of Yao’an small watershed of Qingy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 expected that some
for the watershed harness and benefit evalu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watershed in the province, the harness destination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Yao’an small watershed, 4 benefit types(flood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 ) and 21 indices were chosen to evaluate the benefits from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watershed. Methods of data standardizati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ere used. [Results] (1) The indices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presented well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of small watershed, and were suitable in the reg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2)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d the above four benefit items were all improved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s from 2007 to 2013 in Yao’an small watershed, among them, the disaster reduction benefits from flood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 were remarkable. [Conclusion] The indices and method used in quantitative benefit evaluation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were practical and suitable in the watershed of Guangdong Province. After comprehensive harness been conducted, the withstanding ability to disaster was signally enhanced and the situation of soil loss was moderated.
small watershed;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quantitative benefit evaluation; Guangdong Province
2015-08-30
2015-10-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3D激光掃描技術的風化花崗巖崩崗侵蝕泥沙來源空間分布研究”(41301301); 廣東省水利廳政府采購項目(GPCGD132197FG076F); 廣東省水利科技創新項目(2012-14); 廣東省科學院科研平臺環境與能力建設專項(2016GDAsPTO301); 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12A030200010)
鄭國權(1972—),男(漢族),甘肅省定西市人,碩士,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設計方面的工作。E-mail:zheng.gq@gpdiwe.com。
溫美麗(1976—),女(漢族),山西省陽高縣人,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水土資源保護利用方面的研究。E-mail:wenml@gdas.ac.cn。
綜合研究
A
1000-288X(2016)04-0237-07
S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