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100088)
科研系列文章二:根源分析:體育科研難在何處
于素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100088)
談起體育教師做研究,有的人反應是“實在太難了”,有些人的反應并沒有這么明顯,甚至,還有些人的反應剛好相反。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教師做研究真的很難?有這種“難”的反應者,又是什么原因呢?教師研究“難”的感覺會隨著經驗的積累發生從難到易的變化嗎?如果回答“是”的話,那怎么才能發生“質”的轉變?本研究主要以一線教師撰寫論文為例,從選題、建構、成文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常言說,“選題成功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半”。說明選題的重要程度,如此重要應該是有一定難度,也難怪會有人認為“選題難”。那么,體育科研選題究竟難在何處?下面從范圍和題目兩個方面討論。
(一)研究范圍選擇之難
體育科研范圍的選擇,如果單從體育教師的角度選題,既有體育課程教學的若干方向,又有課余訓練與競賽等諸多問題,還可以從陽光體育或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展開研究工作,甚至有的可能會選擇學校體育之外的社區體育、家庭體育等進行研究。可是,還有不少人會在研究范圍的選擇上感到束手無策。通過觀察了解,以及與一線教師的交流發現,以下幾種情況較為突出。
1.“廣而難選”:廣泛之因
要從事體育科學研究,選題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沒有明確的外延,凡是與學校體育有關的,甚至與體育有關的,教師都可以作為選題進行研究。這樣一來,有一些教師不知道選什么是好。這種因范圍大而選題難的現象,實際上僅僅對于處于研究初期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尤其是對于研究幾乎還沒有入門的教師而言,面對于如此廣泛的研究范圍,選題就如同大海里撈針,難度可想而知。初期階段的研究者,既難以確定哪些方面是需要重點研究的,也難以開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因為,這一時期的研究者幾乎對哪個領域都是一樣的把握程度,未能深入了解或尚未發現突出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好像是選哪個領域都可行或都不妥。舉棋不定的情況下研究選題自然也就無從下手。
2.“無趣不選”:興趣之因
從事體育科研工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不斷培養興趣,否則,即便是在某一階段做了研究工作,也很難堅持下來。然而,科研興趣的培養并非一朝一日之功。為什么因為缺乏興趣選題就有一定難度呢?
首先,假如對體育科研沒有興趣,即便是有很好的選題機會,也都難以抓住,因為沒有興趣,選題的意識也無從談起。
其次,沒有興趣的科研,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是被動的科研,甚至有些時候從事研究工作(如寫篇文章),會感受到是一種痛苦的體驗。選題也就自然成了不愿投入的事情。如果在這種狀態下進行選題,所選研究范圍很有可能價值不大,研究也難以理出結果。由此可以看出,興趣之因,是難選題的根源之一。
3.“無處可選”:重復之因
有次和一位教師電話聊天,聊起如何選題的事情時,該教師問了這么一個問題,“學校體育、體育教學兩個領域幾乎方方面面都有研究,還能從哪里選到題呢,一線教師根本沒有可研究的啦”,聽了這樣的疑惑,筆者第一反應就是,有教師在選題上產生了困難。實際上,筆者看來,前人無論在體育方面做了哪些研究,即便是研究幾乎覆蓋得非常全面,也依然可以與時俱進繼續研究。甚至可以梳理前人研究的經驗與不足,再次找到繼續研究的節點。之所以在選題方面有“無處可選”的感覺,主要是后續研究者擔心做“重復性”研究。從表面上看,別人對某個領域研究了,再選題研究統一范疇好像是做了重復性研究,而仔細觀察和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后續的研究多數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的一次深化,或換了新的視角。而對于驗證性研究,完全可以重復做實驗研究,再次驗證結論的一致性等。例如,在體育教學方法這個領域的研究方面,回顧幾十年的已有研究,如有的側重于教法,有的側重于學法,有的是兩種方法兼而有之。即便是都在研究教法,有的是在梳理各種教法的基本理論,有的是在實踐中驗證各種教法的實效性,還有的是在探討新的教法等。因此,前人所做的全面而豐富的研究不是使后續研究無路可走,而是給后續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研究題目確定之難
當研究范圍選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要精準確定題目,可是,并非所有的研究題目都定得恰到好處。甚至,有些題目出現核心不明確、不夠精簡、語法錯誤等不良現象。出現若干種不良定題的現象,說明對于一些研究者而言,在如何確定適宜的或好的題目的時候有些為難。那么,都有哪些方面的體現,又是哪些原因所致呢?
1.“干多思少難定”:思考之因
幾乎所有的一線教師,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工作在教學崗位,如果進行思考,大多數是在思考如何才能把課上好,很少將思考定格在研究題目的確定上,因此對于如何確定研究題目知之甚少。通過觀察部分一線教師的論文題目可以發現,不當題目較為常見。例如,一個“武術的功能價值研究”論文題目告訴我們,實際上該研究者并未對武術的功能價值有過多的思考,如果有所思考,就能夠明白,假如沒有發掘到新的功能價值,再確定這樣一個題目進行研究,很難有新的思路、新的觀點,這樣的研究很有可能會被稱為重復性研究。又如,“學習方式對青春期學生參與耐久跑項目主動性的研究”,題目上既沒有明確是何種學習方式對主動性培養有促進作用,也沒有用更為準確的詞語定位主動性,核心概念不明確,題目不夠聚焦。因為學習方式有N多種,使用得當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促進明顯,使用不當,不僅很難看到明顯學習效果,而且在激發青春期學生參與耐久跑項目主動性上也很難有所體現。因此,研究題目的確定需要經過深入思考后確定。尤其是對于整天忙碌于教學實踐工作的體育教師而言,教學時間之余,要從事體育研究,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琢磨研究題目,否則,接下去的研究工作就很難延續。
2.“見多做少難定”:行動之因
對于眾多一線體育教師而言,有部分教師會經常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他人的文章,當然,這部分教師會比從不閱讀者更有收獲,受到的啟發也會更加明顯。但是,多數情況下啟發多為教學實踐方面,尤其是看了實踐指導性比較強的文章,教師會一邊看文章一邊思考教學,學習他人教學經驗,或通過閱讀文章對照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長期如此積累就能夠逐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的體育教學實踐能力也能得到應有的提高。在閱讀他人文章的時候,閱讀得越多,見到的題目也越多,應該也會有更多的如何確定題目的啟發。但是,假如只是閱讀而不嘗試模仿選題定題,在研究題目如何確定方面,啟發會甚微。因此,看過后要能夠行動起來,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也嘗試模仿他人的研究題目(尤其是好的題目)練習選定題目的方法。只有這樣,題目的確定才不會有更多的為難之處。
3.“練多聽少難定”:指點之因
一位考生在博士招生面試的時候,有考官問這樣一個問題,“多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你最遺憾的是什么”,考生幾乎沒有經過思考就脫口而出“最遺憾的是沒有名師的指導”。這一問題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是做教學實踐,還是做研究,如果缺少了他人的指導,或多或少會走一些彎路,既浪費了時間,又收效甚微。體育科研題目的確定也是如此,或許有人會說,不就一個題目嗎,有什么好難的。題目定的是否精準、新穎、巧妙,對科研能否成功起著關鍵性作用。要定一個好的題目,一方面來自于自己不斷的摸索積累,另一方面也需要他人的點撥。所以,體育教師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中,尤其是科研培訓中,要能夠從中聆聽講課專家的選題指導。很有可能會在如何確定題目上豁然開朗。
這里的建構是指搭建文章的結構框架,即平常我們所說的列提綱。一旦研究的題目確定好后,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全面、系統、深入的構思,將要研究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羅列出來。這一過程,真可謂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下面重點從找邏輯和定內容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邏輯主線尋找之難
撰寫論文無論是長期從事體育科研的專職人員,還是一線教師偶爾要通過研究撰寫一篇論文,都需要事先找到一條邏輯主線,否則,研究就會顯得思路不清,也難以沿著一個主線談全、談深、談透。那么什么原因造成研究難以尋找到邏輯主線呢?
1.基本概念不清晰
部分教師在從事研究的過程中,或許存在對“什么是研究的邏輯主線”,以及“為什么還需要有清晰的邏輯主線”等問題不明了。如果是這種情況,自然也就很難尋找到邏輯主線。作為任何一個研究者而言,都需要明確自己所從事研究的邏輯主線是什么,或更為具體地說,是用什么或從哪個角度將研究的內容串起的。如有的是對已有研究的梳理(文獻綜述等),確定邏輯主線,有的是沿“時間”,有的是按“重要事件”等。再如,有的經驗總結性文章,其主線或許會選定在“問題”上,即從發現某一問題,到分析這一問題,再到多種途徑解決該問題等。主線清晰,研究(或寫文章)就會更為聚焦在主題上。
2.不知道如何確定邏輯主線
有些人在研究中,對邏輯主線的概念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就是不知道如何確定,即“難”在方法不明。例如,有些研究出現雙主線現象,某文章顯示,前幾個一級標題是按時間順序描述的,而后幾個卻是從效果視角呈現的,這樣的研究就不夠聚焦,讀者也很有可能難以找到研究的目標和核心觀點。為此,掌握確定邏輯主線的方法十分必要。確定邏輯主線的時候最好能考慮其時間性、方向性、發展性、層次性和創新性。時間上無論是從古至今還是反推,時間最好不要過于跳躍;方向上要十分明確,即瞄準某一目標確定主線;發展上說明主線是動態的而非靜止不變的;層次上說明邏輯主線還應該是有層次遞進性特點的,不是一個平面,而是立體的;創新是最好能突出新思路、新視角確定主線。
(二)研究內容確定之難
對于體育科學研究而言,一旦研究的邏輯主線確定以后,就可以把散在的研究內容串聯起來。那么,研究內容的取舍如何把握?有些人的研究什么都想說,但越多或許越難以說明白,甚至越說越讓人感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有些人的研究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在內容上看上去總是覺得不夠完善,不是缺少根源分析,就是缺少充分論證,甚至有些沒有明確的結論等。因此,要破解研究內容確定之難題,需要厘清難之根源。
1.對研究主題構思不明、不全或不夠深入
尚未考慮清楚哪些是研究的核心內容和次要內容,因此就很有可能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良現象,也即什么都不愿舍棄。尤其是對于做了幾年研究的課題而言,感覺什么都很重要,研究成果上呈現哪些內容都很可行,所以就會難以抉擇。例如,某小學連續做了三年關于“陽光體育推進”的研究,有大課間活動、課外體育鍛煉、體育家庭作業、學生體育手抄報、體育節、全員運動會等,哪些方面都做得有聲有色,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的時候,卻不知如何取舍,這種現象說明,對研究主題的理解未能把握精準,邏輯主線不夠清晰,沒有厘清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因此,內容也就難以取舍。明確研究主題是確定研究內容的前提,該案例如果能夠厘清學校開展陽光體育,學校需要做什么,從哪些方面做,如何做,以及做成了什么樣等,按照這一思路去呈現,研究內容自然也就能夠各就其位,各盡其所了。
2.對研究內容熟悉程度不夠
在眾多研究者中,總會有人是單純在寫文章,而未經過研究的過程,自然對研究內容的熟悉程度也就略顯不足。只是為了寫篇文章而未經過長期研究,研究內容帶有不穩定性,往往是根據所搜集到的資料而定,甚至有些時候,資料搜集不全或某方面的資料嚴重缺少時,初步列好的論文框架都很有可能被再三調整,直至被動地跟著資料確定內容。相反,假如要撰寫的某篇文章是基于長期的研究基礎之上,對所有的研究內容都十分熟悉的前提下,確定內容之事也就難不倒研究者。因此,要突破研究內容確定的難題,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強化研究意識,盡可能地擺脫單純為寫文章而寫文章的現象。無論是專職研究人員,還是經常能夠在期刊雜志上看到研究成果的一線教師,相信都已經跨越了研究內容確定難的關卡,其結果大多數容易在研究的基礎上成文。而對于那些不常研究的人員來講,成文之難也難以避免。
一線教師從事體育科學研究,或許最難的莫過于落筆成文了。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之難,又是何種根源所致,下面從科研時間把握和科研觀念轉變兩個方面討論難在何處。
(一)科研時間把握之難
科研時間有長有短,即有整塊時間用于科研工作,也有零星時間利用之說。而對于整天整塊時間都不得不忙碌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之中的一線體育教師而言,科研時間的把握之難可以想象,但也有不同根源之說。
1.集中科研時間把握難,主要源于客觀原因
體育教師比較集中的時間除了白天一節一節地上課,晚上還要為上課做好充分準備(備課),體育科研很難有整塊的時間集中起來完成。即便是有人想坐下來記錄經驗,并進行經驗總結歸納分析,由于一天的辛勤忙碌,也難以有精力繼續堅持坐下去。因此,客觀上基本上決定了一線體育教師,尤其是中小學體育教師難有相對集中的科研時間。
2.零星科研時間把握難,主要源于主觀原因
過去,也曾有人將體育科研稱為體育教師的“副業”或“額外任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沒有充分認識到科研工作同樣十分重要的前提下,科研時間也就很難得以分配。因此,也就很難真正坐下來靜心研究(或撰寫文章),這種情況往往映射出是主觀意愿所致。即忽視科研的重要性,也就不愿意主動擠時間去從事研究工作。還有就是,即便是明確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以及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可忽視,但由于缺乏興趣,也同樣難以行動起來。以上兩種主客觀原因都很容易導致一線教師坐不下,或坐下了呆不久,“成文”之事也就難以體現。
(二)科研觀念轉變之難
有些一線教師或許10年20年也難以見到研究成果,從觀念上進行分析,有一下幾種根源制約著教師的行動腳步。
首先,一些人會認為“科研工作是研究人員的職責,與體育教師關系不大,教師就一心搞好教學即可。”持這種觀點者也不奇怪,因為,對于研究人員與一線教師主要的工作任務是明確的。但這種觀點并非完全成立,假如教師能夠有“工作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成果可視化”的認識開展工作的話,成功科研或許不那么遠離我們一線教師了,同時,動筆撰寫研究成果的時候也不至于感覺大腦一片空白。畢竟教學實踐與科研工作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辯證關系,而不是割裂開來的絕對孤立關系。所以,轉變對責任的認識十分必要。
其次,還有一些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認為自己不可能從事科學研究或寫成一篇文章,常表現出不敢動筆。其實不然,做研究也好,寫文章也罷,有的是在大學期間學過科研方法,有的是在職后參與過科研培訓,還有的是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如此這些,都為我們一線教師從事體育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之所以動筆難、成文更感難度之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信心的緣故。
第三,確有難在基本功上的緣故。進行體育科學研究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言的,同時也需要一定基本功做前提。動筆少者,積累也就不足,在方法技巧上的問題也會更為突出。例如,不常做研究(或寫文章)的教師,要么因選題不明或題目沒有定準,難以下筆成文;要么因思路不清晰,邏輯主線未能確定導致難以動筆。還有一些是題目和框架都搭建好了,語言表達方式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也難以落實。當然,還有的是文字功底有待提高,就連已有的教學經驗都難以準確記錄梳理,更難歸納整理提升為理論。
體育教師從事體育科學研究,一開始感受到難是情理之中,預料之內,主要是因為,體育教師其主要職責是搞好教學工作,科研盡管也不可缺少,但相比較而言,并不像體育教學工作那樣分配有固定的時間,而且,很多教師進行體育科研,一方面憑借興趣,一方面應對需求(甚至是特殊時期的特殊需求)才被動研究。假如教師沒有興趣,也假如體育科研對教師沒有太多硬性規定,或許有些教師教一輩子書都難以涉足科研工作。然而,假如有從難到易的辦法,或把握好幾個關鍵點能夠使科研變得容易起來,愿意積極從事體育科研的教師隊伍或許會大大增加。很多研究都是從問題出發,先有問題意識,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再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最后結合自己已有經驗找到解決問題辦法。實際上,體育科研也完全可以沿著這個邏輯展開。下面以“問題”為主線,談教師從事研究工作“從難到易”應把握的關鍵點。
(一)“多觀察”及時發現問題
觀察是研究的起始,如果沒有深入、全面的觀察,就很難發現問題。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問題而做,多觀察、常觀察,能夠為教師研究發現問題、確定選題提供豐富素材。然而,要求觀察什么,如何觀察呢?對于一線教師而言,觀察自己所從事工作中的任何現象或問題是重中之重,例如,觀察課堂上學生體育學習行為,就能從中歸納總結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對其進行進一步歸類,可以以體育學習行為為研究范圍擬定更為精準的題目展開研究。學生們的所有學習行為都可以成為觀察的對象和內容。至于觀察的方法,要注意把握好及時、仔細、全面和深入,如果能夠達到“看出門道”的水平,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能盡收眼底。這就要求觀察的同時要開動腦筋不停地思考,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怎么辦才更好?要像過電影一樣有一個觀察中整理的過程。
(二)“常反思”深入分析問題
要想較為輕松地從事體育科學研究工作,不僅要求有反思的精神,還要養成反思的習慣,更要掌握反思的方法,從而達到一定的反思能力。對反思的內容而言,除了可以對每天的工作有一個反思的過程,還要能夠重點反思通過觀察初步做出的判斷是否有偏頗。當然,反思的內容還可以繼續擴大到反思與他人的教學或學術上的溝通交流,或許就能夠帶來研究的沖動。還可以反思培訓學習,聽一些專家講座后帶來了哪些啟發和選題的思路。只要形成了反思的意識,有反思的精神,反思能夠給教師研究帶來很大幫助。當然,反思就還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達到常態化,即養成反思的習慣以后,對問題的分析也隨之會更加深入和全面。教師研究的構思難題、邏輯主線以及研究內容的確定難題也都將變得容易。
(三)“善積累”科學解決問題
積累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方法,有些人無論是否從事體育科研工作,都會經常積累有用素材,而有些人卻不然,幾乎不常積累,甚至是從不積累。然而,對于體育科研而言,從科學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如果平常善于積累,無論是文字材料的積累,還是相關研究數據的積累,甚至是直接或間接經驗的積累,都對科學解決問題提供了基礎數據。因此,積累能夠為科研從難到易提供可能。但如何積累呢?從積累形式上來看,積累既可以有電子的材料,也可以是紙質的材料;從積累時機上來看,事情發生的過程和發生后的即刻,將有價值的材料積累起來為最佳;從積累后的整理來看,所積累的素材,無論紙質還是電子形式的,都要分類歸納整理,為使用資料提供便利。每一位一線教師養成善于積累的習慣不同程度地會促進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體育教師進行研究工作,如果能夠把握住多觀察、常反思、善積累,基本上選題就能夠打開思路、選定范圍;如果能夠常反思,基本上就能夠形成問題意識,以及針對某一問題以問題串的方式,深究根源,借助于平日的積累尋找科學解決問題的良方。這樣從發現到分析再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一線教師順利從事科研的過程。當然,科研工作還有其他方法,這里僅僅是圍繞解決問題的思路,探討如何通過觀察、反思與積累將體育科研變得不那么難,不懼怕科研。
于素梅,教育學博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學校體育學、體育教學論、學生體質健康。發表專業學術論文《體育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等90余篇;出版專業論著《體育學法論》等28部;主持課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農村學校體育發展研究》、《基礎教育體育教育質量內涵及有效促進策略研究》、《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工作量分層認定研究》等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