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往事歷歷,大師門下兩父子
藍海,就職于華潤山東醫藥有限公司,20年兢兢業業拼搏的他,如今已是一名薪酬優厚的高層領導;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快書代表性傳承人孫鎮業之子,他還是一名山東快書藝術的踐行者,幼年起山東快書藝術的種子便已在他的內心生根發芽。
談起山東快書的學藝歷程,藍海滿懷感慨地說:“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坐在小凳上看父親教學生。”據家人說,藍海3歲時,父親孫鎮業就為他定做了一副小鴛鴦板,開始教他學習山東快書。而最令他難忘的是17歲那年藝術大師高元鈞夫婦對他的教育與啟迪。
藍海回憶,“1986年,父親的恩師高元鈞大師和師母,也就是我的高爺爺高奶奶,尋訪故地濟南。他們住在我家里的兩個月,大多時間都用在了指導我在山東快書《魯達除霸》的表演上。這部經典的山東快書作品凝聚了兩位老人的深情,書中每一個字符、標點、字段的間隙,甚至表演時的每一個眼神、動作,尤其二老為指導我對劇中人物‘唱曲姑娘的神態、動作與心理寫照的領會時,耐心地拆分細節,用最樸實的話語一一講解給我聽,并無數次地親身演示,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令人感動。”巧合的是,被譽為山東快書靈魂人物的孫鎮業先生1961年經山東省曲藝團推薦,在高元鈞大師身邊學習山東快書藝術時也是17歲。
眾所周知,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孫鎮業先生的快書幾乎感動了一個時代,他在上世紀80年代創作、整理、錄制的膾炙人口的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魯智深》等作品廣泛流傳,在中央電視臺及全國多家電臺、電視臺連續播出,成為一代山東人對家鄉文藝的印象標識。這,取決于他個人的謙遜勤奮與堅持不懈,卻也離不開恩師高元鈞對他數十年的精心栽培,他的表演中無處不流露著對恩師表演上幽默風趣、粗獷瀟灑、熱情奔放的高派山東快書藝術特色的繼承與發展。而高元鈞夫婦對藍海的這份特別的偏愛,也鑄就了山東快書藝術在藍海青春、心靈乃至整個生命中難以割舍的地位。
離別匆匆,子承父愿一“春秋”
或是因為《武松傳》《魯智深》連續幾年播出時家中收到的聽眾、觀眾書信之厚、言辭之懇切,或是因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們對父親之崇敬與感恩,或是因為父親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山東快書代表性傳承人,或是因為父親實現了高元鈞當年一句“把山東快書通過鎮業的手還給山東”的諾言……藍海身在名門,也一直把父親視作驕傲。只是,這份驕傲因父親的突然離世變成了責任,悲痛、遺憾經過歲月的沉淀,使命感如泰山一般壓在了他的雙肩。為了山東快書事業,父親付出了畢生精力;踐行其未來得及出口的遺愿,自然成了藍海的職責所在。
2011年,在父親離世之日起的半年多時間內,不惑之年的藍海不敢觸碰與父親有關的任何記憶,唯有桌案上與電腦里父親還未整理完畢的書稿及那副鴛鴦板時時刻刻提醒著他未竟的事業。責任感與使命感讓他忍住了悲痛,他開始虔誠而謹慎地整理、校對書稿。多少次的深夜無眠,多少次與父親的隔空對話,120萬字的浩瀚書海,足足歷經了1600多個日日夜夜,在與父親的徒弟趙福海、李東風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完成了全部文字的整理和令出版社都為之敬佩的專業水準的第五遍校對。直到2015年11月29日,在孫鎮業先生逝世五周年的紀念活動中,父親遺著《雅韻春秋》一書正式出版發行,才算完成了對父親心血的告慰!
作為首屆《泉城書 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紀念孫鎮業先生逝世五周年《雅韻春秋》出版發行儀式”受到了曲藝界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書的出版也得到了曲協領導、曲藝名家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藍海回憶,出版發行儀式上各位藝術家的激勵和鞭策至今常在耳邊回響,一刻也不敢忘懷。趙連甲說:“孫鎮業是藝術家、作家、教育家、又是理論家,留下了120萬字的著作。他是曲藝界的光榮,是曲藝界的驕傲,是曲藝界人士不能忘懷的,是我們學習的旗幟。這也是我們學習落實習總書記對我們的指示,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懷、為人民抒情,讓我們學習孫鎮業,更好地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薛中銳說:“孫鎮業是一位敬重自己事業的人,鎮守自己事業的人,振興自己事業的人,他全面繼承發展了高元鈞大師的藝術,在中國曲藝史上寫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高洪勝說:“孫鎮業師哥傳承師訓,入骨入髓,尊師重道,堪稱典范。總結理論、承上啟下、身為旗手、率先垂范,為山東快書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不愧是山東快書的英雄。”唐愛國說:“孫鎮業生前被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命名為山東快書藝術傳承大師,他是山東快書藝術新時代傳承、發展過程中繼高元鈞、楊立德等之后又一位名揚華夏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追憶這件事的動因,藍海淡淡地表示,這是做子女分內的事,鴛鴦板聲在我們家絕不能消失。父親孫鎮業的一生,是為山東快書藝術嘔心瀝血的一生,《雅韻春秋》的定名與編纂凝結著他對山東快書藝術的忠誠與摯愛,也是他對山東快書藝術理論研究、舞臺表演及創作經驗、經典作品和教學教案一輩子的心血集成。本書收錄了孫鎮業各年齡段舞臺劇照、生活照、書畫作品120余幅,正文分為上、中、下三部,共計120萬字。上部是孫鎮業歷年創作的如《賀老總赴宴》《戰士的性格》《兵法頌》及補寫的《武松傳》中《鬧當鋪》《張家店》《二龍山》等40篇經典曲藝作品;中部是49萬字的長篇山東快書《魯智深》,這也是繼《武松傳》后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傳統長篇山東快書;下部是孫鎮業集一生從事山東快書藝術的智慧結晶,主要涵蓋了創作、表演理論、教學教案及400個山東快書小段作品。此書是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料,必將銘記在中華民族藝術、山東快書藝術的史冊上。
父愛重重,敦本務實話傳承
“身為孫鎮業的兒子,在父親離開的那一刻,我就下定決心,要把父親為之奮斗一生的山東快書事業 繼承下去。如何繼承,不能不提到一個對我非常重要的人:我的師父,也是我的五叔,高洪勝(高元鈞大師之五子)。”
藍海提起師父,語速慢了下來,眼神里溢滿了敬重與感激:“說起來很慚愧,自從1992年跟隨父親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元宵文藝晚會表演對口山東快書《請客》后,我就很少參加山東快書的活動了。雖然后來父親對我在山東快書藝術上的指導從未中斷,但由于工作原因,我漸漸淡出了快書事業。父親突然離世后,我才重新拿起了鴛鴦板。可是放下這么長時間了,得繼續學習啊。我幾乎沒有過多思索,就認準了一個人——五叔,拜五叔為師!我父親拜的是高元鈞大師,我拜大師的兒子繼續學習,可以說這就是藝術生命的延續吧!”
拜師后不久,師父對藍海說,你父親當年開辦的山東快書藝術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山東快書演員,付諸了極大的心血。你有責任把他們召集起來,他們是未來山東快書的中堅力量啊。當時,藍海手上只有一二個學生的聯系方式,要想將當年父親學校里學得最好的四五十名學生全部找到,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藍海硬是憑借一股韌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將分布在五湖四海的48名學生全部聯系上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當他打通了一位藝校學生的電話時,剛剛介紹完自己,說明了致電用意后,這位學生當即在電話里失聲痛哭:“我以為老師不在了,就沒人管我們了呢。”那一刻,藍海握著聽筒的手也在顫抖,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他深刻地明白了師父讓他一定要找到這些學生的良苦用心。現在,父親藝校里的不少學生已經重新拿起了鴛鴦板,積極地在各地開展山東快書的演出、培訓活動。
藍海清楚地記得2014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高元鈞”杯全國山東快書大賽。他說,比賽前三個月,自己為是否參賽猶豫不決。他向師父求助,師父說:“必須參加!因為你是孫鎮業的兒子,是我的大徒弟,你參加的意義遠遠不是名次可比的!”當時,藍海正在三校父親的書稿,《魯智深》里的《大鬧野豬林》吸引了他。于是,在繁忙的工作及校對書稿之余,他擠出時間,將25分鐘的《大鬧野豬林》改編壓縮為12分鐘的單段,背詞、裝動作、排練……一切都是利用晚上時間來完成的。其間,他還專門抽出一天,早上奔到北京,晚上趕回濟南,請師父指導。每天的苦練,讓師父看到了快書在他身上傳承的希望。比賽結束后,師父在臺口等著他,充滿愛意地說:“沒想到,很好!很好!”二叔高洪順一把抱住藍海,流著淚說:“我的鎮業師哥又回來了!”
既然又重新拿起了鴛鴦板,那么如何傳承山東快書就時刻縈繞在藍海的腦子里了。有一次,他參加山東交通學院的晚會,表演山東快書,在大學生們的掌聲和吶喊聲中,他突然意識到,高等學府就是一塊傳承山東快書的熱土啊!他決心在高校內開辦講壇,在高等學府里傳播山東快書藝術。當他把這個想法匯報給師父后,師父高興地說:“好!我絕對支持你!”于是,今年初,在好友大新等人的幫助下,藍海策劃成立了山東快書山東高校講壇。2016年4月6日,在山東交通學院隆重舉辦了山東快書山東高校講壇成立晚會。
4月27日,山東快書山東高校講壇在山東交通學院正式揭牌開講。同時,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授予山東交通學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快書)傳承基地”的稱號,為熱愛山東快書表演的大學生建立了穩定而扎實的學習平臺。師父高洪勝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擔任講壇藝術指導的同時親自授課,父親的徒弟趙福海、李東風、王曉峰等也出任講師,藍海的妻子冬梅擔任形體老師,這是一支稱得上豪華陣容的教師隊伍。令藍海深為感動的是年過60的師父高洪勝為趕上19:30講壇的第一課,不顧路途勞累,18:30從北京趕到學院所在地長清,21:30再趕回北京,成為高校講壇的佳話,也是山東快書界的旗幟與榜樣!
談到傳承山東快書的下一步計劃,藍海若有所思地表示,“我準備聯系其他高校,讓更多的大學生認識、接受并喜歡、熱愛山東快書藝術,我非常有信心做好這件事!習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而講壇的開辦正是踐行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具體表現形式。山東藝術研究院院長張積強,山東省曲協主席孫立生、副主席慈建國,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非遺辦主任郭學東,濟南市曲協主席張慶等等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與幫助。此外,我利用業余時間正在與人合作擬創作一部中篇山東快書,今年我還要收幾個徒弟,把山東快書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從父親的教育和自幼受到的熏陶,到師從高洪勝,再到現在義務開辦“山東快書山東高校講壇”等一系列傳承活動,與其說是藍海對父親與師父這雙重父愛的回應,不如說是一份對山東快書藝術的熱愛與忠誠,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自覺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