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在初中時期開始接觸到歷史,并且在升學考試中歷史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高中時期,學生的歷史學習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歷史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較初中時期有較大的變化,歷史學習的難度也相應地加大了,而歷史又是學生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選擇文科的發展方向,歷史在他們的高考中也占有一定比重,這就要求學生運用有效的方法來學好歷史。學好歷史首先就是要求正確的史觀指導,全球史觀指的就是運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歷史問題,樹立全球史觀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大有裨益。
關鍵詞:高中歷史;全球史觀;課堂教學
全球史觀在歷史學上又被稱作整體史觀,顧名思義,全球史觀指的就是將地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在看待歷史問題的時候運用全球化的廣闊視野來綜合看待,它歷來被視為一種研究歷史問題的有效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導學生在全球史觀的指導下來學習高中歷史是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歷史、提高歷史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方法。在全球史觀的指導下,學生看待歷史問題的視野更加廣闊,思維也變得更加開闊,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新的歷史知識的時候能夠將以往學過的知識整合起來考慮,這就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提高。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革,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飛快革新,世界已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全球史觀來進行歷史教學是必然的。教師應該注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全球史觀去看待歷史問題,教導學生有效地運用全球史觀思考歷史問題,從而為學生培養歷史學習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果提供幫助。本文中筆者就利用自己的歷史教學經驗為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全球史觀進行教學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一、在導入新課時巧妙融入全球史觀
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運用全球史觀來看待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個漸入的過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運用全球史觀來學習歷史,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全球史觀就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有一個過程,需要一種銜接和過渡,因此歷史教師在上新課之前往往會有一個導入新課的過程,而不是直接進行新知識的教學。導入新課這一課堂環節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的課前導入能夠讓學生對新課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為新內容的教學提供很大的便利。教師應該在導入新課時設置巧妙的導入語,融入全球史觀。例如,在進行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的第10課“鴉片戰爭”的教學時,教師應該設置合理的導學案,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的發生并不只是中國國內因素作用的結果,教師在導入課程時要有效結合時代背景。19世紀,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這就使得英國迫切需要更大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國內的資源和市場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因此,他們急切地想要打開中國的大門,使中國成為英國的附屬,成為他們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國際原因。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的過程中巧妙地穿插進這一時代背景有助于學生對鴉片戰爭和當時的國際形勢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更能讓學生養成一種在看待問題時使用全球化眼光的習慣,有利于學生習慣運用全球史觀去學習歷史,從而對他們的歷史學習提供很大的幫助。
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運用全球史觀來看待問題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很難自覺養成全球化的視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恰當地引導學生。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時,教師讓學生考慮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如果學生沒有用全球史觀來看待這個問題,那么學生的答案往往是諸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國共兩黨的合作”“全民族的英勇抗戰”此類的,這類答案只考慮到了國內的因素,較為片面。這時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有沒有什么外部的因素呢?除了中國國內艱苦卓絕的抗戰外,美國、蘇聯等國際力量有沒有對中國抗戰的勝利提供幫助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地運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歷史問題,從而漸漸養成運用全球史觀的良好習慣,對他們的歷史學習大有幫助。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有著普遍的聯系,人類歷史本身就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全球史觀是十分必要的,能夠幫助學生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待歷史問題,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俞秀萍.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3(12).
[2]劉慧.全球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5(4).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