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意味著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意味著專業與敬業,更意味著對規則、規矩的尊重與恪守,對高品質產品的責任感與自豪感。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鍛造“工匠精神”是一項系統工程,尤當戒除“短平快”式的心浮氣躁。教師要從自己做起,從當下做起,從擰緊一顆螺絲釘做起,讓“工匠精神”成為理所當然,并融入教師的血脈中。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成就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教師有一顆善于創造的心,要求教師有一顆臻于至善的心,要求教師有一顆大愛情懷的心。
關鍵詞:教師;工匠精神;學生
“工匠精神”就是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孜孜不倦。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更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成就工匠精神。
職業無貴賤,除了身份的外殼不同,其內在的核心氣質是一樣的:大家都是“匠人”。中國古代匠人,是指巧手的手工藝人,他們傳承手藝,他們獨具匠心,用精湛的技藝和追求極致的精神成為一種卓越的社會貢獻。我們教師是“匠人”,工匠精神在教師身上表現為對教育的專業和敬業,工匠精神的精髓:追求完美和極致、孜孜不倦,在教師身上更加具體,更加細膩地展現出來。
一、工匠精神,要求教師有一顆善于創造的心
老師這個職業,看似重復勞動,其實重復中充滿了各種可能與變化,這種可能與變化決定了做老師是一項創造性極強的勞動。師者,只有心中有“源頭活水”,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天光云影”。可為了心中的“源頭活水”,每一位老師付出了艱辛勞動,行者無疆,作為教育路上的行者,我們的追求是無止境的,這也正是工匠精神所在。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平凡永遠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凡能孕育偉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業,平凡的崗位鑄就人生的輝煌。在工作中,我們要以恪盡職守的意識、熱情服務的態度、嚴于律己的精神,時刻發揚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工匠精神,踏實工作、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能在平凡崗位上演繹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匠!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更應該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注重積累,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使自己的教學效果達到更高的水平。
二、工匠精神,要求教師有一顆臻于至善的心
作為匠人,最典型的氣質,是追求完美和極致,但求臻于至善。教育,是長期的培養,但這背后隱藏著的是專注和對完美的追求,一絲不茍,苦心孤詣。師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樣熱愛自己做的事,并追求完美,將自己的理解和美學價值賦予其中,自成境界。我們教育工作者更應在教育中不斷完善,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以及方法方式探索。比如有經驗的老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在對待學生問題上,在課堂問題處理上,在課堂結構設置與課堂內容的組織上,都有自己的經驗,在教學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工匠精神,要求教師有一顆大愛情懷的心
對于匠人,所有精工制作的對象,最珍貴、最不能替代的只有一個字“人”,人有情懷、有信念、有態度。所以,一個真正的匠人,必定獨具情懷,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比如一個真正的花匠,他對待花草,不只是一株株的植物,而是能看到花兒綻放、草兒依依的美,看到生命的時序。再比如一個真正的木匠,在他眼里,每塊木頭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頭可以做椅面,較長的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橫檔,連一塊小木頭,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俗語講,大匠眼中無棄材。倘若教育中,教師對孩子也是這般的珍視,以對待孤品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定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柔情,喚起學生對美好的追慕和期待。特別是老師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面對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學生,開發他們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從而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取得更大進步,達到一個教育的最終目的。
作為一個人民教師,在教學中應有強烈的責任心,對全體學生負責。新的教學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師教書育人應是面對全體學生,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任,必須有極強的創新精神,臻于至善的心,關愛學生。其實教育工作就是一種修行,在修煉的道路上我們應該披荊斬棘,為人師者,展“工匠”魂。作為教師,我們要發揚工匠精神,在專業領域追求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張小敏,王小艷.為人師者,應追求四重境界[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