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摘 要:云南各民族具有的傳統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和行為規范,是生態文明的早期形式及存在模式。這類前生態文明時代的思想及民間“法制”,是現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在邊疆民族地區推進及實施的基礎。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后,云南開始了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進程。各級黨政部門采取了系列建設措施,學界也對云南生態文明的建設進行了不同視角的研究,從理論到實踐取得了較大成就。十八大以后,云南生態文明的建設全面展開。其建設歷程及經驗教訓對目前開拓創新、綠色發展戰略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對于“排頭兵建設模式”,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在實踐和總結中取得實際成效。
關鍵詞: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前生態文明時代;歷史回顧;排頭兵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4-0022-15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旨,是建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的發展環境。黨的十七大以來,云南省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成績,樹立了良好的國際生態形象。但在具體實踐中,因盲目推進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導致生態破壞的教訓也不乏實例,值得反思。十八大以來,云南開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2015年1月,習近平同志期待云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講話,進一步推動了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梳理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進程,既對總結經驗、促進建設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又可對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模式和路徑的探討發揮推動及促進作用,踐行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云南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發展
[JP3]長期在邊疆地區繁衍生存的各民族,在不自覺中進行過生態文明建設的早期實踐,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區域性和典型的時代性特征。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良好的與自然環境相依共處、資源取之有度的生態思想及實踐方式,保持了全民自覺遵守生態規律的良好傳統。這些思想及傳統具有濃郁的“前生態文明”特點,是現當代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孕育、萌芽及早期發展階段。
[BT2] (一)明清時期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
[JP2]由于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資源豐富,明清以來就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云南的礦產資源、動植物資源大量被開采,耕地被大量墾辟,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部分地區的生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部分地方官員出于防災、減災的目的,采取了河堤植樹護衛堤壩、在山上栽種松樹、楊樹或果樹的措施。這些行為雖未上升到環境保護的主觀意識上,卻在客觀上達到了通過森林涵養水源、堅固河堤、防風止沙等效果。為了保護森林及水源,有些地方官府頒布了禁采令,如乾隆四年(1739年),楚雄府鎮南州正堂就在“神民永庇封山碑”中發布了不得樵采的飭令[ZW(DY,7]
此碑位于南華縣城北10公里見性山麓之響水河龍潭源頭,為清乾隆四年(1739年)二月二十八日勒石封山護林碑。碑文為:“此地龍潭響水,樹木茂盛,擁護林泉,今被居民砍伐,漸次稀少……凡近龍潭前55丈之內,概不得樵采,如敢違禁,斯攜斧行入山上,即行扭稟。”
[ZW)]。類似禁令在乾隆六十年( 1795)、道光三十年(1805年)、嘉慶四年(1799年)均有記載。此外,地方官府還倡導植樹以恢復生態環境,如大理下關市東舊鋪村本主廟《護松碑》記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理知府在下關東舊鋪村勸民種植松樹,規定將種松之山作為公山,禁止采伐扦葬。這些禁令因為出自官府,具有極大的約束力及法律效率,對地方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除官方法令外,很多民族村寨的鄉規民約也發揮了生態保護作用。很多民族村寨保留下來的碑刻及鄉規民約中,禁止砍伐森林、保護水源林及幼小林木的內容極為常見。這類鄉規民約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措施均涉及到了民族生態思想的本源,即適度、有計劃地利用生存資源,以維護并保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保障子孫后代能夠持續使用這些資源。各民族民間環保措施得到認同后,逐漸被作為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確立下來,成為長期實踐的指南,反映了人們生態及環境保護意識的初期覺醒,并在客觀上達到了保護生態、維持人與生存環境和諧發展的目的。這是云南地區前生態文明思想萌芽的典型表現。
(二)近代化時期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
20世紀前,云南大部分地區林木茂密,山區、半山區或河谷地區是人煙稀少的瘴氣區,生態環境因為人口稀少、開發遲緩而長期處于原始狀態中。各民族作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形成對山、樹、水等的原始崇拜和各自的原始宗教,使民族聚居區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保護。但是,在生存、發展及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些原始宗教崇拜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也隨之喪失。19世紀中后期,各民族的“神山”“神樹”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壞,水源林被毀,水源枯竭。在各類生態危機面前,改變生產及社會活動方式,改變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以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應對環境惡化及生態危機的主要措施之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滇越鐵路的建成、通車,云南近代化進程的大幕揭開,各民族地區尤其邊境地區很快被一種跨越式的發展趨勢卷入到近代化潮流中。由于資源開發及輸出依舊是西南經濟開發的主流,近代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使云南成為中國近代化的前沿,近代科技迅速運用到了經濟開發領域,加快了云南工礦業開發及農業墾殖的速度,也將此前因交通不便而未踏足的廣大山區納入到了開發范圍內,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因此受到了較大的沖擊與破壞。很多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發生了逆向演替,如石漠化范圍日益擴大,干熱河谷區域不斷增加,湖面萎縮,外來物種越過毫無防范意識的邊疆民族地區向內地入侵,使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沖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巨大挑戰。
傣、彝、壯、白、苗等少數民族就生態環境對于生存及農業經濟發展、水源利用的重要意義有深入認識,對生態環境破壞后造成的水源枯竭等生態惡果深有體會。在樸素的生態思想的感染下,人們保護森林、不得隨意砍伐林木的思想逐漸凸顯,并制定了一些不得砍伐幼小林木、有計劃采伐林木的制度,民間前生態文明的民俗性“法制建設”有了發展。
(三)20世紀以來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
20世紀以來,云南民族地區的各種災害頻繁發生,原始宗教尤其是對山、樹、水源的崇拜及其功效重新受到重視,生態保護措施被重新貫徹實施。各民族生態保護的思想也發生了變遷,如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及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思想中,認為森林與風水及人的生存密切相關,認為萬物有靈,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都有靈魂,應得到人的愛護與尊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自然崇拜、禁忌、村規民約和祭祀習俗,尤其保護動植物的規約條文,在客觀上對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同時,很多民族把自己視為生物個體,從原始宗教、傳統文化、思想觀念、習慣法等角度,對不同的生態要素給予保護,如保護“神山”“神樹”“神水”或水源林的措施,遵從鄉規民約(習慣法)的制約,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這些前生態文明思想及規約,是各民族長期傳承的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思想,使很多民族聚居區的生態環境保持了較好的狀態。
云南各民族特有的生態思想反映出他們對滿足其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的山水樹木等自然環境充滿了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并有著依賴思想,萌生出樸素的強調保護森林的思想觀念。各民族注重在村前寨后植樹造林,既保持了水土,又避免了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村寨的危害,維護了各地區的生態平衡,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20世紀50-60年代的大煉鋼鐵等運動,以及80年代以來在生態意識缺乏時代制定的諸多資源開采、農業墾殖等政策和制度,帶來了眾多的環境問題及頻繁的生態危機,生態災害日漸增多。這種狀況在既是大自然向我們敲響的警鐘,又表明我們已經延誤了對人與自然關系、制度及技術在自然界變遷中的作用以及人對自然產生的消極影響進行的反思。
二、當代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回顧
2007年以后,云南黨政領導在執政理念及施政措施中,逐漸將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在各項政策措施中予以明確規范,并在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同時,學界也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探究和闡釋。
(一)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起步期(2007-2009年)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標志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云南為貫徹落實黨的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開展了一系列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1.云南各級黨政領導在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過程中開始統一生態文明的建設理念。黨的十七大召開后,云南各級政府通過對十七大精神的學習及貫徹,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任務,進一步統一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例如,以云南生態旅游、撫仙湖—星云湖生態湖建設、麗江環境保護與治理、迪慶和諧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1],討論了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遠景及預期目標。此時,對生態文明的理解還停留在保護環境的階段。隨后,結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文件及規劃,云南各級政府及學術界對生態文明的認識不斷深化,確立了“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戰略。
2.成立專業機構,初步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2007年,云南啟動并實施了“七彩云南保護行動”,開展了環境法治、環境治理、環境陽光、生態保護、綠色創建、綠色傳播、節能降耗七大生態文明建設行動,并率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大工程。2008年,“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正式實施。2009年,云南省出臺建設“森林云南”的決定,同時頒布了“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09-2020)”,圍繞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總目標,從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制度三個領域著手,努力完成培育生態意識、發展生態經濟、保障生態安全、建設生態社會、完善生態制度五大任務,實施九大高原湖泊及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節能減排、生物產業發展、生態旅游開發、生態創建、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意識提升、民族生態文化保護、生態文明保障體系十大工程[2]。這是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綱要,在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JP3]2010年,云南組建了中國環保機構中第一家生態文明建設的行政機構——生態文明建設處,負責指導、協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承擔七彩云南保護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和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具體工作。這是全國第一個由環境保護部門成立的專門負責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辦公室,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時,云南省發改委設立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會等也相繼成立。此外,云南9個州市和40個縣、市、區也全面啟動了生態文明建設,并相繼開展了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賓館等系列創建活動。
3.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理念的出臺及推行。2008年11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視察云南時,對云南省提出了“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殷切希望。2009年2月19-20日,云南省召開了第一次環保工作大會,確定了云南省環保工作的重點是“抓好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工作”。隨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提出“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方針,同年制定了發展規劃,包括十大工程23項考核指標[3],創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國家試點公園——普達措國家公園,成為中國首個國家公園建設試點省,開始了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試點工作。
4.學術界開始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深入研究。隨著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推進,一些參與生態文明設計及規劃的人員,開始以“云南爭取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為題,闡述云南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的優勢及條件,在云南吹響了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號角。例如,張林沖《大力推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4],楊婭《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云南淡水湖泊的治理為例》[5],張樹興《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問題研究》[6],何奇勛《創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7],盛世蘭《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8],林慶《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9],彭波《論云南“直過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特點》[10],胡曉曄《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索——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為例》[11],中共昭通市委黨校課題組《昭通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12],武平《認真開展水土保持各項工作 努力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13],張佐《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建設云南生態文明》[14],張婧《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對策》[15],朱慧賢《發展云南綠色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探析》[16],馬金書、李海江《促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各產業與經濟增長、資源及環境的灰色關聯分析》[17]等。
5.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實踐與成就。云南以實際行動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七彩云南保護計劃,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以“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美麗云南明年1月將向世界展示”為題發布了新聞報道[18]。2008年后,云南省持續開展以滇西北、滇西南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累計投入資金近70億元,實施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大工程,包括建成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建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成立了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這是云南省“十一五”計劃實施的重要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體系初步建立,七彩云南保護行動成效顯著,超額完成“十一五”節能和污染減排目標任務,四項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均順利完成。全省建成158個自然保護區,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5%;建成11個國家級和5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8個國家級和12個省級森林公園。全省林業用地面積居全國第2位,森林面積居全國第3位,活立木總蓄積量居全國第2位。低碳經濟發展也初見成效,煙草、電力、礦業、生物資源開發、旅游五大支柱產業占生產總值的55%左右,低碳產業在全省GDP總量中所占比重已超過2/3[19]。
為宣傳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狀況,七彩云南保護行動組還建立了“七彩云南保護行動網”(http://www.7c.gov.cn/),設立“新聞中心”“信息公開”“政策法規”“環境標準”“網上辦事”“政民互動”“環境信息化”等欄目,刊載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及成績,成為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中網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成果。
(二)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過度階段(2010-2012年)
經過四年的醞釀及實踐,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針的指引下,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由最初的茫然、嘗試、探索,進入到了明確目標、理論探索及實踐活動的過度階段。各地州生態文明建設措施逐漸實施,社會影響逐漸擴大,民眾對生態文明由不熟悉到熟悉,學術界對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研究成果數量逐漸增多。
1.云南省委政府及各地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措施逐步落實。云南省委、省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在一系列會議決議及政策中展現出來。2011年9月,頒布了《云南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同年11月,云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努力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高、產業競爭力與生態競爭力同步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前進的“四個同步”發展目標。為此,云南省先后印發了《“十二五”低碳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實施辦法》等。同時,各地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措施相繼落實。2010年3月25日,寧蒗縣召開“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大家談”座談會[20];2011年12月8日,昭通市在昆明召開“《云南省昭通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1年~2020年)》”專家咨詢會,把生態建設納入昭通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中。
2.“生態文明排頭兵”成為云南本土學術研究的突出論題。在此階段,一些學者以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為題,積極圍繞云南省生態建設戰略目標,從不同側面對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進行了深入研究,如趙紹敏《云南省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研究報告》[21],宋錫輝、代佳《將云南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之思考》[22],吳臣輝《對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23],梁愛文《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權制度創新——以云南省為例》[24],張華《全面實施以重點污染治理為突破口的七大工程洱源加快生態文明試點建設》[25],黃學敏等《云南洱源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探析》[26],董文淵《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深化云南林業科學發展》[27],柏章良等《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段精彩華章——森林云南建設系列報道之一》[28],陳正才《秦光榮要求調查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新布局》[29],王建華《圍繞主題,抓住主線,努力開創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在2011年全省環保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30],閆纓《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綠色消費的必要性探討》[31],彭波《云南“直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32],何燕霞《論云南少數民族自然崇拜與生態文明建設》[33],蔣小華等《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探索》[34],謝燦坤《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研究——以云南藏區為個案》[35],劉小勤等《生態安全視閾下的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36],和沁《鄉村生態文明在云南的實踐與創新》[37]等。
(三)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啟動階段(2013-2014年)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發展戰略,并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標志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也因此進入到全面啟動及推廣階段。
1.云南省委、省政府繼續制定一些政策法規,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以“達到排頭兵”為目標,2012年,云南省發布《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西雙版納約定》,2013年出臺《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使云南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由于始終堅持通過推進制度建設來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近年來,云南成為我國自然環境最好、生態保護最好的省份之一。2013年3月6日,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云南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明確了建設“美麗云南”必須按照“五位一體”要求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方針,重點處理好人與自然、加快發展與加強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轉變發展方式、行政主導和法制保障“四個關系”,營造全民共同參與、共同打造“美麗云南”的濃厚氛圍,努力實現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奮斗目標[38]。2013年6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關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中提出通過確立基本價值取向、規范根本行為方式和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三個維度及三者的有機統一來推進云南的生態文明建設[39]。2013年6月,云南審議通過《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決定》,強調在“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建設過程中,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高、產業競爭力與生態競爭力同步提升、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前進;確立云南省到2020年建設成為美麗中國示范區[40],要求各州市制定具體貫徹落實的措施,盡快組織編制實施方案[41]。隨后省委、省政府決定,從7月15日起,云南省以“美麗云南 綠色家園”的名義連續召開新聞發布會,全省16個州市將分別介紹各自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顯著成效。同年7月,云南省制定了“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確立基本價值取向、規范根本行為方式、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的建設目標,提出把握建設“美麗云南”的基本價值取向,在推進“美麗云南”建設的進程中實現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的需求[42]。此后,各地州黨委政府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主要考核內容,不再以GDP論“英雄”,突出“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執政理念,強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43]。
2014年4月,云南發改委、云南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編制《云南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把云南省建設成為生態屏障建設先導區、發展方式轉變先行區、邊疆脫貧穩定模范區、制度改革創新實驗區、民族生態文化傳承區,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發展目標;12月,國家發改革委聯合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六部委正式簽署同意實施。
2.針對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理論研討持續深入。此階段,針對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討論仍持續升溫,并從學術研究領域轉向了大眾媒體的討論。以《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44]為代表的論文,明確提出“樹立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逐步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道路”;提出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堅持把綠色生態科技作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探索環境保護新路,切實做好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和機制,深化改革,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公眾參與度,走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群眾路線等。同時,自2013年開始,云南在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申論》大綱中,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應成為重要任務”作為重要考試內容[45]。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在云南的推廣及深入。
3.官方生態文明建設機構及民間環保組織共同參與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隨著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開展,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云南省七彩云南保護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及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會等,配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行動,逐漸成為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及研究的核心機構或團體。同時,世界自然基金會、大自然保護協會等環保組織也開始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
在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中,云南省展現了“行動快、見效顯”的特點,如云南省政府在麗江、騰沖、西雙版納召開聯席會議,發布《麗江宣言》《騰沖綱領》《西雙版納約定》和《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2—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范圍逐漸覆蓋全省。同時,省政府還設立專項資金,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組織實施“云南省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試點及物種資源調查項目”,在全國首次以縣域為單位對全省生物多樣性進行評價;組織開展了滇西北18個縣生物物種資源重點調查項目;相繼建立了“云南滇金絲猴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局高黎貢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中心”和“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開展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平臺建設;“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時,大力推動生態示范區、生態省(市、縣)、生態鄉鎮、生態村等的建設[43]。
4.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活動蓬勃開展,成績顯著。2007年就已開始的“七彩云南保護行動”作為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亮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2012年12月28日,“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與促進會議”在昆明召開,圍繞“持續推進七彩云南保護行動,努力爭當全國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美麗云南”這一主題,商討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計劃[46]。
2013年7月15日,以“美麗云南”的名義連續召開新聞發布會,全省16個州市分別介紹了各自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顯著成效,客觀地反映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47]。每個州市都有一個關鍵詞作為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展現了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多姿多彩的特點,如幸福昆明、魅力德宏、妙曼普洱、和諧楚雄、宜居大理、夢想紅河、神奇文山、幸福玉溪、活力曲靖、神奇西雙版納、好夢麗江、生態怒江、和諧迪慶、綠色臨滄、奮進昭通、溫潤保山等。同時,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成就也更加突出。七彩云南保護計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大工程建設項目和“森林云南”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48]。2013年底,全省16個州市有82個縣開展了生態創建工作,累計建成了10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55個國家級生態鄉鎮、3個國家級生態村、276個省級生態鄉鎮[49]。
積極推進低碳節能,控制污染物排放。2013年6月,云南省建成脫硫裝置11臺(套)、脫硝裝置25臺(套)。全省已有127個縣(市、區)建成投運污水處理廠148座,污水處理能力達363.25萬噸/日;在環境監督方面,加強了重金屬污染防治和危險廢物規范管理,全省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持證企業由13家增加到29家,利用處理能力由53萬噸提高到110萬噸;以國控、省控企業污染減排項目和新(改、擴)建設項目監管為重點,加強項目監督檢查。2011年以來,全省累計出動環境執法人員14.49萬人次;編制完成《國家核安全與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云南實施方案》,啟動輻射安全檢查專項行動,加強輻射類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工作,對新建移動通信基站、廣播電視、導航臺站全面開展環評。在高原湖泊水環境綜合治理“六大工程措施”實施中,全面推進省“十二五”規劃中有關九大高原湖泊的內容的實施,滇池河道水質及景觀顯著改善,呈現重度富營養化向中度富營養化轉變趨勢,啟動并推進撫仙湖、洱海、瀘沽湖被列入國家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全省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就地保護體系不斷完善。同時,積極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試點,完成146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省級財政環保專項資金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1-2012年,省級環保專項資金投入達7.4472億元,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50]。
2014年1月,云南省林業廳結合本省林業實際,提出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林業十大行動計劃,即實施生態紅線保護行動、陡坡地生態治理行動、生態公益林保護行動、重點區域生態保護與修復行動、物種零滅絕行動、高原濕地保護與恢復行動、森林生態服務功能提升行動、林業產業振興行動、森林災害防控行動、生態文化建設行動[51]。在此基礎上,各地州也制定了相應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計劃,如楚雄州于同年10月編制了“楚雄州生態文明建設林業行動計劃”。同年4月,云南省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四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省委、省政府對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進行了部署,繼續推進生態文明的縣市區創建工作。同年11月,省政府將昆明市和西雙版納州的8個縣市區作為第一批云南省生態文明縣市區。
5.生態文明學術研究成果豐碩。此階段對云南生態文明的研究發生了明顯轉向,從理論探討轉向了對實際問題的關注,從對具體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討論轉向了對策研討。其中,對云南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研討主要集中在保山、紅河、大理、楚雄等地,如楊一濤《文化視野下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以保山為例》[52]、張躍等《構建西南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以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例》[53]、楊申宣等《以梯田為依托踐行哈尼族和諧生態價值觀》[54]、陳述《簡述邊疆地區建設生態文明中的優化國土空間舉措——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55]、李飏等《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戶經濟行為關系探析——以云南洱源為例》[56]、劉建文等《生態文明 洱源啟示》[57]、周潤《楚雄州扎實推進陡坡地生態治理》[58]、楊雄英等《淺議大理地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59],葉宏、林鳳婷《文山“那”文化與壯族生態文明》[60]。針對具體部門生態文明建設的研討主要集中在林業、農業領域,如侯新華《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作用,開創森林云南建設新局面》[61]、董建昌《云南林業十大行動助推生態文明建設》[62]、趙林《生態文明建設與云南林業發展探析——以大亮山善洲林場為視點》[63]、李向東等《城鄉發展一體化視閾下的云南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問題》[64]、李金曉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65]。另外,針對新技術領域、指標評價體系探討的研究成果也開始增多,如張瑞等《云南新農村生態保護建設關鍵技術研究——以農村污水處理集成技術為例》[66]、孔雷等《關于構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67]、聞旭等《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評估工作的方法與探索》[68]、蔣京梅等《城鎮化進程中云南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69]。還有針對生態文明政策、制度困境等方面進行的探討及思考,如王奎明等《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困局與路徑選擇——基于云南普洱的調查研究》[70]、沈凌云等《建設美麗云南的路徑探析》[71]、董云仙等《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護與治理實踐路徑》[72]。還有一些宏觀性、宣傳性研究成果,如牛建宏《建設生態美麗云南、實現幸福夢想》[73]、廖小明等《生態文明視閾下的云南生態文化建設》[74]、鄭進烜等《自然保護區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云南中的地位與作用》[75],等等。
這個階段學術研究最重要的特點,是學者開始研究、評論云南黨政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及言論,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呈現出官民共論的開放狀況,如古亦新《秦光榮縱論奮力書寫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76]、王佳純《李紀恒強調全力推進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77]、楊劼《李紀恒要求發揮林業在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中主力軍作用》[78]、林軒《秦光榮提出加快推進“美麗云南”建設》[79]、劉慧嫻《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訪云南省財政廳廳長陳秋生》[80]等。
(四)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任務的確定及其全面展開(2015年以來)
2015年,生態文明建設及研究團隊、單位、部門之間開展的合作,是云南省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中出現的新動向,對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完成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1.省委、省政府政府制定政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2015年3月8日,在兩會期間,省長陳豪就環境保護問題接受《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獨家專訪時指出,習近平同志提出要云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期望是對云南的肯定及鞭策,要進一步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云南的生命線,作為云南的根本來抓[81]。2015年9月18日,省委書記李紀恒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主持召開部分州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堅定不移地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七彩云南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成為云南發展的核心競爭力[82]。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規定及措施不斷出臺。2015年3月30日,云南省印發了《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實施意見》,從全面推進環境監管全覆蓋、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嚴格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形成環境監管執法合力、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5個方面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貫徹落實措施,為全省嚴格環境監管執法提供了依據。2015年5月14日,共青團云南省委印發《共青團云南省委關于深入開展“云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青少年生態文明志愿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首次將青少年列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普及者及參與者,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改變了生態文明建設由黨委政府唱獨角戲、普通民眾參與度不高的狀況,生態文明建設態勢發生了轉變。2015年5月27日,云南省環保廳、省財政廳聯合制定印發《云南省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為全省縣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財政轉移支付提供了政策依據[83]。2015年8月6日,云南省委審議通過《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實施意見》,強調全省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抓手,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提出貫徹落實措施[84]。此后,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在全省各部門和各行業全面推進。同時,云南省環保廳結合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起草了《云南省加快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修訂了《云南省環境保護條例》,編制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草案)》《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云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方案(草案)》[83]。
2.新聞媒體在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中發揮了重大的宣傳動員作用。在此階段,云南新聞媒體對生態文明理念及排頭兵任務建設深入人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2014年2月4日,《云南日報》評論員以“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四論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為題,對云南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的任務及必要性進行了評論及宣傳,“這個要求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對于云南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對我省進一步找準目標定位、突出優勢特色、推動跨越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85]。其他諸如云南省州市縣電視臺、報紙、新聞網站等各類媒體,對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也給予了極大關注,并進行了生態文明建設狀況及各地建設進展、建設措施、建設成就等方面的報道,使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逐漸深入民心,尤其是對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任務的宣傳報道,有效地從輿論和民眾心理接受度方面推進了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3.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佳績頻傳。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被納入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及規劃中,得到了國家的支持及社會的響應,在各領域逐漸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處于逐漸向排頭兵方向前進的態勢中。通過幾年的努力,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在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保持了人與自然和諧、空氣質量優良的狀態,區域環境質量好或較好的比例高出全國11.2個百分點;境內大江大河水質良好,水質符合地表Ⅰ~Ⅲ類標準的河長占總河長的比例高出全國近20個百分點;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3.9%,森林面積占全國1/10,林地面積居全國第二位,活立木蓄積量居全國第三位。云南也因此而獲得眾多贊美之詞,成為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勝地”“養生天堂”“夢開始的地方”[86]。
4.云南生態文明學術研究成果更為豐富。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討排頭兵戰略時,往往以專業領域為前提,專業性、針對性更強,表明云南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戰略得到了學界更廣泛的認可。例如,李柱存《云南林業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幾點思考》[87],陳德榮《臨滄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先行者》[88],劉俊《地質工作在推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89],白建坤《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促進云南橡膠可持續發展》[90],王騫《加速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步伐,構建云南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91],何池康《生旅融合推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92],趙林等《生態文明理論:云南省綠色經濟發展的理論歸宿》[93]等。
值得重視的是,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明建設指標評價體系的研究成果開始出現,如楊紅娟、夏瑩等《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云南省為例》[94],周永興《轉變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推進寧蒗縣生態文明建設》[95],劉會柏、安敏《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及其現代治理意蘊闡釋》[96]等。
5.多部門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對策的研究。2015年4月30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與云南大學合作,共同就云南如何當好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言獻策。2015年4月,云南大學啟動了“服務云南行動計劃”項目審批工作,“生態文明建設的云南模式研究”獲得立項。同年10月,云南大學生態文明建設團隊與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合作,共同開展省政府批準的“云南省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對策研究”。2015年11月13日,西南林業大學在承辦云南省第九屆社科學術年會學科專場時,以“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理論與實踐”為題,舉辦了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題研討會。同年11月27-29日,云南大學與西雙版納州召開全面戰略合作前期調研座談會,雙方就云南大學服務版納州經濟社會發展、版納州“十三五”發展規劃建議等進行了深入交流,達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合作意向。
三、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經驗
云南省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積累了許多豐富的歷史經驗,但也存在不少尚待改進的方面。通過總結過去的歷史經驗,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巨大的現實借鑒作用。
(一)云南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總結
1.反思云南歷史中前期地方官府及各少數民族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及其生態思想、生態保護模式,對解決當今的生態危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有利于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平衡發展,但其中的一些內容尤其原始宗教崇拜的思想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及生態保護與恢復的需求。目前,各民族地區因經濟及資源開發方式失當導致的生態危機、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生態災害逐漸加劇,應當充分發揚各民族生態文化中積極、進步的生態觀,汲取地方傳統生態規制中的積極內涵,如禁止隨意砍伐森林、保護并培植水源林的措施,發掘森林與地方人文發展密切相關的生態思想及資源適當利用的思想,在此基礎上融入現當代環保理念及具體措施,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及法律途徑將其發揚光大,將一些即將失傳的民族生態傳統習慣通過制度、法律及社會、國民教育等途徑保存和確定下來,以發揮積極的社會效用。
2.在邊疆民族地區的開發中,那種追求經濟效益破壞地方生態環境的行為已經受到了社會的譴責,那種為了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及民族文化而企圖保持其社會、經濟、文化、交通等落后狀態的思想及行為也已經被丟棄,但某些地方為了發展旅游、開發水電、開發經濟林木等支柱產業,歪曲民族文化尤其是生態思想,不顧區域生態平衡而在某一區域人為制造單一生物系統的危險做法在邊疆民族地區愈演愈烈;那種只考慮區域資源開發,而忽視或無視地方生態基礎及條件,不做整體及綜合考慮就激進冒進的做法,還是屢禁不止。面對民族地區種種不適宜生態發展的措施及現狀,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和措施,充分借鑒各少數民族全民參與和尊崇環保措施的做法及傳統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經驗,在進行生態保護、生態恢復、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重新建構新時期民族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及范式。同時,在科技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時代,應當重視專家學者在其中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環境監測與評估的專家、環境問題專家尤其是民族生態研究者,應該在強化民族生態意識、區域及整體生態利益保護的前提下,保持獨立人格及獨特思想,不盲目充當地方政府或利益集團的宣傳工具,切實站在區域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立場,為民族自治政策的制定提供獨到、客觀、有效的建議,真正發揮學者應有的作用。
3.邊疆民族地區的環境問題及環境危機的出現,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期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變遷歷程,但從總體情況來說,生態環境的變遷及環境的惡化有順勢、加速的趨勢。傳統社會發展時期,盡管存在制度及資源內輸導致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破壞的情況,但破壞是局部的,還有很多交通不便的地區尚未得到開發,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沒有普遍爆發,大部分山區的生態環境保持在良好狀態。近代化以后,近代科技應用到各項開發中,既加速了開發的速度及力度,也加速了生態環境變遷及破壞的速度。全球化時期,經濟及資源開發依舊是社會發展的主動脈,交通的發展尤其是國際化的進程促動了橡膠、桉樹及咖啡、可可等外來經濟作物的大量引種,導致了諸如物種入侵、生物滅絕、水域污染及生態退化等環境問題,且很多地區為了發展地方經濟常常不惜破壞區域生態環境,在政策及制度的旗幟下大肆砍伐森林、更換生態系統,破壞乃至毀滅本土生態環境的事屢屢上演,最終導致絕大部分地區的本土生態系統全面崩潰。近年來,無數想解決生態危機的組織和團隊,探討了無數種解決的方案及方法,在生態恢復及建設中也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很多成效都是局部的或地區的。有的政策及措施的出發點與動機是良好的、積極的,但實施后卻導致了更嚴重的生態破壞惡果。
在中國,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雖然年年被政府、民間組織、個人或社團一再地強調及提醒,政府部門也采取了諸多措施,投入了大量經費、派出了大量的科研人員進行研究,但環境危機還是不斷爆發,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主要原因就在于引發環境問題的根源未能被清除,很多環境治理的措施只停留于表面及口號宣傳上,缺乏政府行政及制度的有力支撐,具體措施或實施人員專業素質不高,致使很多環境恢復措施成為了新的環境問題及環境危機的根源。人類常常用很短的時間去破壞環境以獲取微薄的利益,卻要花數百甚至數十萬倍的經費及努力去恢復及醫治創傷。生態恢復及環境重建任重道遠,生態文明建設也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生態環境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生態環境的恢復及生態文明的建設,更不可能是一個地區就能夠完成的,樹立跨區域的、全球生態系統的觀念、制定相關的制度與實踐措施已非常迫切。這不僅應當成為各區域各民族、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明確的目標及共識,也應成為全世界的共識。應當做好生態文明建設任務艱巨性及建設歷程漫長性的準備,制定生態文明建設分幾步走的戰略及階段性目標;避免一些偽生態文明的政策及措施,并警惕那些打著生態文明建設旗號繼續為攫取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4.云南生態文明學術研究的數量及質量有待提高。2007年以來,云南本土或省外關注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學者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但與全國其他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相比,云南的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方面都顯得較為窘迫,不僅理論研究及探討成果數量較少,對各民族區域生態文明建設及實踐措施的探討成果也較少,很多區域幾乎沒有學術成果問世;同時,對云南生態文明及其建設的研究中,無論是區域理論還是宏觀理論的探討成果都極為匱乏,更遑論具有云南特色、具有國際及國內水準的理論成果。因此,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還存在較大的提升及發展空間。
(二)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經驗啟示
1.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國際及國內戰略意義,排頭兵建設是持久戰略。云南地處邊疆,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滯后,使得云南面對既要保護生態環境又要加快經濟發展以改變貧困落后現狀的雙重壓力。云南邊疆民族地區與東南亞毗鄰,其生態環境及生態文明狀況,是云南乃至中國生態形象的主要展現區,將直接對中國的生態外交、生態安全造成巨大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及結果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生態形象。因此,云南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關系著云南本土未來生態環境的質量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更關系著中國的國際生態形象。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完成,可以使之成為中國西南最強有力的生態屏障。要實現云南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資源的有效保護,同時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資源在云南經濟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不僅要尊重前生態文明的傳統思想及制度,還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和對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不能把這些指示及精神當成大旗、當成口號,而是要在行動上、在政策及處罰措施上嚴格遵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如此才能在發展經濟與生態破壞的兩難選擇中徹底摒棄生態保護讓步于經濟發展的決策思路。
2.制度建設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深化的基本保障。只有重視制度建設,才能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規體系,目標明確,獎懲得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才能為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在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任務的實施過程中,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成為主要目標。切實實施生態問責制、生態考評制及生態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才能切實完成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目標。同時,還應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嚴格追究其責任[87]。要達到這些目標,就需要執政者、施政者具有“生態優先、以我為始”的勇氣及魄力。否則,所有的建設措施及法律法規都將成為擺設。
3.把綠色發展作為全面提升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動力基礎,應當明確并制定不同地區“綠色發展”的內涵及標準。在云南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時,各級政府及生態文明建設人員,不能盲目冒進,也不能為了出成績、出政績而不經過論證及調研就采取引進樹種、種植速生林等“偽綠色”的措施,否則將導致物種入侵、綠色沙漠等生態災害。因此,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及全過程,以“生態立省、環境優先”戰略和“綠水青山、節能減排、防災減災”作為經濟建設的考核標準,才能真正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戰略目標。
3.防污、治污、止污依然是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中首要的戰略任務,分別按照城鄉實際情況,制定城、鄉兩套體系的政策及措施。目前,云南環境污染范圍廣、數量多,治理污染難度大、止住污染源頭難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重點流域及農業面源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嚴重,重金屬、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土壤污染加重,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產量大,垃圾圍城現象愈演愈烈,這些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老大難問題,也成為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的最大障礙。“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應該成為“十三五”期間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實現的戰略目標。在治污任務中,城鄉垃圾的科學、合理處理是見效最快的建設項目,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極為重要的措施。目前,農村垃圾的隨處堆放及其污染已成為影響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障礙,尤其是很多有機肥料混雜在廢棄物中,既增加了垃圾的數量及填埋、處理難度,也減少了自然生態肥料的數量,對耕地肥力的自然恢復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城鄉垃圾分類、分級投放及回收、利用、處理模式,可以列為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中的重要試點任務來抓,建設適合云南自身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模式,使之成為排頭兵建設中的亮點及范式。
4.轉變傳統的發展方式及發展思路。發展方式不進行根本性變革,生態環境就不可能出現根本性改觀,邊治理、邊污染,邊恢復、邊破壞的現象還將繼續存在。通過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變革,推動以生態文明為引領的發展方式變革[86],才能在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完成排頭兵任務的建設。在發展思路的變革中,首先要注意對“排頭兵”內涵、任務的準確理解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在目前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思維導向中,最突出的特點是“排頭兵”內涵的單一化及固定化。很多人把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模式理解為只有一個模式、只有一種發展特點,但云南省是個地理、地貌、民族、生物多樣性突出的地區,如果只用一種方式進行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必將走入誤區。為此,應該樹立云南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多模式、多特點、多路徑的思維方式及決策思路,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實施不同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只有這樣,云南模式才能在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生態類型的區域具有示范性及引領性。
5.提高宣傳力度,深入進行生態文明的大眾普及,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政府的事情,而且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生態文明建設也需要廣大民眾的參與才能切實地落地生根。為此,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眾化、普及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路徑,通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講、示范、樹先進活動來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的理念及意識,培育社會公共生態文化,喚醒公眾環保的主體意識及其自覺性、自律性,強化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行為準則,把公眾自發的偶然的環境保護行為轉變成為自覺的生態文明建設行動,如此才能為加快美麗云南建設進程、完成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任務作出積極貢獻。
6.將生態文明思想意識及行為模式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及行動,不可能因為政府的號召及宣傳就能馬上見效。公眾長期養成的行為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改變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多種方式的培養及教育,尤其需要從兒童時期就培育其良好的行為模式。青少年是中國目前及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如果他們將生態文明只當成政府的責任,而不將生態文明作為自己的義務,我們是不可能建成生態文明社會的。將生態文明的思想意識及行為模式的培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中,不僅是排頭兵建設中能夠建立并逐漸取得成效的新模式,也是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戰略任務。為此,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乃至大學,都有必要開設專門的課程,合理設立生態文明課程的學分,通過課堂教育、集體活動、社團實踐等,進行生態文明思想意識及行為模式的培養。
7.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關注地下水補給。云南省是一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又相對缺水的特殊省份。云南降雨豐沛,但有些地區的水資源卻很缺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短缺,自然降水的收集及有效利用是利用自然資源緩解云南水危機的主要途徑,也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地下水得以回補、水環境得以改善、生態環境得以修復的重要方式。因此,明確雨水資源化的指導思想,研發雨水的生態利用技術,建立城、鄉分類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開發雨水徑流與收集技術、雨水滲透—涵養地下水技術。通過合理的規劃和設計,采取工程措施將汛期雨水蓄積起來并作為一種可用水源,可實現節水、水資源涵養與保護、控制水土流失和水澇、減輕排水和處理系統的負荷、減少水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等目標[97]。近年來,與地下水采集數量驚人,地面下沉的現象不斷見諸報道,若不進行補給,將會帶來極大禍患。因此,通過降雨、灌溉、地下徑流、渠道或河道滲漏等多種途徑對地下水量進行補充,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中非常緊迫的任務。其中,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在雨水收集利用中關注地下水的補充,已成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急需關注及重點投入的內容。
總之,梳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脈絡,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及教訓,注重綠色和創新發展的總目標,重視生態文明意識的公民教育及大眾宣傳與普及,不冒進,不亂決策或亂施政,建立生態問責及考評機制,穩中求進。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自然及生態基礎好的區域以自然恢復為主,生態脆弱的區域則應利用當代林業、農業科技重建本土生態系統,重塑和諧持續的人居環境。在一些生態恢復能力較強的地區,應該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勢,制定特殊的、符合區域條件的生態恢復措施及習慣的政策法規,由點及面地恢復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擴大生態保護的范圍,這才是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應該注重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曹森,徐慶.呵護碧水藍天——十七大云南代表熱議“建設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07(10):15-17.
[2]張勇.實施十大工程 建設生態云南[EB/OL].(2009-08-21)[2016-01-30]. 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8/21/content_17468496.htm.
[3]普日果萱.云南省推進七彩云南保護 生態文明建設成績顯著[EB/OL].(2013-01-01)[2016-01-30].http://yn.wenweipo.com/sty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008.
[4]張林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J].云南林業,2008(1):7-8.
[5]楊婭.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云南淡水湖泊的治理為例[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59-163.
[6][JP3]張樹興.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物遺傳資源保護法律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09(6):171-173.
[7]何奇勛.創建云南民族文化生態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1):438-439.
[8]盛世蘭.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4):51-64.
[9]林慶.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26-30.[ZK)]
[10][ZK(#]彭波.論云南“直過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特點[J].法制與社會,2009(24):264,276.
[11]胡曉曄.邊疆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探索——以云南省西雙版納州為例[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9(5):159-161.
[12][JP3]中共昭通市委黨校課題組.昭通市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9(3):112-115.
[13]武平.認真開展水土保持各項工作 努力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J].中國水土保持,2009(10):5.
[14]張佐.實施綠色發展戰略 建設云南生態文明[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4):68-74.
[15]張婧.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思想戰線,2009(S2):136-138.
[16]朱慧賢.發展云南綠色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8(20):203.
[17]馬金書,李海江.促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各產業與經濟增長、資源及環境的灰色關聯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2):89-92.
[18]周超.努力建設生態文明 美麗云南明年1月將向世界展示[EB/OL].(2007-12-14)[2016-01-30]. http://www.scio.gov.cn/xwfbh/gssxwfbh/xwfbh/yunnan/Document/337733/337733.htm.
[19]羅南疆,張雅棋,胡思倩.“美麗云南”將做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N].春城晚報,2013-08-08(A15).
[20][JP3]李光.寧蒗縣召開“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大家談座談會[EB/OL].(2010-03-25)[2016-01-30].http://www.ynepb.gov.cn/color/DisplayPages/ContentDisplay_367.aspx?contentid=29764.
[21]趙紹敏.云南省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研究報告[J].紅河探索,2010(2):7-13.
[22]宋錫輝,代佳.將云南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之思考[J].學園,2011(1):66-71.
[23]吳臣輝.對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1(2):35-37.
[24]梁愛文.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權制度創新——以云南省為例[J].唯實,2010(4):56-59.
[25]張華.全面實施以重點污染治理為突破口的七大工程洱源加快生態文明試點建設[J].農村實用技術,2010(5):4.
[26]黃學敏,楊宗,楊穎.云南洱源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 2011(7):200-201.
[27]董文淵.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深化云南林業科學發展[J].云南林業,2012(6):14-15。
[28]柏章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段精彩華章——森林云南建設系列報道之一[J].云南林業,2012(6):9-10.
[29]陳正才.秦光榮要求調查研究生態文明建設新布局[J].云南林業,2012(6):24.
[30]王建華.圍繞主題 抓住主線 努力開創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在2011年全省環保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J].環境科學導刊,2011(2):1-10.
[31]閆纓.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綠色消費的必要性探討[J].學術探索,2012(5):51-53.
[32][JP3]彭波.云南“直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2):77-79.
[33]何燕霞.論云南少數民族自然崇拜與生態文明建設[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83-86.
[34]蔣小華.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扶貧聯動開發探索[J].企業導報,2011(2):156-157.
[35]謝燦坤.生態文明建設與社會和諧穩定研究——以云南藏區為個案[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1):75-79.
[36]劉小勤.生態安全視閾下的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4):105-407.
[37]和沁.鄉村生態文明在云南的實踐與創新[J].輕工科技,2012(11):124-125.
[38]青青花木網.云南: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EB/OL].(2013-03-06)[2016-01-30]. http://www.312green.com/information/detail.php?topic_id=136940.
[39]歐黎明,王云強.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J].云南日報(2013-07-05):7,http://yndaily.yunnan.cn/html/2013-07/05/content_725256.htm?div=-1.
[40]劉相妙,李婧.云南開啟生態文明建設大幕 建設美麗中國示范區[N].云南信息報,2013-07-16(2).
[41]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決定(摘要)[EB/OL]. (2013-08-23)[2016-01-30]. http://yn.yunnan.cn/html/2013-08/23/content_2857009.htm.
[42][JP3]中國文明網.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EB/OL].(2013-07-05) [2016-01-30].http://yn.wenming.cn/yw/201307/t20130705_1330193.html.
[43]田逢春.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我省部分專家詳細解讀《決定》[J].云南日報,2013-12-31(4).
[44]李永勤.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J].云南日報,2014-12-24(11).
[45]周宏春.2013年云南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指導:生態文明建設應成為重要任務[EB/OL]. (2012-09-26)[2016-01-30].http://yn.huatu.com/2012/0926/373824.html.
[46]李婧.“七彩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研促會”昨在昆召開[EB/OL].(2012-12-29)[2016-01-30]. http://www.ynxxb.com/content/2012-12/29/N29446228461.
[47]錢霓.以“美麗”的名義 云南16州市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生態文明建設情況[EB/OL]. (2013-07=12)[2016-01-30].http://yn.yunnan.cn/html/2013-07/12/content_2802728.htm.
[48]錢霓.云南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十大工程成效顯著[EB/OL].(2013-01-06)[2016-01-30].http://difang.gmw.cn/yn/2013-01/06/content_6272491.htm.
[49]余霞.專家解讀云南“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優勢與挑戰[EB/OL].(2013-12-31)[2016-01-30].http://yn.yunnan.cn/html/2013-12/31/content_3017374_2.htm.
[50]季征.“十二五”以來云南多項舉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EB/OL]. (2013-10-21)[2016-01-30].http://www.zhb.gov.cn/zhxx/gzdt/201310/t20131021_261881.htm.
[51]余霞.云南將實施林業十大行動計劃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EB/OL].(2014-01-16) [2016-01-30].http://yn.yunnan.cn/html/2014-01/16/content_3038954.htm.
[52][JP3]楊一濤.文化視野下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以保山為例[J].科技創業家,2013(21)90-91.
[53]張躍.構建西南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體系——以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3(23):163-165.
[54]楊申宣.以梯田為依托踐行哈尼族和諧生態價值觀[J].農業考古,2013(1):292-295.
[55]陳述.簡述邊疆地區建設生態文明中的優化國土空間舉措——以云南省德宏州為例[J].今日中國論壇,2013(8):282-285.
[56]李飏.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戶經濟行為關系探析——以云南洱源為例[J].學術探索,2014(11):52-56.
[57]劉建文.生態文明 洱源啟示[J].創造,2014(5):46-51.
[58]周潤.楚雄州扎實推進陡坡地生態治理[J].云南林業,2014(4):24-25.
[59][JP3]楊雄英.淺議大理地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3-34.
[60]葉宏,林鳳婷.文山“那”文化與壯族生態文明[J].紅河學院學報,2014(3):30-32.
[61][JP3]侯新華.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作用,開創森林云南建設新局面[J].云南林業,2013(2):8-15.
[62]董建昌.云南林業十大行動助推生態文明建設[J].云南林業.2014(2):37-38.
[63]趙林.生態文明建設與云南林業發展探析——以大亮山善洲林場為視點[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36-38.
[64]李向東.城鄉發展一體化視閾下的云南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問題[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107-111.
[65]李金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探討[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158-159.
[66]張瑞.云南新農村生態保護建設關鍵技術研究——以農村污水處理集成技術為例[J].林業建設,2013(5):174-176.
[67]孔雷.關于構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J].中國工程咨詢,2013(5):21-24.
[68]聞旭,呂浩,馬文光.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分析評估工作的方法與探索[J].中國工程咨詢,2013(5):20-23.
[69]蔣京梅.城鎮化進程中云南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91-95.
[70]王奎明,譚新雨.生態文明建設的雙重困局與路徑選擇——基于云南普洱的調查研究[J].領導科學,2013(14):18-21.
[71]沈凌云.建設美麗云南的路徑探析[J].學理論,2013(28):111-113.
[72]董云仙.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保護與治理實踐路徑[J].生態經濟,2014(11):155-159.
[73]牛建宏.建設生態美麗云南 實現幸福夢想[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S2):34-36.
[74]廖小明.生態文明視閾下的云南生態文化建設[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1):106-108.
[75]鄭進烜.自然保護區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云南中的地位與作用[J].林業調查規劃,2014(4):55-57、83.
[76]古亦新.秦光榮縱論奮力書寫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J].云南林業,2013(6):8.
[77]王佳純.李紀恒強調全力推進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J].云南林業,2013(6):9.
[78]楊劼.李紀恒要求發揮林業在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中主力軍作用[J].云南林業,2013(4):29.
[79]林軒.秦光榮提出加快推進“美麗云南”建設[J].云南林業,2013(2):20-21.
[80]劉慧嫻.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訪云南省財政廳廳長陳秋生[J].中國財政,2013(16):18-21.
[81]王其團.云南省長陳豪: 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云南的生命線[EB/OL].(2015-03-09) [2016-01-30].http://www.ceweekly.cn/2015/0309/105127.shtml
[82]尹朝平.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EB/OL].(2015-09-19)[2016-01-30].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5/0919/c58278-27607676.html
[83]蔣朝暉.云南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進展[EB/OL](2015-09-16)[2016-01-30].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5/33445/xgzc33452/Document/1448850/1448850.htm.
[84]蔣朝暉.云南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實施意見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EB/OL].(2015-08-06)[2016-01-30].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508/t20150806_307806.htm.
[85]姜萍萍,常雪梅.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四論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EB/OL].(2015-02-04)[2016-01-30].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5/0204/c78779-26508258.html.
[86]李永勤.云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EB/OL].(2015-01-27) [2016-01-30].http://yn.wenweipo.com/fazhany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6409.
[87]李柱存.云南林業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5(6):12-14.
[88]陳德榮.臨滄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先行者[J].云南林業,2015(5):17-19.
[89]劉俊.地質工作在推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云南地質,2015(1):163-166.
[90]白建坤.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膠園 促進云南橡膠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墾,2015(5):26-28.
[91]王騫.加速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步伐 構建云南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J].云南林業,2015(4):28-32.
[92]何池康.生旅融合推進云南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旅游研,2015(3期):5-8,61.
[93]趙林.生態文明理論:云南省綠色經濟發展的理論歸宿[J].經濟研究導刊,2015(8):42-44.
[94]楊紅娟,夏瑩.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云南省為例[J].生態經濟,2015(4):172-175.
[95]周永興.轉變生產生活消費方式,推進寧蒗縣生態文明建設[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5(2):9-11.
[96]劉會柏,安敏.云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及其現代治理意蘊闡釋[J].學術探索,2015(5):93-98.
[97]黃詠洲,朱建國.淺談雨水的收集及利用[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大連:大連出版社,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