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抒雯
7月24日,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決定不對俄羅斯國家隊實施禁賽,將“通行證發放權”下放給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
普京總統對此決斷表示贊賞,他說:“盡管國際奧委會受到公開的壓力,但該組織把決定俄羅斯運動員命運的權力交給了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避免了奧林匹克運動陷入分裂。”
對于俄運動員興奮劑事件,普京表示,將就反興奮劑問題與國際奧委會開展緊密的合作,并成立一個由俄國內外知名人士組成的獨立公共委員會負責調查興奮劑問題。
一場很有可能源于政治并釀成嚴重后果的奧運風波,在國際奧委會最后采取的一種相對妥協的決策下得以平息,這是避免政治干預體育的明智之舉。
在遠離政治,避免成為政治工具的道路上,里約奧運無疑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政治淡化 抵制悲劇沒有重演
俄羅斯興奮劑事件,應嚴肅處理,但不應“集體連坐”。 “集體懲罰”涉嫌到連坐,也會被視為一種雙重標準,因此毫無疑問會引來極大的“不公平”爭議。
正如此次興奮劑事件發生后俄羅斯奧委會主席朱可夫說:“想想看,美國的加特林有兩次藥檢陽性被禁賽,但是他可以去里約,而伊辛巴耶娃或者舒本科夫這樣一直清白的選手卻要被禁賽,這是何其不公平。”
現行體制下,不只俄羅斯這樣,肯尼亞也有政府官員主導的大規模興奮劑欺詐事件,但他們沒有被禁止參加奧運會。
世界反興奮劑組織本應及早去處理,及早制止,但卻對很多線索視而不見或不采取行動,直到這時候才來針對所有俄羅斯運動員“全體禁賽”,是否公平?
雖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只消看看興奮劑風波中興風作浪的那些國家和人物,讓世人相信這不是美國人和他的小兄弟的陰謀,恐怕和讓美國人和他的小兄弟相信俄羅斯人沒有尿樣作弊一樣困難。
有報道顯示,在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公布有關俄羅斯運動隊興奮劑調查報告之前,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西班牙、瑞士等10國反興奮劑組織及20多個體育團體已草擬了一封給國際奧委會的聯名信,呼吁禁止俄羅斯參加里約奧運會。
政治上的博弈不應以犧牲以個體為單位的運動員的利益為代價。很顯然,奧組委并沒有被隱形的政治勢力左右,最終做出了較為公正的處理,讓271名沒有興奮劑纏身的俄羅斯優秀運動員搭上了前往里約的末班車。可見,政治對體育的消極作用正在逐漸淡化。
奧運在過往的100多年時間里,曾經循環往復地被用來作為政治的工具,攻訐政敵國家,釋放政治謊言,美國用過,蘇聯用過,歐洲用過,亞洲用過。
我們熟知的美蘇冷戰期間,1980年美國聯合60多個國家共同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抗議蘇聯出兵阿富汗。
為了報復,1984年蘇聯等19個國家也相繼宣布拒絕參加洛杉磯奧運會。
而這次,悲劇沒有重演。
近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在普京上臺后,隨著美國與俄羅斯政治上的博弈加劇,體育成為了兩國競爭的一個另類領域。
盡管如此,在此次興奮劑事件發生后,看清了西方某些國家的用意的普京,雖然火大,但除了警告奧林匹克運動面臨分裂的危險之外,其表態卻是相當克制,并言“政治不應干預體育”。試想,如果時間倒退30年,將是怎樣一番嚴重的后果。
全球化淡去體育政治色彩
自柏林墻倒塌之后,與其余的生活方式漸漸淡去政治色彩一樣,體育也越來越恢復到其作為人們生活方式本身,脫離政治奴仆的角色。
1988年可算是最后一屆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奧運會。漢城奧運會雖然因韓國剛剛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政治變革而失去了國內政治色彩,但是國際奧委會否決朝韓合辦的意愿,導致朝鮮抵制,本身就演變成了一場政治爭端。而后的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幾乎便是純然的體育與荷爾蒙,與政治淡化了關系。
在意識形態對峙的年代里,除了一些國際高峰會議,各個國家,尤其是意識形態對立國家,幾乎沒有太多的政治談判空間。因此,每屆奧運會舉辦的時候,便是各個國家懷著政治鬼胎四處游竄之際。大國要利用奧運會彰顯控制力,小國要利用奧運會來放大自己平時不被注意的聲音。
斯皮爾伯格在《慕尼黑》中不無同情地指出,正是因為巴勒斯坦的聲音在日常之中根本無法聽見,于是他們采取了鋌而走險的方式,讓奧運會成為他們的傳聲筒。
然而,全球化的演進使原本稀少的國際交往場合變得無所不在,所有的政治角力都有自己的斗獸場。G20峰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盟、WTO、亞太峰會、WHO,每年所舉行的政治峰會此起彼落令人應接不暇。東亞有聯盟,亞太有TPP,任何一個國家在本地區或者是世界性的論壇上,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發言位置,并且在不同的議題上,都有不同的專業性場合可供發言,類似于奧運會的非政治集會,已經變得不再具有話筒效應。除非想要制造恐怖事件,否則沒必要在體育賽事上進行政治呼叫。
時至今日,盡管里約奧運槽點滿滿,但令人欣慰的是,它是罕見的幾乎沒有國際政治色彩的奧運會。它處在一個雖然并不富裕,然而長期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拉美大陸;遠離地緣政治核心歐亞大國;當前最為熾烈的反恐戰爭在巴西幾乎沒有半點蹤跡,不知宗教沖突為何物;整個拉美幾乎整齊劃一的意識形態,沒有你死我活的左右派仇視;全世界除了零星的自殺式恐怖活動之外,沒有大型的國與國之間的爭斗……
雖然里約的無政治奧運有它的獨特性,但全球化進程讓體育逐漸褪去政治色彩已是普遍存在。
體育和政治應和諧共生
體育應遠離政治,卻又離不開政治。在人類文明社會,似乎沒有什么能夠不受政治和經濟的影響,體育亦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曾說,“開展體育運動,離不開政府以及政治人物的支持與合作”。
體育完全獨立于政治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法。
既然如此,充分發揮政治的積極作用,不淪為政治的工具,是體育運動發展應該尋求的平衡點。
為了給體育運動營造更和諧更健康的發展環境,我國也正在做出積極舉措。
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指出,改革足球管理體制要推行“政社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加快推進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對于足協的領導機構,《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明確規定中國足協將不設行政級別,由國務院體育行政部門代表、知名足球專業人士、社會人士和專家代表等組成,保證足協領導機構的專業化……
這是體育的進步,也是政治的進步。奧林匹克在社會的進步中,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
資料來源:新浪新聞、今日話題、瞭望智庫、環球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