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中心小學,314009)
2016獲獎案例-10 不要用“善意”的提示讓課堂“出軌”
姚萍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中心小學,314009)
最近參加了一次青年教師的研討活動。筆者是一個剛參加工作三年的青年教師,有幸參加了這次活動,并上了一節三年級的《籃球——多種形式的運球游戲》課。從教學設計到上課,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檢閱的過程。
本次課上筆者設計了一個行進間的運球游戲:布置場地時在區域內放置不同顏色的地墊,讓學生找2~4個不同顏色的地墊。筆者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設計自己的運球路線,完成直線運球、運球變向、換手運球等動作。
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筆者在教學示范中對學生們提示了一句:“同學們,請你們開動腦筋想一想,2個點可以組成什么圖形?3個點呢?4個點呢?”學生們很聰明,立刻有了想法:“直線!三角形!四邊形!”很快,全班學生都有了模仿行為,開始設計圖形并運球。這就和筆者的設計意圖出現了不同,導致該節課完成不了設計的教學目標。學生們都彎著腰找地上的點,設計圖形然后運球。當然學生們表現得都非常棒,要計時比多,就快速運球,要比穩就減少失誤。整節課,學生們都非常認真地完成筆者的練習要求,但卻沒有取得預想的教學效果。在課后的教學研討中,觀摩教師向筆者提出了這樣如下問題:“為什么不讓學生從找4個點開始呢?沿4點運球和2點間運球到底哪個難?你這樣設計不是讓學生由難到易地完成教學任務了?”“這節課怎么和你的教學設計不一樣?你的教學目標也沒有完成啊?”在觀摩教師的質疑和研討中筆者陷入了思考。
1.教師為什么要提示游戲中,教師的提示能夠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按照教師設計的意圖,達到預想的效果。但對于低段的學生,往往會產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教師在課中的提醒讓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甚至會有錯誤導向,讓學生“誤會”教師的意思。
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有著較強的模仿力和接受力;感知事物以直觀視聽和形象為主,抽象思維能力比較差。因此,教師在課中應主要以示范為主,輔以合理的語言提示。但在練習的什么時候提示,練習到什么程度提示,提示到什么程度,都是教師在課前需要設計好、預想到的。
本次課中,教師在示范完后,立即給學生一個錯誤的提示,導致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一直被教師誤導,最后導致這個游戲的意圖“出軌”。選擇合理的時間,提出合適的提示,是青年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2.如何將游戲設計成由易到難
本節課中筆者設計的游戲是從找2個點到找4個點,這樣一個由易到難的設計,由于筆者在課堂上的語言提示錯誤,反而使學生由難到易地進行練習。課后看課的教師提出的質疑也指向了這一點。其實在設計之初,筆者的意圖是從學生的觀察范圍,學生運球的熟練度、連續性出發,讓學生從2個點到4個點的過渡學習,讓學生由易到難完成練習要求。然而,看課教師看到的效果是,學生從2個點的折返,到4個點的曲線繞回,練習由難到易,他們從專業的技術角度出發,曲解了筆者的設計意圖。所以,在游戲設計的環節中,一定要考慮技術的難易程度,也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地設計游戲環節,而不僅僅是為了讓課看起來形式豐富,不合理地增加練習密度;也可以從學生的接受度出發,從規則的變化出發,讓游戲由簡單到復雜層層疊加,省去教師不必要的講解時間,讓學生快速地理解規則。
3.教學設計如何落實
本次課的教學設計與實際的教學過程出現了不同。筆者在設計之初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本堂課的練習,提高觀察能力與反應能力,以及今后在實際籃球比賽中的運用能力。最后課的效果卻是提高了學生運球的熟練度,增強了學生的體能,但忽視了以后對技術的運用。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將教師的課堂設計落實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提示時機。提示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行為,也是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教師的提示設計要關注兩點:一是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練習需要;二是根據教師的教學過程,安排一些合理的教學提示,起到引發學生思考,提示練習要點,達到練習效果的作用。課中的提示都需要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并在課上及時提出。提示本身既是教師與學生語言環境的交流,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思維碰撞的契機,教師的提示不僅是為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服務,更多的應該起到調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完成任務體驗成功的作用。
第二,把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從學生出發,按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內容,為他們量身打造。
第三,提高教師的自身業務素養。只有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理解透徹,對技術分析正確,才能設計出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
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提示要合理安排,巧妙應用,適時提出,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更好地完成練習要求,達到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善導”、“引思”、“激趣”、“精講”的教學要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