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郭曉娜
(1.河南大學 環境與規劃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2. 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0047;3.重慶市三峽庫區地表過程與環境遙感重點實驗室,重慶 401331)
?
中國人口城鎮化對居民生活消費的時空影響研究
李 強1,郭曉娜2,3
(1.河南大學 環境與規劃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2. 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0047;3.重慶市三峽庫區地表過程與環境遙感重點實驗室,重慶 401331)
通過建立人口城鎮化與居民生活消費的完全分解模型,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000~2014年人口城鎮化與居民生活消費的8個子項目消費增長進行了定量測度。結論如下:①中國的消費增長最主要是受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所致,人口城鎮化推動作用居于次要位置。②人口城鎮化對全國消費增長貢獻比例越來越小,而且呈現出東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消費增長作用越來越小,而西部地區在逐年波動上升。③從消費結構來看,城鎮化對食品、文娛、交通通訊和衣著消費推動作用較大。
人口城鎮化;居民生活消費;完全分解模型;影響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中強調了從供給角度去促進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出中國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正迫切通過拉動內需來提高經濟。而新型城鎮化可以激發出中國的內需潛力,分析當前城鎮化與生活消費之間的關系,為我國制定消費政策提供幫助。
國內外學者對城鄉居民生活消費問題做了廣泛研究,國外學者更多關注城鄉消費差距的“倒U型”曲線的存在性研究[1,2]。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關注到城鎮化與居民消費的關系,有部分學者認為城鎮化對居民消費影響較小[3,4]。但是也有部分學者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城鎮化可以帶動農村消費[5~9],蔣南平進一步指出城鎮化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的促進作用大于農村居民[10]。付波航指出城鎮化通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變居民消費習慣和擴展消費領域等途徑間接地提高了總體消費水平,預計這一正向作用還會增強[11]。
總結以往的研究可以發現,學者多關注城鎮化與居民消費總量的關系。但是城鎮化對居民生活消費所包含的8類消費子項的影響研究較少。城鎮化過程中,居民生活各類消費項目存在什么樣的時空變化特征?這些問題亟待研究。筆者運用完全分解模型對2000-2014年全國除港澳臺地區以外的31個省級行政區的居民生活消費及其所包含的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服務等8類消費子項進行分解,定量測度人口城鎮化對居民生活消費增長影響的時空變化特征,為全國的居民生活消費增長機制提供科學依據。
2.1數據來源
在人口數據方面,人口城鎮化率是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由于2005年以前,有些省份采取農業與非農業戶口來進行人口結構劃分,為了使數據具有可比性,使用2000~2004年的31個省級行政區的城市化率及其人口均來自林堅的修正數據[12],2005~2014年的人口數據來自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在消費數據方面,所使用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為了消除每年的通貨膨脹的影響,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將2000~2014年消費數據均以2000年作為價格基期進行計算。
2.2研究方法
完全分解模型是一種完全消除殘差影響的因素分解方法,該模型的使用如下: 消費總量(C)增加受到人口規模(P)、人口城鄉結構(以城鎮和農村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比例Si表示)和人均消費量(以城鎮和農村人均消費量Ii表示)的影響:
C=P*∑iSiIi
(1)
假設基期指標(第0年) 用上標0表示,第t年指標用上標t表示,則基期和第t年經濟總量可分別用C0和Ct表示,t年間經濟總量變化ΔC(ΔP,ΔS及ΔI同理)為:ΔC=Ct-C0
(2)
因子P、S和I的變化對ΔC的貢獻分別用Peff、Seff和Ieff來表示,公式如下:
(3)
(4)
(5)
居民生活消費總量變化ΔC也即各種分解效應之和:
ΔC=Peff+Seff+Ieff
(6)
由于居民生活消費是由食品,衣著,居住,家庭設備及服務,交通和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其他商品及服務等8個子項目組成,為了進一步分析各個子項目。同上,對8個消費子項目也運用完全分解模型,計算過程仿照(1)~(6)式。
中國從2000~2014年居民生活消費增長了116471億元,其中人均消費效應Ieff為91556億元,占比78.6%,表現出全國消費增長最主要是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與人均消費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所致。其次是人口城鎮化效應Seff為15545億元,占比13.3%,表現出城鎮化帶動農村低消費群體向城市高消費群體的轉變,這一轉變對消費總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其作用居于次要地位。人口規模效應Peff為9370億元,占比8.1%,可以看出人口規模因素對全國消費的作用最小,這是由于我國嚴格控制人口,人口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所導致的。
3.1人口城鎮化對分省的8個子消費項目影響的區域差異
由表1可知,城鎮化帶動各個消費子項目存在著地域差異。總體來看,絕大部分地區的食品消費Seff位居首位,可以看出城鎮化促使城鄉居民在食品消費習慣發生改變,進而導致食品消費增長幅度較大。其中陜西、甘肅、青海等西部地區食品消費Seff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由于西部地區城鎮化變化幅度較大,促使大量的城鄉人口轉變。其次,北京、天津、上海等東部發達地區對于文化教育等精神生活消費更加重視。農民市民化后,在文教娛樂的消費上有所偏重。西藏農民轉為市民后,居住與醫療條件改善較大,所以西藏地區城鎮化帶動的居住與醫療保健的消費作用Seff較大。而中部地區在各個消費項目Seff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表1 2000-2014年中國各省人口城鎮化對消費增長的影響 億元
3.2人口城鎮化對各省的主要消費項目影響時間變化特征
從各個消費子項目來看,Seff變化較大的項目主要有食品、衣著、交通通訊和文教娛樂等4個。由表2可知,從時間尺度上來看,這4個主要消費子項目的變化情況基本保持一致,像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發達地區來看,由于人口城鎮化率接近極值,其人口城鎮化增長速率緩慢,進而使得人口城鎮化對消費量貢獻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由于這些地區人口城鎮化率相對較低,隨著西部大開發,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城鎮化變化較大,使得城鎮化推動消費增長的作用Seff速度較快,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區的這4個項目的增長速度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保持一致。從2000年以來,人口城鎮化的增長幅度基本呈現出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態勢。這也使得城鎮化帶動的消費提高幅度呈現出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態勢。

表2 各省主要消費子項目人口城鎮化效應變化情況 億元
2000~2014年全國消費增長最主要是受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所致,人口城鎮化因素是次要因素。其中人口城鎮化對消費增長累計貢獻15545億元,城鎮化在推動各種消費項目增長的過程中,食品消費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文教娛樂、交通通訊和衣著消費,從空間尺度上來看,東部大部分地區文教娛樂消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大部分地區食品消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地區各種消費項目的增長速度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從時間尺度上來看,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處于上升期,使得城鎮化推動消費增長作用越來越強。而北京、上海、廣東等東部地區由于城鎮化率已達極高的水平,所以使得其人口城鎮化推動消費增長作用較小。
[1]Anand S,Kanbur R.The Kuznets Process and the Inequality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0( 1) : 25~52.
[2]Bleaney M,Nishiyama A.Income Inequality and Growth:Does the Relationship vary with the IncomeLevel[J].EconomicsLetters,2004, 84 ( 3) : 349~355.
[3]劉志飛,顏進. 從居民消費角度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J].城市問題,2004(3)∶36.
[4]陳南岳. 中國過剩二元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145.
[5]胡日東,蘇梽芳.中國城鎮化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關系的動態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7(5):58~65.
[6]方振輝. 加快城鄉一體化:擴大內需的根本方略[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09(4):59~62.
[7]張書云,周凌瑤. 我國城鎮化發展與農村居民消費關系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1):30~37.
[8]呂景春,胡鈞浪. 城鎮化與擴大內需的作用機理:兼談我國農村城鎮化的基本路徑[J]. 中國流通經濟,2011(8):73~78.
[9]姜凌,高文玲. 城鎮化與農村居民消費:基于我國31個省(區)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 投資研究,2013(1):141~149.[10]蔣南平,王向南,朱琛. 中國城鎮化與城鄉居民消費的啟動:基于地級城市分城鄉的數據[J]. 當代經濟研究,2011(3):62~67.
[11]付波航,方齊云,宋德勇. 城鎮化、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基于省際動態面板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1):108~114.
[12]林堅. 2000年以來人口城鎮化水平變動省際差異分析:基于統計數據的校正和修補[J]. 城市規劃,2010(3):48~56.
Research on the Spatio-temporal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on the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in China
Li Qiang1, Guo Xiaona2,3
(1.CollegeofEnvironmentandPlanning,HenanUniversity,Kaifeng,Henan475001,China;2.CollegeofGeographyandTourism,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Shapingba,Chongqing400047,China;3.KeyLaboratoryofSurficialProcessandEnvironmentalRemoteSensingofThreeGorgesReservoirAreaofChongqing,Chongqing401331,China)
This paper,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iving consumption, measured growth of living consumption and its 8 subsidiaries project with regard to the 31 province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iving consumption from 2000 to 2014.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China’s consumption growth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per capita, by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mpetus in the secondary position. (2) The contribution that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made to the national consumption growth was less and less. And it showed that the push of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region for consumption growth was decreasing, while that of western region was rising in volatility. (3) From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urbanization played a larger role in promoting consumption of food, culture,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clothing etc.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esidents living consumption;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influence
2016-07-1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41271144);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編號:2015B199)
李強(1990—),男,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碩士研究生。
K902
A
1674-9944(2016)16-02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