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內人才需求和教育形勢的變化,國家中、高考考試制度也在不斷變革,隨之而來是中小學教育管理制度的變化。作為學校的教育行政管理者,面對社會、制度的變化該如何與時俱進跟上步伐呢?在教育管理中進一步注重人本化管理,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
關鍵詞: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策略
一、中學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概述
1.中學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首先,教師的教育教學價值必須通過學生來體現。教師認認真真做了教育教學工作,但是學生沒有認真學習接受,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在此種情況下,能依據教學效果正確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價值嗎?答案是否定的。其次,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是否努力也缺乏衡量標準。我們現在很難去評價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的程度,如果非要找個標準去評判,那多數情況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而論,而在現階段這又是與素質教育相悖的。最后,現在教育環境的改變也使教師的壓力很大、境遇堪憂,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獨生子女大量涌現,單親家庭不斷出現,家庭教育、學生挫折教育嚴重缺失……面對中學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和出現的新情況,學校管理者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管理工作。
2.中學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現狀
中學教育人本化管理的內核是“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一思想要求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通過人自覺自愿的努力來實現價值,進而不斷提高管理的效用。目前,中學教育人本化管理的現狀不容樂觀,還存在著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在中學教育管理中,由于受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和升學制度的壓力,人性化管理沒有得到必要的體現,學校管理還是“以成績為本”。管理者們似乎自覺不自覺地都在用學生的成績給教師打分,社會上的家長們也在用孩子的成績來衡量老師,“唯分數論英雄”。
此外,現在的一些社會教育制度等因素也極大地制約了人本化管理在學校的推廣和應用,而以往的管理思維和管理模式又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中學教學管理,迫切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本化管理策略。
二、實現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人本化理念
首先,要以學生為本,提倡尊重教育。
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即“教”和“育”,面對現在中學教育的現狀,學校不僅僅要搞好教學工作,教授知識,搞好“教”的工作,更要積極開展“德、體、美、勞”等育人工作,搞好“育”的工作,把每個學生看做一個獨立個體,引導和鼓勵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只要引導得當,每個學生都會開花結果,最終實現自己的個體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管理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尊重教育,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即從管理模式到課程設置以及評價標準都要適應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用一張試卷來解決所有問題,最終建立一個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教育教學管理體系,使教育在本質上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
其次,要以教師為本,努力實現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發展,作為學校管理者,首先應當認識到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視教師在教育教學研究以及教學質量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學校管理者不僅要加強師德教育,還必須重視一個問題,即教師也是社會化的人,我認為在尊師重教的當今,以教師為本的大前提是繼續提高教師待遇,確保教師的收入與付出相匹配的社會化經濟地位。
在保證教師的社會化經濟地位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教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一方面要想方設法激發教師想學習、想發展的欲望,另一方面要探索教師不斷發展進步的途徑,不僅要加強校內教師之間的交流,還要加強各地區之間教師之間的交流,并且公平公正地為所有教師提供足夠而有效的教育教學培訓機會,定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研討交流會,組織教師開展創新教學方法觀摩課等活動,不斷提升教師教學的能力,增強教師對自我工作的自信心,使教師以端正的教學態度、過硬的教學素養和較強的教學自信力投身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2.建構以人為本的學校評價體系
在中學教育管理中,建構以人為本的學校評價體系主要涉及對教師的評價和對學生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建議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第一,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建立以教師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師德、教學能力和教學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教師評價機制。
第二,依據新的社會需求、新的人才培養觀念,以及中學教育的改革發展目標而建立科學、靈活的符合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規律的教師評價制度。
第三,根據各學校實際情況,建立以教師自我評價和教師同行評價為基礎,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為參照的綜合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對學生的評價要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把學生作為評價的落腳點,以學生的全面個體發展為最高評價標準,改變單一的評價手段,從根本上改變“唯分數論英雄”的錯誤思想。
首先,要改變評價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作出比較全面的評價,而且要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和某方面的特長、創新動機、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作出評價。
其次,要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學校要依據現階段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把促進學生的全面個體發展作為評價學生的最高標準,在常規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考試科目的評價,還要重視非考試科目的評價,不僅重視對智力發展的評價,還要重視對品德養成和行為習慣養成的評價,最終形成知識與能力相統一,思想與人格相統一的評價標準。
最后,評價學生要做到“四結合”。要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以過程評價為主;要堅持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堅持情感評價法、口頭表揚法與體態語言法、獎勵制度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要堅持單一素質評價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評價形式。
3.建立合理而完善的管理機制
在中學管理運行機制上,管理者要以教師為本,強化對教師的重視,注重“感情投資”,既要實行規范化的“嚴”制度,又要實行人性化的“軟”管理,既要做到事事有法可依、時時有規可循、人人有章可遵,又要相信“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的軟管理,充分調動和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教師自由發揮聰明才智,積極地、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到規范化與人性化相結合,既注重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又重視了尊重人性,肯定了人的價值,從而形成一種和諧、寬松、自覺的育人環境。
與此同時,還要完善中學教育管理的參與機制,讓教師真正參與到學校教育管理中來。這就需要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學生代表大會制度以及家長委員會制度,拓寬教師、學生和家長反映意見、提建議的多種渠道,使師生和家長的意見通過多種渠道得以轉達,以提高中學教育管理的質量,進而實現中學教育的人本化管理。
三、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前景展望
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過程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需要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探索和艱辛付出,但是我們堅信,只要國家根據中學人本化教育管理的需要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全社會形成教育管理人本化的氛圍,管理者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一定能使中學校園充滿活力和人性化,為中學教學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張澤來.實現中學教育管理以人為本的路徑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4(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