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長
今日老區
華山村華麗轉身
李世長

華山村民采茶忙
來到華山村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嶄新的錯落有序的樓房,讓你感覺不到這里是深山中的小村莊。遠遠眺望,滿山遍嶺盡是翠綠的茶園,位于小盆地中的華山村被綠色的海洋包圍著。
華山村位于華安縣新圩鎮東部,與安溪縣龍涓鄉美嶺、莊灶等村相鄰,海拔670多米,四周層巒疊嶂,云蒸霧繞。全村3個村民小組,116戶,536人。上世紀九十年代,當仙都、良村、湖林等周邊鄉鎮大搞開荒種茶致富之際,華山村仍然延續著老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傳統,村民們不是種田養豬就是外出打工維持生計。由于經濟發展緩慢,村民收入偏低。2002年,村財不足2000元,人均純收入僅1000多元,被漳州市政府定為經濟欠發展的貧困村。
“怎樣因地制宜謀發展,盡快讓華山人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這是華山村兩委時時牽掛在心的大事。
2003年初,村委會老主任方清海看到仙都茶農到華山租地創辦茶廠,種植和加工茶葉賺大錢,便萌生了種茶致富夢,他想用實際行動來引導村民。于是,他千方百計地籌資,帶頭開墾種植10畝優質鐵觀音。由于華山土地肥沃,白天日照充分,晚上霧氣繚繞,加上他辛勤管理,第一次采摘冬片茶青300多公斤,以每公斤40多元賣給茶廠。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方清海種茶第一年就收回成本,獲得了比種水稻高出好幾倍的收益。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掘到了第一桶金的事實,在華山村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第二年,華山村兩委和駐村的漳州市紀委工作隊因勢利導,實施“興茶富民”經濟發展戰略,加快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全村掀起了種茶熱潮。原來外出務工的200多個村民,紛紛回村種茶。村民們嘗到了種茶獲得可觀收入的甜頭,連續幾年都把賣茶賺到的錢投入到再開荒再種茶上。為了加快茶產業發展和提高茶葉質量,村兩委還走出山門學習取經,邀請茶葉專家上山來講課指導。至2007年底,全村種鐵觀音優質茶2330多畝,實現人均4畝茶,興辦茶葉加工廠60多家,年創產值7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同時,在各級政府的支持幫助下,投入350多萬元,修筑了一條7公里長的水泥路,與省道漳華公路連接,打開了山門,為華山發展茶產業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村民們種茶勁頭倍增。2008年,伴隨著茶葉的發展,華山村成立了茶業專業合作社,對全村茶葉生產實行品種、農藥、施肥等統一管理和監督,極大地促進“華山茶”數量與質量的雙提升,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村一品”村。目前,全村有茶葉加工戶90多家,茶園2600多畝,人均達5畝多,總產值10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萬元。種茶大戶方清賢種茶60多畝,年收入100多萬元。他制成的茶葉連續兩屆榮獲“天福杯華安鐵觀音茶王邀請賽”第一名。

華山村梯田茶園

茶葉又豐收
由于華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華山人肯干肯學,確保了“華山茶”質量上乘,色香味俱佳,銷路暢通。每當采茶季節,小山村便沸騰起來,泉州、廈門、深圳等地的數百名茶商都會自駕小車接踵而至,茶農雇請的外來采茶工近2000人,采茶、制茶、品茶、話茶、賣茶、買茶,到處是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
華山人的腰包鼓起來了,家家戶戶都有30至50萬元的固定資產。豐厚的收入加快了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近年來,村民們興建混凝土結構樓房100幢,建筑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還踴躍出錢出力,改造了電力低壓線路;設立了移動通訊臺點,實現手機通訊全覆蓋;清理河道,建立一個100多立方米的自來水池,飲用上干凈自來水;建起500平方米停車場,修通了環村的機耕路;新建一幢學校與村部合用的綜合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如今,華山村里有50多部小轎車,家家戶戶還有1至3輛摩托車。村里還開了三間小超市和三間小餐館。村民們高興地說,華山人居住樓房化,出門車子化,通訊手機化,家用電器化,用水自來化,生活城市化,日子越來越甜美。古稀之年的回鄉老干部方坤乾親身感受到華山村的發展變化,感慨地說:“華山種茶致富,由扶貧村變為小康村,這是做夢也不敢想的!”
華山村十年巨變,是華安縣老區村舊貌換新顏的縮影。華山人并不滿足,靠山吃“山”,發展林下經濟,新一輪的創業目標在召喚,他們將順勢而上,在創建富美鄉村的大道上迅跑。
(作者單位:華安縣老促會)

華山村道旁茶園
題圖:華山村茶園